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中国羽毛球女子单打运动员汪鑫的技战术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海平 董方雨

  摘 要:本文通过录像分析、数理统计法及文献资料法等科研方法,对中国羽毛球女子单打运动员汪鑫近两年来一些国际重大比赛录像进行技战术采集研究,共计四场。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汪鑫的技战打法是以拉吊突击为主,回球落点多变,而且主动进攻,汪鑫的网前反手使用率比正手使用率高,而且成功率也比较高。而后场以高球劈吊为主,中前场正手劈吊技术出众。
  关键词:羽毛球;女单;汪鑫;技战术
  1.前言
  羽毛球是我国重点项目,是我国在奥运会上夺金的重要项目。随着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尤其在实行新赛制以后,比赛偶然性大大增加,受到了各国优秀羽毛球运动员的强烈冲击越来越大,所以要想我们中国羽毛球事业一直保持强盛下去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材已是迫在眉睫了,女单作为中国羽毛球的传统优势项目,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女单选手一直保持着强大的个人和团队实力。然而近年,新赛制的推行,使得中国羽毛球女单的绝对优势不存在了。虽然世界女单排名前三名均为我国选手,但是国际重要赛事的冠军越来越少,输球也越来越多,面临来自邻国的威胁越来越大目前,27岁的汪鑫近年来有大的突破,被众人寄予厚望,2008年的全国羽毛球锦标赛团体赛中,汪鑫爆冷击败谢杏芳,一战成名,是中国队非常前途的新人。本论文针对汪鑫近两年内的不同对手的比赛录相进行软件数据采集的方法进行各方面的分析,从中总结分析出汪鑫一些需要改进或加强的地方,为中国羽毛球队的训练与参赛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还为中国羽毛球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贡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汪鑫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数据统计法
  原始数据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算各项技战术得分、失分、得失分的比率等特征值。
  2.2.3对比分析法
  各种信息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对研究得出的观点、结论和建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推理并加以论证。
  3.汪鑫网前技术
  通过统计对比分析,从胜局中可以得出汪鑫使用前场网前球正反手的使用率较为均衡,其中使用率最高的技术为推球,使用率达到60.8%。其次使用率排二,三的技术的为挑球和放球,使用率分别为44%和31.7%。从负局中得出汪鑫使用率最高的技术为挑球,使用率为67.4%,其次使用率排第二,三的技术为推球和放球。使用率分别为64.7%和24.2%。汪鑫的网前打法多以推挑为主以压制别人后场为目标,这样的打法有利也有弊,有利点就是可以通过积极地压制别人后场迫使对方回出低质量的球从而使自己占主动甚至得分,有弊点就是在打球过程中处于顺风的时候,球不易控制,力量过大出界或者推挑的质量低,容易让对方抓球回击,挑球的球速一般较慢,能给对手一定的准备时间。所以适当的加大网前搓放和勾对角的比率还是有必要。还应注意各项技术的使用应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富于变化才能给对手构成威胁。
  4.汪鑫后场技术
  汪鑫后场杀球效果分析
  表1 汪鑫后场杀球得 失分统计表
  扣杀球是把高球用力向前下方重击、重切或者重点击球,由于这种球速度快,力量大是羽毛球运动中主动进攻与得分的重要技术。从表7中可以看出汪鑫后场杀球使用率为16.2%,两局直接得分率为41%,两局接间得分率为11.8%,两局失误率为8.4%,总的得分率为52.8%,主要靠进攻得分,女单运动员发后场球比例较大,所以后场技术高、吊、杀接发球的比例相对较高,所以在比赛中每球必争,杀球成为比赛中进攻的最有效也是最常用的手段。从表中数据中可以看出汪鑫后场杀球直接的得分率为21%,20%,说明汪鑫杀球具有攻击力,落点准,速度快的特点,导致对方无力回球或者直接失误。从数据中也可看出王汪鑫在第一局中失误率高于第二局,导致其失误率上升的原因可能是体能的下降、领先或落后心理的变化。综上,汪鑫的后场杀球具有攻击力,也是场上主要得分的手段之一。
  5.结论
  5.1 汪鑫使用前场网前球正反手的使用率较为均衡,主要体现在网前的“推挑球”使用得多。
  5.2 汪鑫接杀球防守能力较强,但反手防守能力高于正手。
  5.3 汪鑫后场主要以高球和吊球技术为主,进攻能力强,汪鑫的后场打法是以拉吊突击为主,回球落点多变,而且主动进攻,斜线吊球与直线杀劈技术出众。
  5.4 汪鑫后场杀球具有攻击力,速度快,是得分的主要手段。
  5.5 汪鑫后场得分较高,技术较稳定,网前的得失分率也高。
  参考文献
  [1] 赵新华.从96汤、尤杯看世界羽毛球发展趋势及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8(1)
  [2] 王桂忠,吴武彪.中国羽毛球运动的格局与展望[J].四川体育科学,2003(4)
  [3] 程勇民.“快、狠、准、活”技术风格对中国羽毛球运动的促进与制约[J].体育学刊,2005(3)
  [4] 周斌.论羽毛球拉吊进攻和变速突击[J].辽宁体育科技,2003(2)
  [5] 陈伟霖.新规则带来新变化[J].中国学校体育,199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1922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