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论古汉语判断词“是”及“是”字判断句的产生形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一、判断词"是"及"是"字判断句产生于先秦;二、判断词"是"的形成。
  关键词:判断词"是" "是"字判断句 产生及形成
  判断词又叫系词,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名为“不完全动词”、杨伯峻《论语译注》叫“联系动词”。叫法虽然多,其实质是一样的,为陈述方便,我们一律称之为判断词。判断词主要指的是“是”字,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用“是”,这是由古代汉语的“是”字判断句继承发展而来的。梁国华先生认为汉语判断词“是”是从先秦萌芽产生,在两汉逐渐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熟。⑴(P.8)其实对于判断词“是”什么时候产生?又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问题多年来还没有定论,本文将试图做一番探讨。[1]
  一、判断词“是”及“是”字判断句产生于先秦
  “是”作为判断词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概括的说,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见解:一种见解认为,判断词“是”在先秦还没有出现,因而“是”不能作为判断词用。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王力先生,王力先生认为“汉语真正判断词的产生大约在公元第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叶”。⑵(P.252)北大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编写的《古代汉语》称:“在先秦时代的‘是’字不能作为判断词用,有时它在句中的地位很像判断词,但仔细分析一下,就能发现它仍是指示代词”。⑶(P.297)[2]
  另一种见解则认为:判断词“是”在先秦已经出现,只是位数尚少。持这种观点的,如: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编写组编写的《古汉语基础知识》则明确提出“‘是’字开始作为判断词用,大概在我国战国后期”。⑷(P.95)赵立哲先生认为先秦已有了判断词“是”。就这两种观点而言,我们偏向于后一种观点。下面让我们看看先秦文献资料中有关判断词“”的一些例句。
  (1)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诗经?商颂?殷武》
  (2)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左传・裹公十四年》
  (3)公若泣而哀之,曰:“杀是是杀余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4)孰是吾君也,而可无死乎?《国语・越语》
  (5)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荀子・修身》
  (6)郑县人有的车轭者,而不知其名,问人曰:“此何种也?”对曰:“此车轭也。”俄又复得一,问人曰:“此是何种也?”对曰:“此车轭也。”问者大怒曰:“者曰车轭,今又曰车轭,是何众也?此女欺我也!”遂与之斗。《韩非子?外储说左上》[3]
  (7)夫是谁之故也?《国语・楚语下》
  前面所举的例句最早的要算《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周初至春秋的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全貌,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语言实际。例(1)“曰商是常”,东汉郑玄注“商王是吾常君也”。例(2)“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意思为:“认为我们诸戎少数民族也是中华古代四方诸侯的后代”。例(3)“杀是是杀余也”意为“杀她就是杀我”。例(4)“孰是吾君也,而可无死乎”,这句意为“除了大王勾践,谁是吾君呢?我们百姓岂可不为他效死”。例(5)“非礼”和“非师”为主语,所以违礼就是无法,违师就是否定老师。例句(6)“此是何种也”即“这是什么东西”,主语已有“此”担任,“是”正处于判断词应处的位置,当判为判断词。例(7)“夫是谁之故也”意为“这是谁的事呢”在这里,“夫”是句首发语词,有指代作用,“是”在此就指代性质不再明显,而作为判断词。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除了《诗经》,《左传》、《论语》、《国语》等先秦典籍中也都有这类判断词“是”的用法,怎么能否认这个客观的语言事实呢?即使少一些或处于萌芽状态,也应该承认它的客观存在。
  先秦时期的判断词“是”已产生还可以通过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副帛书中的彗星图所记载的文字来证实,其内容为:
  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孰(熟)。
  是是竹彗,人主有死者。
  是是蒿彗,军起,兵几(饥)。
  是是 彗,兵天下起,若在外归。
  上面所举四条,句式相同。各句的“是是”,第一个“是”是近指代词,第二个“是”是判断词,即“此是”。但2002年第6期的《语言文字学》中的一篇文章认为“是是”句中的第二个“是”是副词,相当于“实”。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不恰当的,牵强的。第二个“是”作判断词来解释显得更为恰当与合理。按这个帛书是公元前168年(汉文帝刘恒前元十二年)时埋在地下的。据裘锡圭先生的鉴定,这副帛书成熟的年代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345年之间或稍后,即战国时代。这就有力地证明了先秦已有判断词“是”的用法,并且也说明了作为代词的“是”和作为判断词的“是”二者是并存的。
  二、判断词“是”及“是”字判断句的形成
  先秦的判断词“是”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知道“是”在古文献中主要有三种用法:一是指示代词“是”;二是判断词“是”;三是形容词“是”。诚然,先秦文献中作代词的“是”是大量的,多用来复指前面的事物。例如:
  (8)今商王惟妇人之言是用。《周书・牧誓》
  (9)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吕相绝秦》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1)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例(8)中的“是”复指前置宾语“妇人之言”;例(9)中的“是”复指前置宾语“利”,“唯利是视”就是“视利”;例(10)中的“是”复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作“知”的主语。例(11)中的“是”复指“日月星辰瑞历”,作“禹桀之所同”的主语。例(10)、(11)中的“是”虽不是判断词,已具备了判断词的特征。由于“是”长期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复指主语作主语的同位语,复指主语的作用不断弱化,代词的词性不断虚化,逐步发展成为判断词。例如:
  (12)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13)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梁惠王上》[4]
  (14)何用见其实齐侯也。《梁谷专・僖公元年》
  (15)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三》
  从开篇到这儿所举的“是”字判断句,都是选自于《诗经》、《论语》、《左传》、《孟子》、《荀子》、《国语》、《韩非子》等先秦文献中,虽然例证较少,但也不可否认这一语言事实,这就说明了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判断词“是”及“是”字判断句。并在文中简要叙述了判断词“是”的形成过程。
  参考文献:
  [1]梁光华《〈搜神记〉与〈世说新语〉的“是”字判断句比较》见《贵州文史丛刊》2004年4期
  [2]王力《中国文法中的系词》见《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册 中华书局1980年1月
  [3 ]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版)第一册 津教育出版社 1990年6月
  [4] 易国杰《先秦判断词“是”之管见――兼与王力先生商榷》见《南通师专学报?社科版》1986年3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6129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