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读《新教育》有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付小红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这本书。说实话,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执教也有二十余年,看过听过教改中太多的风云雷雨,已经由最初的兴奋期盼到麻木和质疑了。在高考、中考的指挥下,对于纯理想化的教育改革,真没有太多的兴趣。所以,光看书名就想嗤之以鼻了;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思想却发生了变化。
  首先,我赞同作者对教育的界定――“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其崇高建立于对每一颗稚嫩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每一份生命尊严和质量的扶植,对每一颗纯真心灵的理解和尊重”。
  其次,我认同作者的新教育情怀――“新教育其实就是教育的本真,是应该被还原的教育梦想”。
  再次,我钦佩作者推行教育理想有系统的方法和打算――寻找到有共同梦想的人,“通过授予卓有成效的课程,让这些有梦想有激情的人获得可见的教育教学成就,成为新教育实验的榜样”“管理者则不断地言说榜样,让榜样言说自己的历程,唤起越来越多从教者的激情”。
  最后,我折服于作者对“新教育”的巧妙解读――它可以诠释为“全新”的教育,对“心灵”引领的教育,或者注重“行动”身体力行,或者要让人拥有“幸福”感,要有“信念”。当然,“新教育”更是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深远意义的教育。新教育让我们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倘若新教育有具体可行的教学措施、有能够摸得着的具体方法,那么,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诟病的美好时光,改变当今教育令人发指的唯分数论的现实,就指日可待!令人欣喜的是,书中同时提出了一些很系统、在当前也极具操作性的好想法,比如:撰写教育日记、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案例、教育随笔等。朱永新特别强调“要想写得精彩,就要活得精彩”。我深表赞同!
  教育曙光初现,黎明在前。
  “英雄自古成败论”。我想这话于教育也适用。这里,我想起了一个有关教育成长的故事。
  他,叫小伟,是我朋友阿明的表哥。小伟告诉我们:他混完高二就不读书了,因为已经可以拿到高中毕业证书。他清楚,以他的成绩是上不了大学的。
  他提前进入了社会。在接下来的大半年里,阿伟就一直混迹市井,多数时候帮着阿明的父亲做工程。所谓的工程,无外乎修修水泥路、铺铺石头桥,或者搭建些一楼一底的房屋。在那个改革开放的90年代初期,阿明的父亲作为一名包工头,接手什么工程都有可能的。阿伟主要做的,就是跑腿。但工地毕竟是工地,有风有雨、有苦有泪。
  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坚决而果断地向自己的母亲提出:“我要读书,我要重回校园。”经过软缠硬磨,哭闹讨饶之后,总之他是回来了,做了我们的同班同学。阿伟知道自己要什么,他和成绩最好的学生走得很近,常常向老师请教问题。3年后,当我们多数人只走了一所普通大学的时候,阿伟以高出一本线30多分的成绩被云南大学录取。10年后的今天,他已经在昆明买房买车娶妻生子了。回首过去,他说:“我知道自己要什么!”
  所以,这是一个有关心理需求的故事。它让我们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请不要忘记最基本的教育理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主导。基于此,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教育的成效如何,心理需求是第一位的!这或许应该成为新教育的本真!
  新教育,可否就是关注心灵需求的教育?唯有关注心灵需求的教育,才可能是成功的教育啊!因为没有得到绝大多数老百姓的认同和认可。新教育,也许应该关注大多数老百姓的心理需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一家人倾其所有供孩子读书的动力,就在于“学而优则仕”。若不能教出高分的娃儿,一家人的教育投资就成了泡影――如此又回到了挣不脱的怪圈。
  新教育也没有得到一线教师的真正支持。因为没有关注教师的心理需求。具体可操作的东西太少!一线教师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成年累月挣扎在作业堆里,谁愿意花功夫涉深水去做根本不能提高分数的事情?
  新教育,也没有得到孩子们的认可。对于追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的孩子,你的出现只是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对于号称“躺着吃三辈子都用不完”的孩子,他们不感兴趣,谢绝一切教化。
  “回到原点”吧!这个主意棒极了!就让我们回到“心理需求”的原点吧!
  理想中的新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关注心理需求的教育吧!
  隐约中觉得,应该注重体验式学习。或者干脆将今天的学校培养模式彻底调个个儿。那就是:第一,变“受教育――工作”为“先体验――再教育”。受教育者就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必须学什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必须学”,有了心理上的需求,学习的效果可以想见!第二,减压。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大而全的全面发展的。每天做不完的作业有谁会快乐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学生从学校学到的东西到底有多少在社会生活中用上了呢?学校早点实现分流,专攻自己有心理需求的术业,早学些能安生立命的本事,不是减压、减消耗,于国于民,挺好的事么?第三,注重效率。搞清楚自己的需要之后,科学设计学习计划,定点订量落实。第四,改变学校的班级建制。比如,我们已经身在职场,忽然发现因为初中的数学没学好而影响公招考试了。但是没法重回学校从头学起!新的教育形式或者体制下,可以随时回到学校,接受职海正想要的教育。因为全社会有太多因为各种原因需要重新成长成才的成年人。那么,当下轰轰烈烈的培训学校也就可以自行取缔了。“以人为本”――很时髦的说词!真正本色的教育是否也应“以人为本”?
  我所有感触皆因看了《新教育》一书。在独自摸行的黑夜中,它如同一道亮光,刺破黎明前的黑暗,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74962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