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鲁迅和陈师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明远

  陈师曾是鲁迅青年时代的同窗、同事和密友。鲁迅和陈师曾,一个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一个是杰出的画家。他们同处于一个政治动荡、新旧交接、东西方文化碰撞空前激烈的时代,都出生于官宦文人家庭并经历了家庭的巨变,他们从小饱读诗书,有着深厚国学根基,同时又不乏对西方文化的敏感和追求。正直、诚恳是他们共同的性格,爱国、救国是他们共同的理想。
  一
  陈师曾,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原籍江西义宁(今修水),1876年3月2日生于湖南省凤凰县,比鲁迅年长5岁。陈师曾的家庭充满传奇色彩。其祖父陈宝箴曾为湖南巡抚,戊戌间积极主张维新变法,是地方督抚中推行新政最有力者。其父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光绪进士,著名诗人,曾任吏部主事,襄助其父新政。慈禧训政后父子二人同遭革职,陈宝箴于1900年病逝,一说为慈禧赐死;陈三立退隐,自号神州袖手人。1937年日军侵入华北,陈三立在忧愤中以86岁高龄自杀。
  陈师曾5岁丧母,6岁开始学画,1890年,于长沙师从尹和伯。1894年在湖北从周大烈习文学,从范仲霖(南通诗人范当世之弟)习魏碑、汉隶,同年冬与范当世之女孝嫦结婚。陈师曾无意参加科举考试,1898年,他考入南京陆师学堂附设之矿路学堂,同时考入的还有鲁迅等23名同学。不过鲁迅是次年二月才正式转入的,自此,两人同窗并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友谊。
  在陆师矿路学堂求学期间正是维新运动蓬勃兴起又迅速失败之时,学校的几任总办倾向维新,最后一任总办俞明震还是陈师曾的舅父,鲁迅对他的印象不坏。在《朝花夕拾・琐记》中鲁迅对他有这样一段描述:“但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因此学校中追求西学的风气颇为浓厚,“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鲁迅:《呐喊・自序》)。
  这期间他们经历着国家触目惊心的巨变――百日维新失败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覆灭、八国联军的入侵、《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于这些事件,陈师曾的体验则应更为深切,因为他的家庭变故和国家命运更紧地联系在一起,此时他更迫切地寻找着救国的真理和全新的知识。在这一点上,鲁迅与之是相同的。
  1902年3月24日,鲁迅等矿路学堂的部分毕业生在俞明震的带领下,由江南督练公署派遣赴日留学。陈师曾偕弟寅恪作为自费留学生,也由舅父俞明震护送,与鲁迅同船东渡。到达日本后,鲁迅与陈师曾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
  弘文学院是一所专供中国留学生补习日语的学校,鲁迅、陈师曾、沈瓞民等八人共住一寝室,共用一间自修室。“有时商量推敲文字,渴求新知;有时共抒雄图,志在光复;有时浊醪痛饮,高歌‘狂论’。都算得风姿英发。”(沈瓞民:《回忆鲁迅早年在弘文学院的片断》,《鲁迅回忆录》一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当时中国留日学生很多,流品不齐。鲁迅较早地具有了民主革命思想,1903年剪去象征清统治的发辫。在朝夕相处中,鲁迅的思想已经影响了陈师曾。
  1903年4月,沙俄侵占东三省,日本也磨刀霍霍,日俄战争一触即发。中国留日学生对沙俄的侵华野心看得比较清楚,发起了“拒俄运动”,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则认识模糊。鲁陈二人却对国际形势有独到而清醒的见解,认清沙俄和日本都是侵略中国的敌人。当浙学会骨干沈瓞民回国活动时,鲁迅、陈师曾为他饯行,并托沈带一封信致上海《俄事警闻》编者蔡元培、何琦,指出日、俄两国都有野心,建议“(一)持论不可袒日;(二)不可以‘同文同种’、口是心非的论调,欺骗国人;(三)要劝国人对国际时事认真研究”。陈师曾还一气写了六封信,托沈瓞民带回,分投包括父亲陈三立在内的六位亲友,主要指出日本包藏祸心,对他们要提高警惕。沈瓞民回国后,曾有诗《柬豫才兼示师曾》寄赠鲁迅和陈师曾:“东亚风云起,吾曹效力时。救亡纾上策,游说竭微辞。难醒人间醉,空劳别后思。栽培芳草绿,原上看离离!”(沈瓞民:《鲁迅早年的活动点滴》,《鲁迅回忆录》一集)
  1904年秋,鲁迅和陈师曾从弘文学院毕业。带着各自的理想,鲁迅进入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以后又弃医从文;陈师曾则就学于东京师范学校博物科。
  1909年鲁迅和陈师曾先后回国,从事教育事业。陈师曾任江西教育司长,翌年被聘为南通师范学校、通海五属公立中学(今南通中学)博物学教员,并兼职于南通博物苑。1913年赴长沙,任长沙第一师范教员。鲁迅先后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1911年9月绍兴光复,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辛亥革命后,陈师曾坚决拥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治。1912年10月10日,南通各界举行盛大的庆祝会,陈师曾亲自改定了两首由学生集体创作的《通邑光复纪念歌》:其一“琅峰矗立江之浒,反正开先路。腥风血雨久模糊,快献升平赋。回头追忆进步初,莫负流光度。大家努力向前途,整顿旧黄图”。其二“控扼地呈灵,芙蓉五朵青,大家努力大功竟。群魔一扫清,首倡诸州应,今朝快谱升平咏。家家列炬明,户户悬旗庆,如雹如雷如日星。愿我新国民,祝我新学生,亿万万年流芳馨”。(孙模:《陈师曾和他在南通的旧事》,《南通今古》1988年第4期)这两首歌词中有陈师曾对武昌起义的讴歌,有对建设新国家的向往,这对一个出身于赫赫有名的改良派世家子弟而言,是难能可贵的。
  二
  1912年1月1日,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招,鲁迅赴南京教育部任职。5月随部北迁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教育部佥事,负责图书馆、博物馆的建设和美术教育工作。1913年秋,陈师曾也来到北京,任教育部编纂处编审员。此时的陈师曾已是一个日臻成熟的画家。这得益于他在南通任教期间经常赴上海吴昌硕住处请教。陈师曾极为仰慕吴昌硕(仓石)甚至以“染仓室”为其斋名,不过,画风日趋成熟的他此时已跳出吴派并自成一家。在京期间鲁迅、陈师曾两人又开始了密切交往,这一方面是因为性情志趣上的投合,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工作上的同事关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7472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