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八桂农金花正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墨

  ――截至2013年12月末,广西农合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89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597亿元,分别是区联社成立时的8倍和7倍,存、贷款增量连续8年居广西银行同业第一位,余额连续4年保持广西银行同业第一位。
  ――截至2013年12月末,涉农贷款余额2119.48亿元,小微企业贷款(含个体工商户及小微企业主贷款)1425.71亿元,高于各项贷款增速5.6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多增25.85亿元,实现了国务院和银监会提出的涉农、小微企业贷款“两个不低于”工作目标。
  ――纳税额居广西同业第一。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别计缴各项税金11亿元、19亿元、25亿元,预计2013年计缴税金35亿元,比上年增加10亿元。按年均增长10%测算,预计未来5年(2014~2018年)农合机构累计计缴税金将超过200亿元,农合机构直接贷款支持的企业、项目将拉动增加税收300亿元。
  数字是枯燥的,却是汗水的浓缩。在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饱含着广西农合机构服务“三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深深情怀,见证着广西农合机构2万多名干部员工奔走在八桂大地乡村一线,上山下海,摸情况,问需求……
  足不出村存取款 田间地头能转账
  “网点开业那天的场面,至今我还记忆犹新:苗族老乡们身着节日盛装,吹起芦笙,踩起踩堂舞。村民们自发地从四村八寨涌来,用自家的钱买来鞭炮燃放庆贺。最重要的是,他们把一直积攒在家中的现金拿来存进了信用社。”广西融水县联社办公室的韦主任不由地跟记者回忆道。
  广西融水县的同练、红水和良寨三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处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九万大山山脉腹地,距离周边县城均超过100公里且分布在不同方向,山路崎岖耕地少,主要聚居苗、瑶等少数民族,当地农民要想存、取、汇点钱,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多年来,红水乡高文村的低保户为了领取每月的低保,都要翻越一座海拔1000多米、坡顶常年云雾缭绕的大山――黄奈坡,到邻近的白云乡才能领取,而高文村距离白云乡信用社所在地70多公里,走路来回一趟需要一天的时间,坐车却要60多元的路费,领取低保金反而成为一种负担,时间、金钱成本非常高,能有个银行开到家门口成了全乡人民的渴望。虽然设点成本高,但是广西农合机构情系“三农”,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克服困难、加大投入,在融水县同练、红水和良寨三个乡镇都设立了固定的营业网点,为三个乡镇近3.5万人送去金融福祉。
  广西农合机构共投入1340万元,在21个县的37个金融空白乡镇新增设金融服务点,金融服务覆盖面达100%,提前半年完成了银监会提出的“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要求。
  与此同时,为了让农民及时安全地领取国家发放的各种财政补贴,广西农合机构于2012年依托银监部门“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和“惠农富民金融创新”工程的平台,在全区所有行政村,利用供销社基层网点、村卫生室等,打造农合机构便民服务点,通过便民服务点逐步布设农村金融服务终端――“桂盛通”。
  通过“桂盛通”,广西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桂盛通”可办理代理存取款、转账汇款、消费收款、查询和“新农保”“新农合”的缴费等业务,可打造新农合、新农保“足不出村参合缴费、足不出村领取医疗补偿”的便民惠民金融服务平台,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体系,为广大农村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截至2013年年末,广西农合机构已在13682个行政村开办桂盛通业务,安装桂盛通POS机具19195台,设立助农取款便民服务点14535个,实现了全区行政村全覆盖;累计交易笔数69.14万笔,交易金额56.98亿元。
  发挥本土优势 创新支农模式
  广西是传统农业大省,全区总人口5200万,其中3000多万在农村,同时广西又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蔗糖、桑蚕、商品林、香料、木薯等产量全国第一,荔枝、龙眼、香蕉、罗非鱼、对虾等产量全国第二。其中,蔗糖产量占全国的66%,被誉为“中国糖都”;蚕茧产量连续7年全国第一,形成了“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的态势。
  广西农合机构发挥本土优势,创新支农模式,着力推进传统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大力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一改过去农民种养什么就贷款支持什么的支农方式,联合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以龙头企业担保、农民贷款,龙头企业承贷、农民使用,以及根据订单、发放小额农贷等方式,支持农民发展种养殖业,使农民从盲目种植、跟风种植转向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种植,有效地连接了农民与市场、农民与企业,不仅农民贷款获得性大大提高,农合机构贷款风险也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多方共赢。截至目前,广西农合机构农户贷款余额达839亿元,占全部贷款的32.91%,农业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713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7.97%。
