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与翻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萍

  摘要: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困扰,一个成功的译文必须重视这种差异。本文以《亨利六世》中篇的翻译为例,证明在翻译过程中,只有解决了这种文化差异,才能消除障碍,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翻译 文化 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01
  1 文化与文化语境理论简述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一个优秀的译者,精通两种语言是完全不够的,因为语言作为文化载体,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在文化背景下的翻译是通过译者的翻译来沟通译入语和原语中的文化差异,使译文读来自然贴切,而不破坏其文化内涵。另外,译文语篇之构成是在各种语境(文本语境、历史语境、文化语境等)的引导和制约下以原文语篇为模本的语篇再生过程(曹明伦,131)。一个语篇的语言文化即构成该语篇的各种语境,包括文本语境、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等等。在翻译中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与外延,考察同一个词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不同解释是十分必要的,在翻译中要重视这种语言文化的差异。
  2 《亨利六世》中篇的翻译问题
  《亨利六世》中篇第一幕第一场,主要内容为使臣萨福克代表国王将玛格丽特迎娶到伦敦宫中,国王命令宣读和约,众位大臣在听到和约内容后的不同反应以及各大臣之间的矛盾。该选段是无韵体素体诗,为了有诗韵,句法结构不合常规,多有颠倒。另外,该选段用词生动,词汇丰富,在修辞运用上也极为灵活,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也充分展示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天才。同时也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对译者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从该历史剧创作的背景中可以看出,该选段采用的是伊丽莎白时代的语言,因此翻译时不宜将其译成现代汉语。与此同时,该选段描写的是当时伦敦宫殿中国王与列位大臣间的对话,因此翻译时要体现出这种对话的场合以及人物的地位关系,应该使用正式、庄重、严肃的语言。这样才能表现原文的语言美和内容美,准确再现原文高度的艺术性。比如在人物的称呼上首先就应体现出人物间的地位权力关系。例如开篇1至4行萨福克对国王说话,在翻译时就应体现出大臣对国王的尊敬。在翻译这段话的时候,应体现宫廷中的语言特色:正式庄重。另外,由于中外政治体制、历史文化等的不同,国外的很多官衔名称在与中国是不同的,翻译时宜将国外的“国王”、“王后”等翻译成中国封建社会里相对应的“陛下”、“皇后”等,这样会便于读者理解。所以上面这段可以翻译成:臣恭奉圣命,前往法兰西,代表吾王陛下,迎娶玛格丽特郡主。这里没有将“I”翻译成“我”,“your”也没有翻译成“您的”或者“你的”,因此使整个译文语言正式得体,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风格。同样作为翻译国王对大臣的称呼,也该注意这点。比如原文第17行“Suffolk, arise. Welcome, Queen Margaret”, 翻译成“萨福克贤卿,请起。欢迎您,我的王后玛格丽特”,在萨福克后面加上“贤卿”,更能体现英国宫廷语言的特点,而且“贤卿”也符合汉语人物称呼的特点。
  另外,由于原文采用素体诗的形式,为了诗韵,句法结构多不合常规,多有颠倒。句子内部结构多有调整,常出现倒装等结构。这也给翻译增加了难度。而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不能逐字逐行地翻译,这样翻译出来的译文读者无法理解。因此,翻译时要照顾汉语的语法形式特点和句法习惯,对原文句式结构做合理的调整,以使译文表达流畅自然。比如原文中第76至78行:
  Brave peers of England, pillars of the state,
  To you Duke Humphrey must load his grief,
  Your grief, the common grief of all the land,…
  这三行诗中,原作者在第二行将间接宾语“you”前置,提到了主语“Duke Humphrey”前面,在翻译时,应将其按照汉语的语法习惯,放在主语之后,同时将直接宾语“grief”紧跟主语之后。将三行诗做调整后,可以将其译为:英格兰勇敢的大臣们,国家的栋梁们,亨弗雷公爵要把他自己的悲哀、你们各位的悲哀以及全英格兰共同的悲哀向你们倾诉。
  另外,在原文中,在宣读和约内容后,软弱无能的亨利六世王对和约内容大加赞赏,封代王迎娶玛格丽特郡主的使臣萨福克为第一公爵,并赐给萨福克宝剑。葛罗斯特看到这一幕,心中十分愤怒,于是他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原文76至104行),斥责丧权辱国的和约。红衣主教听到葛罗斯特的那番演讲,出于他自身的目的,他对葛罗斯特的演讲发表了反对意见,在原文中105至107这样写道:
  Nepjew, what means this passionate discourse,
  This peroration with such circumstance?
  For France, ‘tis ours; and we will keep it still.
  英文原文中“passionate”一词,很容易就将 “passionate” 翻译成“慷慨激昂”或者“热情洋溢”等词,但是汉语却能通过词语的选择来体现这种差异。这里要表现红衣主教对葛罗斯特的反对和不满,维护自身利益,因此最好用贬义词代替“慷慨激昂”、“热情洋溢”等字眼。第二行是个省略句,“circumstance” 也不能简单得翻译成“环境”、“情况”等,要结合当时对话的环境,及“文本语境”,翻译成“当前形势”比较好。所以,这三行可以翻译成:
  贤侄,你这番牢骚满腹的长篇大论究竟是什么意思?你对当前形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法兰西是我们的,我们不会失去它。
  3 总结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由于英汉语言语境在文本、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英汉两种语言本身在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翻译中必须充分考虑文化的个性特征,重视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只有解决了这种文化差异,才能消除其中的障碍,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曹明伦.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3]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译林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陈萍(1983-),女,重庆巫山人,翻译硕士,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助教,主要从事英语专业课教学及翻译研究,四川成都 6117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1867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