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效果,并与西医药物常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为临床治疗GERD提供参考。方法:将2011年3月―2013年3月间来我中心就医的58例GERD患者随机均分为A、B两组,对A组患者进行西药常规治疗,B组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根据相应的症型选药方进行治疗,依据显效评价参考依据进行治疗效果评价。结果:B组患者总的有效率为89.65%,显著高于A组患者总的有效率为79.31%(P<0.05),且B组复发率低于A组。结论:中医分型辨证治疗GERD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的特色和优势,相比西医治疗GERD效果明显,副作用和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GERD 辨证分型 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484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26-01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主要是指胃酸和胆汁)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一种病症。作为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伴有泛酸、反食、吞咽困难、嗳气及烧心等,并且如果处理不得当,可引发反流性食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咽炎等并发症[1]。目前,因为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加上精神压力增大,临床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而关于GERD的治疗包括生活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西医中主要是采取PPI标准剂量治疗,但存在症状缓解不明显、易反复发作及副作用大等问题。中医认为,GERD是由肝胆脾肺气机升降功能失调所致,主要病邪为湿热、痰、气、瘀,与胃失和降、浊邪上逆密切相关,这就为临床上医生根据证型来选择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弥补西医治疗GERD不足指明了方向[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1年3月―2013年3月间来我中心就医的58例GERD患者,患者来就诊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反流、泛酸、烧心、胸痛、咽痛等临床症状,通过电子胃镜检查等,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确诊为GERD。随机分为A、B两组,各组29例患者,其中A组患者年龄在18―58岁,平均31.3±6.3岁;B组患者年龄在21―60岁,平均32.4±5.8岁,另组患者基本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A组:对A组所有患者进行常规西药治疗,具体为对所有患者施用雷尼替丁、多潘立酮、硫糖铝;服用方式为雷尼替丁和多潘立酮口服,硫糖铝嚼服;剂量为:雷尼替丁0.15g/次,2次/日;多潘立酮10mg/次,3次/日;硫糖铝1.0g/次,3次/日。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B组:对B组所有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治疗,同样为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首先将B组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脾胃湿热型三个证型,分型依据如下,1肝胃不和型:参照王培香[3]等的分型标准将临床表现为胃脘作胀隐痛,胸闷,抑郁则重,嗳气则舒,嘈杂如饥,嗳气频作,咽中不适,作痒,舌质淡,苔薄白,脉弦者分为肝胃不和型,共计9例。2脾胃虚寒型:将患者临床表现为胃脘嘈杂,脘痛绵绵,多食则脘胀,喜热饮,胸脘不适阵阵,四肢不温,大便溏,泛吐清水、酸水,口淡,面色少华,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分为脾胃虚寒型,共计13例。3脾胃湿热型:临床表现为胃脘隐痛,饥饱均作口苦粘腻,恶心纳少,咽干欲饮,剑突下或胸骨后正中灼热灼痛阵阵,夜间入睡易醒,大便干,数日一行,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分为脾胃湿热型,共计7例。对肝胃不和型GERD采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柴胡、茯苓、白芍、党参、半夏等,进行疏肝解郁、健脾化湿治疗。对脾胃虚寒型GERD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进行益气健脾,和胃降逆。对脾胃湿热型GERD采用葛根芩连汤合平胃散加减进行治疗。
  1.3 典型病例:张某某,女,35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于2012年8月14日来院就诊。病人诉说:饭后60min左右胃脘作胀隐痛,胸闷,泛酸,咽中略有不适;脉诊发现患者脉细小弦;舌诊发现患者舌苔薄白,诊断为肝胃不和型。根据诊断分型,选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进行治疗。
  1.4 疗效评价。以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即6周以后进行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复查,并进行胃镜复查。疗效分为显效、有效、起效、无效四个等级,显效是指泛酸、反食、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是指临床症状改善良好,起效是指临床症状改善但是不明显,无效为临床症状无改善。
  1.5 数据整理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等基本情况以及治疗效果采用excel2007记录,方差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的A组29例GERD患者中,显效11例,占37.93%,有效12例,占41.38%,起效3例,占10.34%,无效3例,占10.34%,总的治疗有效率为79.31%;治疗后有2例复发者,复发率为6.90%。采用中医分型治疗的B组29例GERD患者中,显效17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脾胃湿热型人数分别为6、6、5例),占58.62%;有效9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脾胃湿热型人数分别有2、6、1例),占31.03%;起效3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脾胃湿热型人数分别有1、1、1例),占10.35%;无效0例。总的有效率为89.65%,治疗后仅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3.45%。方差分析,B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A组(P<0.05),说明中医分型治疗GERD能够根据病症对应的发病机理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并且效果良好。张某某在服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一个疗程后,患者饭后自查发现胃脘作胀隐痛,胸闷,泛酸,咽中不适明显减轻,舌苔薄白程度减轻,继续服用2个疗程,症状完全消失。
  3 结论与讨论
  中医认为:导致GERD的原因有多种,但是业界达成统一的认识为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损伤脾胃有关,关键是在于胃失和降,浊气上逆。其证候气郁证,痰气交阻证,肝胃郁热证,气滞血瘀证四点,最终归结于“反流一症[4]。而关于中医辨证分型GERD的依据还不统一,没有形成公认的分型方法和标准,往往是根据医生各自的临床经验来辨证分型,选用药方[5]。本文根据来我中心救治的58例GERD患者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A、B两组后,对B组患者进行了辨证分型,并且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脾胃湿热型三个证型,并对应选择柴芍六君子汤加减、黄芪建中汤加减、葛根芩连汤合平胃散加减药方进行治疗,而A组患者进行常规西药治疗,效果表明B组患者总的有效率为89.65%,显著高于A组患者总的有效率为79.31%(P<0.05),且B组复发率低于A组,说明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西药常规治疗,这是因为柴芍六君子汤加减、黄芪建中汤加减、葛根芩连汤合平胃散加减药方能分别有效的调和肝胃,益气健脾、和胃降逆,清热和降、清热燥湿,能很好的对应相应的病理机制进行治疗、调和。临床上根据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辨证分型选择相应的治疗药方具有良好的治疗效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水.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分型辨证治疗分析[J].光明中医,2012,27(7):1370-1371
  [2] 张双全.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舌质淡,苔薄白,脉弦舌质淡,苔薄白,脉弦证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9):181-182
  [3] 王培香.中医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分析[J].光明中医,2011,3(26):508-509
  [4] 徐荟,金小晶.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004):160-162
  [5] 张霞.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和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2):19-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6901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