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给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输入正能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杜永辉

  一、以巧妙的导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正能量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能否高效,开端很重要,它能定下一节课的基调。所以,我们在每节课开始前,首要的任务就是开启学生积极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我们可以通过课前演讲和新课品读的形式实现这一任务。课前演讲,要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可以背诵诗歌、讲故事,也可以报道“新闻”、开展小辩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激情四射。新课品读,就是在讲授新课前,让学生动手动脑,寻找并发现新课的兴趣点,并把这些兴趣点传染给大家。比如讲《变色龙》一文,教师可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过程时,在“碰到”――“处理”――“审结”每一环节中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尤其要抓住“脱大衣”和“穿大衣”的两个细节,在表演中领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无论课前演讲还是新课品读,都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引发对生活的思考,还可以高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很快地融入课堂教学。但需要注意的是时间的把控与教材内容的需求,切忌漫无目标和喧宾夺主。
  二、以无私的大爱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正能量
  爱是和煦的春风,爱是淅沥的春雨,爱是久旱的甘霖,爱是口中的甘饴……而我认为爱是教育的基石,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不陶行知先生何以“以德立教,爱满天下”,成为“万世师表,师皆仰之”的楷模。陶行知先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无私的“爱”,他那种“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追求才变得更为执着。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为师有道,做爱的使者,真诚地将爱的春风吹遍校园的每个角落,让爱的雨露洒落在每位学子的心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降下自己的身段,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深切了解学生的特有情感。在他们失败时,鼓励他们充满自信;在他们困惑时,帮助他们指点迷津;在他们成功时,告诫他们戒骄戒躁。跟他们一起承受失败的痛苦,一起品尝成功的快乐,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能体验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怀与关爱,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成功的肯定与赞许,体验到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与喜悦。只要教师能够将一颗无私的爱心献给学生,公正地将脉脉温情送给每一个学生,学生那颗幼小的心灵就一定会融化在温暖的师爱之中,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在快乐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健康成长。
  三、以崇高的品格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正能量
  有道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传道者、塑造他人灵魂的人,自身必须具备高尚的灵魂。要想给学生传递正能量,尤其是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而且还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学生一直在关注着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教师举手投足间,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的语言要规范、文明,举止要大方、端正。一定要做到:严肃而不古板、活泼而不轻浮、温柔而不软弱、勇敢而不莽撞、谨慎而不优柔、果断而不寡断、自尊而不自傲、自谦而不自卑,做一个有风度的人、有风格的人、有风骨的人、有道德的人。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一定要做到,教师要用自身的行为,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感化学生、影响学生。
  语文教师还要注意讲诚实、守信用,不能将消极的情绪带到课堂中,不能让自己的不当行为给教育教学产生负面影响,纵有不顺心,也要微笑进课堂,对学生保持正面引导为主,进行积极教育。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严谨治学,深钻细研,勤耕不辍,不断学习、反思、总结,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学生。这样,才能将正能量传承给学生,以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以独特的文化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正能量
  “语文是情感世界的一泓清泉”,多巧妙的比喻啊,事实也确实如此。语文教学离不开汉语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独特的文化传承作用,试问,诺大个世界,哪一个国家堪比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哪一国家堪比祖国纵横五万里的地大物博?哪一个国家堪比中华民族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教材文本与汉语言文字,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热爱之情,让学生充分感受竹、兰、梅、菊的正直与清高,感受黄河、长江的雄浑与壮美,感受唐诗、宋词的凝炼与优雅,感受武术、杂技的源远流长,感受书法、泼墨的清秀与隽永,感受京剧的铿锵与激越,感受昆曲的温婉与尔雅……这些经典展示,定会让学生热爱祖国的浓郁情感兴然勃发,使他们透过祖国的语言文字升华自身的情感,以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
  五、以娴熟的技巧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正能量
  一个杂技表演者,没有惊人的演技很难博得观众的喝彩。同样,一名语文教师,如果没有娴熟的教学技巧,同样不会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这里所说的教学技巧,主要指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教学不在“灌”,而在“导”,我们讲舍“灌”取“导”,就是要摒弃灌输,择取诱导。诱导的关键在于启发,启发的关键在于善问。
  善问是需要技巧的,它要求:(1)从理解课文关键处入手,做到深入浅出。即深入钻研教材,领会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吃透重点、难点,联系社会热点、焦点,将之转为相应问题,这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又能轻松获得深奥新知。(2)从激发学生兴趣处发问,做到有的放矢。即结合课本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点燃学生的好奇之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使学生迸发出创造创新的火花。(3)从挖掘知识底蕴处提问,得到信息反馈。即以学生为中心,可以生生相问、生师相问,用此方法让学生在有序的问答讨论中树立自信,拓宽视野,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敢于挑战,乐于创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0802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