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女性主义解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晓妮

  摘 要 白流苏是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灵魂人物,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女主人公白流苏在离婚回娘家遭尽白眼后,摆脱封建旧家庭束缚,勇敢的追求自身幸福,奔赴香港,用自己的机智主宰命运,最终梦寐以求得到“倾城之恋”,她冰雪聪明,外表矜持谨慎而内心大胆奔放,代表着一代中国温柔美貌的传统女子,但她身上具有强烈的反叛意识,不甘于顺从封建传统礼教,从而展开一段坎坷艰难的抗争之路。可以称作时代女性改变命运的先锋。
  关键词 白流苏 女性主义 张爱玲 抗争
  中图分类号:1207 文献标识码:A
  张爱玲(1920―1995)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女性主义作家,柯灵先生谈到,“对张爱玲小说的认识,不存在不能为不同时代的中国人所认识的问题。是时间的问题,等待不是现代人的性格,但如果我们有信心,就应该有耐性”。《倾城之恋》就是颇受争议的一篇短篇小说。该作品讲述了没落的白氏望族中的六小姐白流苏,迫于世俗的重压,在离婚回娘家后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经济上的绝对安全感,与浪荡公子范柳原展开了爱情游戏,并最终在战乱中如愿的收获婚姻,最终两人选择归于安稳和平静之中。
  1张爱玲的个人经历
  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的确是立足于文学作品彻底的揭露封建思想对女性戕害的先驱人物,也是最早反思女性问题的女性之一。
  张爱玲本名张瑛,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栋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里。她的家室十分显赫,祖父张佩沦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的人生观、妇女观受母亲和姑姑的影响极大,张的母亲自幼接受西方教育,思想开放,是个新派女子,在法国留学时受法国自由主义和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回国后两年与丈夫离婚,独自远走英国;张爱玲的姑姑一直独身,在75岁与心爱的人结婚。母亲和姑姑一直是张的偶像和榜样,有了如此的成长环境,张爱玲的思想观念很开放。张爱玲理解中国传统女性生存的不易,所以她对女性的弱点甚至阴暗的一面,给予同情,理解和宽容。她曾说过:“我写到的那些人,他们有什么不好我都能原谅,有时候还有喜爱,就因为他们的存在,他们是真的。”她思索现代婚姻的弊病,号召女性独立,走职业妇女之路。她是追求女性解放的先驱。
  2《倾城之恋》故事梗概
  离婚回娘家居住的六妹白流苏,在白公馆遭人白眼和挤兑,当“离掉的那位”得肺炎死后,她因不愿为前夫奔丧与娘家矛盾激化。后经由徐太太认识了原本打算介绍给七小姐宝络的范柳原,并成功博得范的好感。她想要利用范改变自己的命运,逃离上海封建家庭的束缚,摆脱穷困日子。为了主宰自己,她奔赴香港与范会面,白流苏希望范柳原承诺她一纸婚姻而范只想让她做情妇。自私的两人在情感上精于算计,不肯冒失,生怕吃亏。具有戏剧性的是在香港保卫战爆发后,二人才甘愿在爱情里做对踏实平凡的夫妇,白流苏这时才明白:“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都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香港的没落成全了她,她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3白流苏的抗争之路
  《倾城之恋》中讲述的故事最先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那时的中国混乱不堪,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继而随着白流苏赴港,故事的地点转换成香港,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后,香港保卫战爆发,香港由人间乐土变为残砖碎瓦。解放前的中国社会十分封建腐朽,三纲五常是社会对女性的普遍要求,也是获得幸福婚姻生活的准则。此时的女性,毫无自主权利可言,处于男权社会中过度重视男性的地位而忽略女性作为人的基本要求。
  3.1白流苏vs前夫
  《倾城之恋》开头就提到,白公馆里传来消息,六妹“离掉的那一位,说是得了肺炎,死了”,随着白流苏与三哥,四奶奶的争吵,故事的原委展现出来。白因无法忍受丈夫的毒打,回娘家闹着离婚,三哥看妹妹受委屈心有不忍,一气之下将她留在娘家,以为时间久了能回心转意,不曾想到夫妻二人果真一刀两断。在当时的中国社会里,女性的地位是极低的,婚姻生活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男性纳妾,休妻,打骂女性更是时有发。而女性因为缺乏经济自主权利,只能默默忍受,继续承担抚养儿女操持家务的重任。然而正在在男性处于绝对优势的社会环境中,白流苏不顾世俗的看法和舆论,毅然与丈夫离婚。离婚即使在当代社会对男女双方也是大事情,更何况白流苏还是白公馆的大家闺秀,可想而知在当时引起的巨大轰动。
  但是白流苏并非普通女子,她骨子里就流淌着反抗的血液,势必要与封建旧家庭决裂。她的心渴望自由,渴望一个完整而幸福的家,她始终捍卫着自己的尊严,所以她做出离婚这个决定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对于一个离婚的女人,承受世俗的眼光和娘家的冷嘲热讽,生活又是多么不易。正是这些外界因素,成就了白流苏坚强隐忍的性格,隐藏在她身上的女性觉醒意识开始闪闪发光。与丈夫一刀两断只是觉醒的起点,她的命运注定不被他人掌控。自此开始,白的抗争之路开始了。
