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高职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舒醒

  ?眼提 要?演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高职院校如何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设置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三方面提出了构建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期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眼关键词?演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职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
  ?眼作者简介?演舒 醒(1967―),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教育、教育管理。?穴江西南昌 330000?雪
  本文系2011年江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我省实用型人才培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研究》(项目编号:20111BAA10003)研究成果之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它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对知识条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存在着强烈的人才资源依赖性,需要强有力的人才培养机制予以支持。尤其是对能够在一线从事运行管理和高级操作的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通过高职院校培养战略性实用型人才刻不容缓。
  一、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
  首先,确立适应就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的实用人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相关行业中生产、管理第一线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规格标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面对人才紧缺的形势,要不断调整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应该主动地适应市场,找准位置,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市场规律包括市场对人才量和质的需求规律、市场需求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规律、优胜劣汰规律、可持续发展规律等。教育教学规律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系到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素质的训练等诸多环节各因素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主要包括认识实践论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作用规律、教与学相互作用规律、高等学校办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等。偏重于市场需求会造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偏离,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偏重于教育教学规律会造成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只有瞄准市场、适应市场需求,职业技术教育才有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顺应市场规律,才能切实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设置适应产业需求的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迫切需要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当前我国的的学科专业目录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实际,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急需的专业人才极度匮乏。区域的产业结构、科技发展水平、社会分工、劳动力结构状况等构成了多元化的社会需求,这种社会需求因区域不同而各异,如何把握区域需求的特殊性对高校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能否主动适应社会实践需要,能否随着生产、技术、管理的变化而改善结构,切实培养生产第一线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解决高职专业建设问题的根本所在。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是高职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以专业设置为切入点,是专业设置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对社会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急需。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国内外市场变化而不断调整、升级。专业设置与产业及产业群是紧密相关的,产业结构调整,专业必须随着调整,否则,就难以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具有滞后性,因此,专业要根据产业的中长期规划,及时加以调整。要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改造老专业,开办新专业,拓宽专业的适应性,加快对新兴产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二、构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其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其课程设置应以社会的近期、长远需要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就业趋势为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是教育活动的第一要素,直接决定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活动方向。为了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从职业岗位出发,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制定专业基础能力、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文化素质为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深入了解市场,准确把握市场对高技能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从传统的高等教育的模式框架中走出来,真正做到从行业实际出发,达到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方案最重要的部分,是保证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构建以行业需求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是在对行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岗位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对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岗位实训课程、顶岗实习课程进行重新定位与设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按照专业课程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原则,科学设置课程,优化课程体系,以实用为主线构建专业基础能力、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体系,明确各种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
  高职教育是适应市场需求而设立的一种专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它仍要遵循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一般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实训”、“应用”等特点。实践课程及教学效果如何,是高职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岗位和职业针对性,是否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关键所在。课程设置必须以专业实践课程、实训课程为突破口,建立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加大实验、实训力度,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养第―线的高级应用性、技术型人才。注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做到“基础知识模块、通用技能模块、具体岗位所需技能模块”三者有机结合。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其学习对象能够顺利的完成第一线的各项生产任务,它需要将原有的单一学科的课程有机的整合,有机整合的过程就是课程综合化的过程。   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或职业群的顶岗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观,突出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而且注意通过职业分析,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形成系统化课程以及进行课程评价和调控。总之,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要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并能够根据产业和经济结构变化适时调整更新。
  三、以实践能力提升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高水平的能力建设。这里的“能力”是针对特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需要的“职业能力”,是个体在现实的职业工作表现中所体现出来的才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学校要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邀请来自行业、企业第一线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一起,通过对各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以及构成这些能力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要素的详细分析,确定各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
  与企业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合作关系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深入合作企业开展合作项目研究或培训员工,另一方面可以聘请合作企业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兼职担任实训课程的指导工作。根据高职人才培养对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具体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实行实训基地的开放式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实践需求,发挥仪器设备的最大效能;制定以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标准和各项实践技能的考核标准,强化实践教学的过程监管,使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相结合,在学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积极探索可操作的产学合作教学运行方式,大力提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企业“订单”的要求。
  由于高职教育是以就业导向,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这也是有别其它高校之处。一是要求所有教师应有明确的“双师型”意识,把成为“双师型”教师作为不断提升自己素质的目标;二是专业课教师都应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真正成为既是讲台上讲课的好教师,也是本专业、本行业实践操作的行家里手;三是每个“双师型”教师都应具有指导、示范、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能力;四是一个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应和学科、专业建设配套,努力建成结构合理、数量适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眼参考文献?演
  ?眼1?演张海峰.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眼J?演.职业技术教育,2003,?穴7?雪.?眼2?演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眼J?演.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穴社会科学版?雪,2001,?穴3?雪.?眼3?演孙玫璐.建构学习化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眼J?演.全球教育展望,2003,?穴10?雪.?眼4?演李进.高职校企合作运作的思路就实践?眼J?演.中国高教研究,2004,?穴1?雪.?眼5?演王智祥等.论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眼J?演.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穴2?雪.?眼6?演杨进.论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眼M?演.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眼7?演周丙洋.以能力培养为取向的高职专业教学改革思考?眼J?演.成人教育,2006,(9).?眼8?演钟儒刚,俞佳君.战略型新兴产业计划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眼J?演.咸宁学院学报,2011,(8).
  ?眼责任编辑:程文燕?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2226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