  创新担保方式,缓解企业担保难。广西农合机构根据企业、行业不同情况,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企业量身打造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出了农产品存货质押、林权抵押、土地经营权质押、未来收益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担保方式,大大拓宽了龙头企业融资渠道。2012年以来,累计发放农产品存货质押、林权抵押贷款100多亿元。广西某农业投资集团是一家香蕉种植企业,广西农合机构创新推出了以土地经营权质押+未来收益权(未来香蕉收入)质押的方式,向该企业发放贷款1.6亿元。目前,该公司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香蕉种植企业以及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2亿元,每年向农民支付土地流转金4000余万元,发放农民工工资2200多万元。
  创新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广西农合机构以全产业链金融服务视角,将金融服务延伸到农业产业的育种,种养殖,农产品初、深加工等各个环节。紧紧抓住“东桑西移”的良好机遇,把信贷服务渗透到桑蚕生产、蚕茧收购、茧丝绸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增育缫丝产、供、销市场,搭建龙头企业与蚕农合作的平台,支持广西桑蚕走专业化、产业化经营道路,带动了17.9万户桑农发展生产,几年来累计向缫丝企业发放贷款48亿元,为广西成为全国桑蚕老大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在此基础上,广西农合机构积极深化银政合作,与广西区林业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五年内向林业产业授信260亿元。2012年来,累计发放林业贷款126亿元;至2013年9月末,林业贷款余额150亿元。与广西区扶贫办签署战略协议,为广西“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和扶贫对象提供信贷支持,并当场与14家广西扶贫龙头企业签订银企合作协议,授信额度17亿元。2012年以来,累计向扶贫龙头企业及扶贫对象发放贷款50多亿元。
  走出去,产权改革在创新中取得突破
  2007年4月27日,广西第一家县级农合行――广西鹿寨农村合作银行挂牌开业,首次圆了广西农信人的“银行梦”,也揭开了广西农合机构改制组建农村银行的序幕。
  “农信社从当年的‘土八路’‘杂牌军’‘老大难’单位,经过深化改革蜕变成今天的实力雄厚、资产优良、运行安全、服务快捷、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的农村银行,离不开各级党政部门‘扶上马、送一程’的鼎力扶持。”当地一位资深农村金融专家无比感慨地说。
  据统计,广西区政府累计给予全区农合机构财税扶持“真金白银”21.27亿元,用于帮助基层农合机构消化包袱、增加积累。针对广西农合机构不良贷款较大、包袱较重的实际情况,广西区党委、政府于2007年在广西范围组织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清收农信社不良贷款“攻坚战”,共收回各类不良贷款本息32.19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广西农合机构改革发展进程,帮助“广西人自己的银行”走出困境,并且不断发展壮大。
  2011年以来,广西区联社按照银监会关于推进股份制改造的统一部署要求,结合广西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广西农信社、农合行逐步从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向股份制的产权模式过渡。到2013年末,广西已有21家农合行、11家农商行挂牌开业,占全区农合机构的三分之一以上。
  2009年,银监会在全国推广了广西农信社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充分肯定了按照现代农村金融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起来的广西农村合作(商业)银行:管理更规范、资产更优化、效益更提高、支农更有力、服务更到位。广西区联社推进县级农合行改制组建工作连续3年被广西区党委、政府作为“亮点”工作通报全区。
  2008年7月11日,兴安农村合作银行正式挂牌成立。该行推行利民工程,打造贷款绿色通道,对“三农”贷款和优质客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从优的“三优”政策,还开办了“农机具专项贷款”“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促进了农村个体经济和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兴安农合行在当地金融机构中取得了存、贷款总量和市场占比及资产质量等9个第一,然而其业务发展却被限制在兴安县范围内,使得兴安农村合作银行近年来在业务规模扩张方面备受制约。
  在广西区联社全力支持下,兴安农村合作银行首家通过在田阳县发起设立田阳兴阳村镇银行的方式,率先走出去经营发展,解决了业务发展受制约问题。田阳兴阳村镇银行开业三年就盈利699万元,经营业绩赶超成立50年的某县级联社,实现了自身经济效益与支农支小社会效益的双赢。
  新的体制机制使广西农合机构焕发了生机和活力,综合竞争实力、抵抗风险能力和支农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广西农合机构网点遍布城乡社区,金融服务辐射千家万户;资产总额、存贷款余额、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继续保持广西金融同业第一,纳税总额居广西区直企业第一、中直驻桂企业第二,成为广西地方金融的核心力量和金融支农的主力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3469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