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姜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照龙

  摘 要:介绍了姜瘟病的发病症状、病原及传播途径,并提出了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为姜农提供参考。
  关键词:姜瘟病;病因;传播途径;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5-92-02
  南召县位于豫西南地区,自古以来有种姜的传统,20世纪90年代随着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以皇路店镇为主的生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最高达到400hm2左右,总产达1 100万kg以上,产品曾销往十几个省市。近年来,由于群众对生姜引种检疫认识的不足,造成姜瘟病大面积流行,加之防治技术跟不上,生姜腐烂青枯现象严重,给姜农造成较大损失,致使该镇生姜面积连年萎缩,目前种植面积已不足200hm2,严重影响了本地生姜的生产和经济效益。为此,近年来笔者对该镇生姜种植中的姜瘟病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1 发病症状
  姜瘟病又称腐烂病或青枯病,主要危害生姜的地下茎和根部。肉质茎初侵呈水渍状,黄褐色,失去光泽,后内部组织逐渐软化腐烂,仅残留外皮,挤压后病部可流出污白色米水状汁液,散发臭味;根被害也呈淡黄褐色,终至全部腐烂;地上茎被害呈暗紫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残留纤维;叶片被害呈凋萎状,叶色淡黄,边缘卷曲,终至全株下垂枯死。该病与真菌引起的根腐病症状近似。
  2 病原
  姜瘟病病原为青枯假单胞杆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单细胞,两端圆,单生或双生,极生鞭毛1~3根,在琼脂培养基上菌呈圆形,稍隆起,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平滑光亮。革兰氏染色阴性,病菌能利用多糖产生酸,不能液化明胶,能使硝酸盐还原。
  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姜瘟病病原菌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8~29℃,可在姜根茎内或土壤中越冬。带菌姜种是主要初侵染源,可借姜种调运作远距离传播,种植带菌姜长出的姜苗就会发病,成为田间中心病株。此外,带菌土壤也是姜瘟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因病株残叶遗落在地里致使土壤带菌,特别是重茬连作的地块往往发病早且危害重,即使将无病种姜种在带菌的土里也会引起发病,而且重茬时间越长病害越重。
  地下害虫及中耕锄草易造成植株伤口,病菌由根茎部伤口侵入,从薄壁组织进入维管束即迅速扩展,终至全株枯萎。田间中心病株出现越早,病菌再次侵害的次数越多,病害发生越重。灌溉浇水、雨水溅射也是加速病害传播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夏季高温多湿,时晴时雨天气,特别是土温变化激烈利于本病发生流行[1-2]。一般重施氮肥、轻施磷钾肥的地块发病较为严重。
  南召县姜瘟病始发病期在6月中旬,此时气温在25℃左右;盛发期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正值高温多雨季节,特别是8月份时晴时雨,高温多湿,多雨积水为病害蔓延造成有利条件,更易引起病害暴发,每降大雨后7d左右,田间即出现1次发病高峰,尤其在低洼、土质粘重的地块种植的生姜发病更为严重。此外,降雨迟早和降雨量大小对发病也有影响。
  4 综合防治技术
  姜瘟病由于传播途径多,病势发展快,持续时间长,且姜瘟病品种间抗性均一般,杀菌药剂防治效果也不甚理想,防治较为困难。因此,姜瘟病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等综合防治技术,切断传播途径,以便较好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4.1 农业措施
  4.1.1 选用抗病品种 采用无病地块留种,精选无病健壮、块大肉厚、皮色光亮、肉质新鲜的姜块作种用,单收单藏。
  4.1.2 实行轮作倒茬 为避免重茬连作地块土壤带菌传播蔓延危害,应实行3~5a轮作倒茬,还应注意不可与茄子、辣椒、番茄等蔬菜连作。若与禾本科作物轮作需间隔2a以上,方式为姜→大蒜→春玉米→葱。同时要选择地势稍高、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起垅种植。
  4.1.3 合理耕作 减少中耕除草培土次数,耕作时注意不可伤及根茎,以防病菌侵入。发现个别病株应及时拔除,并在病穴四周用生石灰消毒。对已发病(下转107页)(上接92页)较重的地块,应注意姜田及时排水,避免大水漫灌、串灌,以控制病害蔓延[3]。另外,采取冬季深翻、清洁田园诱杀成虫、撒施毒土等方法,防治地下害虫危害等。
  4.1.4 优化施肥结构 基肥应以无病姜残体作及病原菌的腐熟且消毒的优质圈肥为主,追肥以腐熟的人粪尿为主,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既可减轻病害,还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4.2 化学防治
  在未发病前或发病初期,采用不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防治方法交替进行,可最大限度地控制姜瘟病的发生率,避免造成更大程度上的经济损失。
  4.2.1 种姜消毒 姜种入窖前应进行50%多菌灵1 000倍液喷洒消毒。下种前用硫酸链霉素、新植霉素或卡那霉素0.05%溶液浸种48h或40%福尔马林100倍液浸、闷各6h,也可用草木灰蘸封姜种切口后下种。
  4.2.2 土壤消毒 播种前结合深翻犁地,均匀撒施1 500~2 300kg/hm2生石灰,通过翻耙使石灰充分与土壤接触,进行土壤消毒。
  4.2.3 病株防治 出苗后可用50%多菌灵1 000倍液全面喷1次进行预防。始病期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并用生石灰对病穴及周围土壤进行消毒,再选用5%硫酸铜、5%漂白粉、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或硫酸链霉素3 000~4 000倍液,每穴0.5~1L对病窝灌根。发病中期,每667m2可选用20%叶枯宁1 300倍液、姜瘟净500倍液、30%氧氯化铜8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100L,每隔10d进行喷雾1次,共2~3次;也可用农用链霉素5 000倍液或50%多丰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每隔7d灌根1次,连续3~4次。
  参考文献
  [1]徐亚玲.姜瘟病的发生危害规律及其防治措施[J].北京农业,2008(21):31-33.
  [2]王芬.生姜姜瘟病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2010(8);108-109.
  [3]何宗能.姜瘟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2):156,160. (责编:张宏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3824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