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经胃肠内喂养方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探索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胃肠道喂养方法。方法  将76例喂养不耐受患儿随机均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微量胃肠内喂养法进行喂养,观察组患儿采用改良微量胃肠内喂养法进行喂养。分析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喂养效果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P<0.01);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黄疸消失时间、胎便排尽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P<0.01)。结论 相比于常规微量胃肠内喂养法,改良的微量胃肠道内喂养法能更有效的缓解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喂养不耐受;胃肠内喂养;早产儿
   喂养不耐受是新生儿尤其早产儿的常见疾病,阻碍早产儿体重的增长和导致早产儿的静脉营养时间延长[1]。喂养不耐受患儿的喂养问题一直困扰着儿科医师,目前国内还没有确定的最优化的胃肠内喂养方法。本研究将探索改良微量胃肠道喂养法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临床效果,希望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1年6月~2013年9月期间于我院住院的76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排除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消化道畸形、败血症等严重感染和先天性心脏病等禁忌症的早产儿[2]。将符合以上标准的76例早产儿随机均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胎龄、性别比例、出生体重、头围、开始喂养时间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在患儿出生后的4~6小时开始尝试给予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胃肠内喂养。对照组喂养方法:早产儿出生后的24小时之内开始给予早产儿喂养全配方全奶,从10mL・kg-1・d-1奶量开始喂养,每隔3个小时喂养患儿一次;根据患儿的呕吐、腹胀、胃潴留量和排便情况逐渐增加喂养奶量,奶量的增加幅度应低于20mL・kg-1・d-1;若患儿的胃潴留量超过前一次喂养奶量的三分之一,或者出现明显的类似于绿色胆汁的物体,则暂停患儿喂奶一次。观察组喂养方法:喂养原则与对照组保持一致,序贯给予患儿喂养温开水、含量为5%的葡萄糖水和稀释奶,每隔3小时喂养一次,一共喂养6次之后再给予患儿喂养早产儿配方全奶。所有患儿出生12小时后可以给予胃肠外营养以补充能量,对患儿进行必要的生命体征监护。
  1.3 观察指标
   安排专人观察并记录所有患儿的各项相关指标。1) 每天测量患儿的身长和头围等生长发育情况指标。2) 每天观察并记录患儿的喂养耐受情况,包括腹胀和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喂养奶量、胃内残余奶量、热卡等。3) 记录患儿每天排便的次数及其性状。4) 记录患儿的胎便排进时间、吸吮动作出现的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黄疸消失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5) 观察并记录患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原理
   本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差异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喂养临床效果比较
   由表1可见,观察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P<0.01);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黄疸消失时间、胎便排尽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P<0.01);但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吸吮出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0.05)。
  表1 两组喂养方案的下效果比较
  分组
  恢复出生体重时间(d)
  吸吮出现时间(d)
  黄疸消失时间(d)
  胃潴留消失时间(d)
  胎便排尽时间(d)
  平均住院时间(d)
  观察组(38例)
  10.2±1.7
  7.4±2.4
  14.5±2.5
  5.2±1.2
  14.3±2.2
  19.3±2.4
  对照组(38例)
  13.6±1.4
  8.3±1.9
  19.6±2.2
  7.5±1.4
  18.8±2.4
  25.3±2.2
  P值
  <0.01
  0.24
  <0.01
  <0.01
  <0.01
  <0.01
  2.2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由表2可见,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在研究期间均未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胆汁淤积;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吸入性肺炎、高胆红素血症和继发性感染的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低血糖发生率为(26.32%),明显高于对照组(15.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分组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吸入性肺炎
  高胆红素血症
  低血糖
  继发感染
  胆汁淤积
  观察组(38例)
  0(0.00)
  3(7.89)
  3(7.89)
  10(26.32)
  2(5.26)
  0(0.00)
  对照组(38例)
  0(0.00)
  4(10.53)
  3(7.89)
  6(15.79)
  3(7.89)
  0(0.0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合理解决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胃肠道喂养方法一直是儿科医师面临的难题之一[3]。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改良的微量胃肠道喂养法相比于常规喂养法,能使喂养不耐受患儿的黄疸消失时间、胎便排尽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能够有效促进早产儿体重的增长。采用改良微量胃肠道喂养法的患儿低血糖发病率较高,主要发生于喂养的早期,可能和喂养早期喂养白开水相关,对出现低血糖的患儿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后均能纠正。两组患儿吸入性肺炎、高胆红素血症和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
  综上所述,相比于常规微量胃肠内喂养法,改良的微量胃肠道内喂养法能更有效的缓解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嘉琛,朱绪亮,张俊,郑亚文,程卡米,李雪莲.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分析[J].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05:77-79+82.
  [2] 赵月霞. 早产儿经胃肠道喂养的策略[J]. 海南医学,2010,04:125-127.
  [3] 李淑志,张红敏,郭霞,崔爱叶. 影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13,29:3850-38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4137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