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学生处分权的法制化规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邢佳妮 刘越男

   [摘 要]我国的法治化建设整体飞速发展,然而作为思想和学术前沿的高校,在学生处分制度的法治化方面却相对滞后。高校学生处分程序不规范现象的存在,既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也使高校的学生处分权行为的合法性受到置疑。为了减少和避免学生与学校间的处分纠纷, 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需要从法律的角度出发,规范处分行为,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高校依法治校进程。
   [关键词]高校;处分权;法制化
   [中图分类号]DF0-0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1 ― 0144 ― 02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步入正轨,各部门法律法规逐渐健全,但是高校各项管理制度的法治化规范化建设的步伐略显滞后。近年来,因处分问题而发生的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纠纷事件屡屡出现,其根本原因在于处分程序不规范。一系列高校败诉事件的发生,使如何规范高校学生处分工作程序,维护学生合法权益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所谓高校对学生的处分是指高校在法律法规授权下,依据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对违反高等教育行政法规(包括各校制定的校纪校规)的学生追究责任的一种执法行为,实践中表现为对学生相应权利的限制与剥夺。〔1〕高校的学生处分权是其学生管理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单方面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一、高校学生处分行为规范化的必要性
   高校的学生处分行为规范化无论对于高校,还是对于学生都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高校的处分行为合法,才能受到法律保护,进行正当的学生处分;同时,处分行为的规范才能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充分体现公平性原则,因此规范高校的学生处分行为是十分必要性。
   规范处分权是规范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学生处分是高校的教育管理行为。处分程序的规范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高校学生处分权的滥用,保证处罚行为的合法性,规范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规范处分权能够充分保障受处分学生的合法权益。处分权的法律规范不明晰,缺少必要的处分程序,相应的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善,都可能严重损害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处分学生在处分前的知情权,陈述、申辩权和处分后的申诉权等失去有效的保障,学生合法权益面临被侵害的危险。
   如果高校的学生处分行为不规范,甚至与相应的教育法律法规相抵触,势必会导致处罚过程或行为的失范,进而升级矛盾,对簿公堂,不仅无法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甚至对学生和高校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通过法制化规范高校学生处分权,减少高校学生处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之间的冲突,谋求平衡态值得研究。
   二、高校学生处分权行使失当的表现和成因
   对当前的高校处分纠纷案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高校学生处分行为过程中主要存在的失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处分内容不合法。主要是指高校制定的内部管理规范与国家的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发生了抵触,没有在《 宪法》《教育法 》《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范围内。如一些高校规定本科生不过大学英语四级就不予发放相应的学位证书,这与《 教育法》的相应规定是抵触的。
   行为主体不合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第 28 条“对学生的退学处理,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因此, 法律、法规授予的学校学生处分权的权利主体只能是学校本身, 而不是院系或者职能部门,但是当前这种越权行为却是在学生处分过程中存在的。
   处分程序不合法。这是我国高校学生处分纠纷案中比较常见的问题。第一处分前学生的知情权缺乏有力保障,高校制定的管理规范很少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宣传和教育,导致学生对违纪行为和违纪影响了解不足;第二,处分过程中对学生的陈述和申辩权重视力度不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难以得到保障;第三,处分后的处分送达程序和学生申诉处理不够规范。存在送达不及时、缺少相应的送达凭证、未明确告知处分影响等问题。
   高校行使学生处分权不当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存在缺陷。虽然颁布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等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但部分规定已不符合当前的形势发展,急需修订。而且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在程序方面的规定都比较简略和粗糙, 对学校权力的授予、运行、 制约及责任问题都缺少法律规定,法律、法规在现实生活中的实施不尽人意,且偏重于管理而往往忽略学生的权利维护和保障;并且当前依法治校的观念依然薄弱,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片面强调法律工具对学生的约束,缺乏学生的权利保护意识,缺乏民主和公正。
   另一方面,一些传统观念也是导致学生处分行为失当的重要原因。中国几千年来重视师道尊严,尊师重道是一种固有的文化观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虽然不断地强调教学相长,师生平等,但是固有的教师权威观念仍然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这必然导致学校拥有管理学生、随意处置学生的权力的观念的膨胀。
   三、规范高校学生处分权的几点建议
   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及时的修订是促进高校学生处分权规范化的根本保证。由于目前相应的高校学生处分权规定不够细致,并且修订不及时,没能充分反映当前的形势变化,才使得很多学校与学生间的处分纠纷无法可依,国家进一步细化的法律规范的修订,能够进一步明确高校学生处分行为的全过程和全方面,充分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高校的处分权充分行使。
   制定严谨的学生管理规范是正确行使学生处分权的前提。学校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严谨的学生管理规范,才能充分发挥其保护学校和学生合法权益的作用。首先高校制定的管理规范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必须符合教育法规、规章的立法精神和具体规范,这是尊重学生权益的需要,也是维护学校自身权益的需要。其次,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框架内,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结合自身特点明确学生的权利义务,并进行校规校纪宣传教育,使学生明确违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再次,要规范处罚主体和处罚程序,这是公正的重要保障。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范的制定必须以法治的观念为指导,在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制定处罚程序,将学生处分流程划分为事前程序、事中程序和事后程序三个流程, 并对每个流程的细节加以明确,如事前的公布和告知,事中的陈诉申辩和调查听证,事后的送达、备案和申诉。只有强化正当的法律主体及其权利范围和行使程序,才能使高校学生处分行为有章可循。
   高等学校学生处分管理规范制定的人性化。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因此处分行为也应以人为本,以教育和培养学生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处分管理规范的育人功能,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或可选择的行为模式, 事前规范他们的行为,进行有效的事前教育。通过对违纪行为的处分维护良好的校园秩序,以实现事后教育的作用。〔2〕另外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改变主体权利本位意识,要在规范制定时充分考虑和明晰学生的权利,不对学生的权利进行越位干涉,要对受损的学生权利实施救济,充分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
   完善的监督机制是高等学校正确行使学生处分权的重要保障。学生处分权的行使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受教育权,也关系到学生的终身成长和发展。由于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下,学校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权利不对等现象,对高校的学生处分行为进行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处分权的监督可以分为校外监督和校内监督。校外监督包括,司法监督等、教育行政部门监督、社会和媒体监督等。校内监督包括,纪检监督、职能部门监督、师生监督等。虽然监督形式多言,但是司法监督是最严格、最有效的监督形式,只有把高校的学生处分行为纳入法律的监督之下,才能使高校提高重视,在处分权行使过程中避免违法违规行为对学生权益的侵害。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建立校内监督的运行机制和校外监督的应对机制,从而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规范行使学生处分权。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 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学校与学生处分纠纷频发的情况下,通过法制化规范高校的学生处分行为,是规避纠纷,保护学生受教育权和高校学生处分权的重要途径。
  〔参 考 文 献〕
   〔1〕 周叶中,周佑勇.高等教育行政执法问题研究〔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47.
   〔2〕 赵乐天.论高等学校学生处分权的法制化〔J〕.法治与社会,2008,(01):239-240.
  〔责任编辑:侯庆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71550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