  3.2白流苏vs白公馆
  白流苏前夫得肺病死后,娘家人鼓动白为其服丧,而此时白流苏的举动却看似冷静平常,白流苏坐在屋子的一角,慢条斯理的绣着一只拖鞋……她淡淡地道:“离过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妇,让人家笑掉了牙齿!”看似若无其事,其实心中波澜起伏,她厌恶别人掌控她的生活,更不会一辈子守寡孤独终老,她早就决心与丈夫断绝关系,不可能放弃自己的生活,被封建传统囚禁掌控自己的余生。所以她是一定要反抗的。即使随后与三哥,四奶奶因为服丧问题发生争吵,连亲生母亲也避重就轻的不站在他这边,但还是不能改变她的决心。
  她在上海的娘家里忍气吞声地生活着,但从未放弃过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经由徐太太认识了原本介绍给七小姐宝络的范柳原,并且凭借自己的美貌与机智博得其好感,在全家人得知她“破坏了妹子的好事”时,她冷静的很,她终于成功的捍卫了自己的尊严,让他们刮目相看,告诉娘家人她这辈子还长着呢!   直到徐太太“请”她去香港,白流苏又开始打起小算盘,最终她决定拿自己的未来下注,赌赢了就可以将钻石王老五范柳原变成裙下之臣,出尽胸中的恶气。她答应徐太太奔赴香港后,娘家人对她的态度果真有所改观,甚至偶尔还叫她“六妹”“六姑”“六小姐”。在与白公馆的抗争之中,白流苏赢得漂亮,不仅逃出了上海封建旧家庭的泥沼,并且还让人刮目相看。至此,她的前途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3.3白流苏vs范柳原
  从范柳原暗中策划白流苏奔赴香港开始,他俩的故事就开始了,此时的白流苏经历过太多的是非,早已不是单纯天真的女孩,范柳原更是情场圣手。对于感情,他们各自打着小算盘,生怕自己吃一点亏。第一次来港,范与白开始约会,出入各种高级场所。但是白流苏知道她要的远不只是甜言蜜语和几次欢畅的谈天,她要的是经济上的充裕和幸福的婚姻,而范却只想让她成为情妇。她不愿就此委身他人并暗自抗争。各自带着极强的目的性交往,在爱情里不肯为对方多付出一点。在灰砖墙壁下范柳原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让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偶会对你有一点真心……可是我要你懂得我!”白流苏忖度着自己的分寸小声答应:“我懂得。”白流苏是精明的,她始终对范若即若离,冷静而高贵。在范精心设计想让白吃醋时,白故意摆出一副不咸不淡的样子,不愿意自贬身价。但是长久的精神恋爱显然不是范柳原想要的,得不到她的肉体,因此她决心把白冷一冷。而白流苏不愿意失去大家闺秀的身价,更不愿就此让范完全掌控自己,像玩弄其他女子一样被抛弃,只有以退为进铤而走险回到上海。
  最终范柳原败下阵来,他拍电报央求白流苏回港,范在码头上对她说:“你是医我的药。”傅雷曾说:“尽是些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既没有真正的欢畅,也没有刻骨的悲哀。”白与范千般周旋万般算计,在爱情游戏里各自追求自己需要的。但是白流苏最终胜出,两人共筑爱巢,白流苏在范的心中有了重要地位。
  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战乱是这场爱情游戏的催化剂,在炮声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才懂得对方弥足珍贵,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只有她。此时的范柳原不再是单纯的物质依托,而是真正的精神依托。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他们甘愿做一对踏实的小夫妻。谁也不曾想过两人会在报上登启示结婚,但是香港的陷落最终成全了白流苏,她得到了曾经被人虎视眈眈的范柳原, 拥有了自己想要的婚姻,最终改变了自身的命运。
  3.4白流苏vs社会环境
  白流苏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在男子处于绝对优势的男权社会里,不顾世俗看法与丈夫离婚,本身就是不甘于顺从社会大环境的熏染,勇于向封建传统示威的表现。随后进入香港,离开上海旧家庭后,她又能很快的适应香港繁华奢靡的社会生活,并与范柳原千般周旋,但是庆幸的是她并没有在纸醉金迷中迷失自己,成为金钱的奴隶,她清楚自己要什么并不断地为之努力,在内心中始终渴望一份完美的婚姻,开始新的生活。这是未被社会环境同化的表现。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残垣断壁,不复往日,人们麻木不堪穷困潦倒。但白却与范结成夫妻,开始过上平凡安静的日子,贫穷的生活并没有使她意志消沉,她没有抱怨恼怒,而是开始珍惜自己的爱情,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奔波,在乱世中努力地活着。这也是白流苏与社会环境的抗争,在逆境中能过的淡然,她是多么令人钦佩。
  4结语
  白流苏是一位女性强者,她处心积虑地经营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不甘于自身的窘迫之境,大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是生的本能的呼喊,在不是尊严的前提下与范进行爱情较量,不向命运低头,凭借机智和自尊赢得属于自己的爱情,而不是孤苦一人守寡或者委身作他人情妇。她创造了自己的命运,找到了精神的归宿,至此,白流苏身上的女性主义光芒无比闪耀。
  参考文献
  [1] 柯灵.遥寄张爱玲[J].读书,1985(4).
  [2] 张爱玲.我看苏青[J].天地,1945(19).
  [3]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J].万象,194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4272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