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平芳

  摘 要:加强高院生态文明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是,现阶段生态文明教育仍然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高等院校要加强生态文明道德思想等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生态文明观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
  
  高等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加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客观要求。生态文明与社会文明、文化文明、政治文明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大学生掌握生态文明知识,极大丰富了高校德育的内容,同时也对高校的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加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重要内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因此,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大学生,树立起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进而培养全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问题,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要求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呼唤着生态文明观念。我们要保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达到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树立长远观念、全局观念、全球意识、平等观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人的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保护自然,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要认真研究各种要素在社会发展中特定的地位和作用。满足其特定的要求,发挥其特定的作用。不仅要保持当代人实现发展,而且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充分发展的条件和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是,现阶段生态文明教育仍然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青年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观念淡薄。当前,当代大学生环境意识淡漠,环境知识欠缺,重大生态问题的冷漠意识和缺位,“知行背离”现象严重以及生态责任意识淡薄,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同时,生态文明意识的淡薄也使高校存在着对人与自然观念上的短期行为、利己主义、实用主义、追求短期利益以及对自然价值的忽视等现象严重制约着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等。其次,高等院校生态教育师资缺乏。在师资结构上,教师的人文与生态文明素质有待提高。一支既有专业资质,又有良好生态人格表率作用的教师队伍还没有形成。更为严重的是,从院系调整开始,中国大学的管理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存在着对生态科学轻视的倾向,加上社会政治原因使许多生态学教育科目被取缔,使大学生中大多数人生态文明化素质水平降低,缺乏深厚的文化根基,发展缺乏思想支撑。第三,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体系不完整。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才刚刚起步,还停留在认识领域,还不完善,不成熟,特别是在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据调查,就我国高校而言,还没有形成具有相对独立的生态文明教育学科体系和课程群。第四,高等院校教育途径与方法过于简单。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不明确,教育模式还比较传统,再教育的手段单一。高等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各级领导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不够;高等院校教学指导思路尚存在不足;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体制建设好有待于加强等。
  当前,加强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措施主要是:
  第一,加强生态文明道德思想教育。(1)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思想道德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崇尚自然、热爱生态、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情操。只有大力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才能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高校应该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高点,依据当前生态问题危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实际,从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认识转变的思想实际出发,在大学生中全面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3)要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德育教育的范畴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在新的教育观指导下,我们必须加入自然、生态、环境因素,重新构建大学生德育教育新内容,教育学生树立生态安全观、生态生产力观、生态文明哲学观、生态文明价值观、绿色精神等。(4)构建新的道德体系。道德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传统道德的功能主要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建设生态文明也包含着道德建设。生态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应引导学生把爱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要求提升到道德的高度来认识。让学生形成新的更加丰富和完善的道德体系,建立起对生态环境行为的善恶评价标准,自觉地持久地去克服非生态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第二,加强生态文明理论教育。(1)构建高等院校生态文明观教学课程体系。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把生态文明观教育纳入到高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去,拓展现有的思想品德课程的内涵。充分挖掘现有专业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要素,在专业知识教育中渗透生态环境知识和生态道德因素,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传授自然科学中所蕴藏的生态伦理道德知识。开设有关生态学的基础性公共课程,把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列为高等院校的公共必修课,要有计划地组织专家编写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系列教材,逐步建构起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学课程体系(2)完善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格局。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目标,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校园环境育人相互补充,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效衔接的教育体系。同时,依靠传统学科课程渗透生态环保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
  第三,加强生态文明实践教育。要可以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势,邀请著名生态学、环境科学专家做专题讲座;要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一些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讨论和分析,组织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生态危机的紧迫感和热爱自然的责任感。校外实践教育主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实施。让学生直接接触到社会的各领域,使学生不仅能直接分享生态环境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且也切身感受社会对生态文化的认同程度。
  第四,塑造高等院校整体的生态校园环境。积极开展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一要利用校园宣传、网络服务、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党团活动等形式,开展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态知识普及活动。二要在校园中构造生态文化长廊,通过宣传栏、黑板报等多种形式,构建“绿色校园”。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在学校中建立爱树惜草的良好传统、陶冶人文精神的校园景观,构建良好的氛围。三要充分发掘第二课堂的教育潜力,努力营造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
  第五,加强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教学的成功保证。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我国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为此,一要发挥普通高校师资和教育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文明教育。二是教育部要指定若干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为生态文明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基地,具体承担职教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三要配备高校专职生态文明教育指导教师,全面提高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质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6138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