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措并举,提高数学课堂实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是“以课堂为平台,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为载体,以教助学,教为学服务的互动学习过程”。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课堂 效率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以课堂为平台,以教材为媒介,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为载体,以教导学,以教助学,教为学服务的互动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多措并举,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最终让学生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一、“巧”用信息技术平台
  随着多媒体教学平台逐步走进课堂,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手段,使之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认知的重要载体。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数学教学,能变静为动,变远为近,变抽象为直观,使沉闷的数学元素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艺术中,以丰富多彩、灵活生动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制作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图形等动画课件。在课堂上,我利用课件进行展示,让学生感悟。这些课件中灵动有趣的画面,仿佛跳动的音符,使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受到了极大的刺激,给他们带来了数学“美”的感受,学生倍感新鲜,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强。同时,我让学生通过比对课前制作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质疑,最终真正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得出如下结论:长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两两相对的面的形状一样、大小相等,六个面中至少有一组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正方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大小完全相等。这样,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及其它相关知识,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这样的课堂,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数学学习更加高效。
  二、“善”用语言文字表达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师生共同把某个方面的知识反复呈现了好几次,但学生既不能掌握知识呈现的方法,也弄不清数学概念、法则和算理。究其原因,主要是师生没有很好地把呈现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与语言表达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物化”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材料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精心组织学生有序地操作,并启发他们对照数学知识的思维呈现过程,用适当的语言文字进行叙述、概括,即用数学语言对数学知识加以整合,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一课时,我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己动手制作可以活动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一个,并用心观察它们的形状特征。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拼一拼”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学具,边直观感知,边用自己的方式暗暗说出它们各有多少个面和各个面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引导学生初步“说一说”自己通过以上学习所发现的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相关知识,并用笔记录下来;之后,利用课件对学生动手拆分和拼合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学具的过程展示出来,并再一次要求学生用语言完整地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怎样算,进而用精炼的文字总结出其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在享受动手操作乐趣的同时,也经历了数学知识呈现的全过程;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一说”,又把数学知识用数学语言进行了整合性的概括和总结。学生在浓厚的课堂气氛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使掌握的数学知识更加牢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妙”用知识迁移类比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知识迁移、自主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利用知识的有效迁移进行类比学习,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真切体验到“渔”鱼的快乐。
  如我在教学《分数加减的简便运算》时,先让学生回忆并用字母表达整数加减的简便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a+b= b+a 加法结合律 a+b+c= a+(b+c)
  减法性质 a-b-c= a-(b+c)
  然后,让学生分析以下两个式子,分别判断圆圈两边的算式结果怎样?
  12 + 34 34 + 12 89 + 25 + 35 89 + ( 25 + 35 )
  学生借助整数加减的简便运算定律,很快可以判断出圆圈两边的算式结果是相等的,由此我再巧妙地迁移出新课《分数加减的简便运算》。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我让学生先通过“小组发掘”这个学习环节完成“ 710 + 45 = 45 + ” 和“29 + 38 + 58 = 29 +( + )” ,使学生从中发现“整数加减的简便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的简便运算”;再在“小组竞赛”的环节中,启发学生参照上一环节的方法进行迁移类比,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第119页的练习题加以巩固。最后,在“小组归纳”的环节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总结得出“分数加减的简便运算”的方法和规律,理解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个学习过程,我都充分利用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数学思维的迁移,并妙用知识的迁移开展“类比”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在互动交流的“类比”学习中就很容易触类旁通,学习积极性会更加高涨,学习的效率也会更高。
  教无定法,“智”能得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活用“巧、善、妙”这“三字诀”,精确把握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申德安:《中国小学数学教育》,1989年第3期
  [2]祝才慧:《小学数学教育》,1996年第12期
  [3]张娟:《小学数学参考》,2012年第18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2866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