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教”与“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海花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有趣的科学现象,而幼儿总是对这些现象充满好奇,无论是一颗会飞的蒲公英种子,还是一朵晶莹剔透的冰花,都会让幼儿产生极大地好奇心,围着老师问长问短。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幼儿对这些现象感兴趣,教师就要抓住契机,引领幼儿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及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解读,教师可以通过选择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透过身边熟悉的、可以观察的东西,吸引幼儿的探索兴趣以达到科学教育的目标。
  环境资源中萌发科学兴趣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古人就曾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能在幼儿时期创设良好的环境,孩子终生受益。本学期,笔者接手的是大班,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经验,在我的班级布置中,笔者就精心挑选了一些与科学知识相关的环境创设。在种植园地里,笔者选择了黄豆种子,和孩子们一起种下种子,观察种子几天后发芽,几天后长出小叶子,直到开出小花朵,结出小豆角,我们用画画的形式记录了黄豆的生长过程。孩子每天都会争着着去观察黄豆的生长情况,哪天土干了,哪天有虫子了都会来及时报告,这样,孩子们不仅了解了黄豆的生长过程,无形中也让孩子的责任意识得到培养。
  社会资源中体验科学乐趣
  笔者所在幼儿园地理位置处于城区较繁华地段,周围小区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齐全,医院,市场、银行一应俱全,这为我们孩子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特别是我们的衣食住行中蕴含了许多科学秘密在里面,我们就会抓住这个有利条件,对幼儿进行科学引导。我们会利用晨间活动时间,让幼儿观察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看看车子的颜色,形状,大小有什么不同,再一起来说说看这些车子各有什么用处,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长期积累下来,孩子们认识了很多车子,还把自己认识的车子介绍给爸爸妈妈听。在“水果对对碰”的主题活动中,笔者带领孩子们去参观水果店,认识了各种当季的水果,买回水果和孩子们一起品尝,制作有趣的水果拼盘,还去网上一起查找这些水果生长在什么地方,有什么营养价值。经过了这一系列的活动,使一些平时不爱吃水果的孩子也爱上了吃水果。只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你会发现社区中有太多可利用资源,只要我们利好好这些资源,就能拓宽我们的课堂,引领孩子走近科学。
  自然资源中尽情探索秘密
  教育家陈鹤琴老师曾指出:“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大自然充满了活教材,大自然是我们的教科书。”大自然中有很多现象是非常奇妙的,就像是一本带着大大的问号的书,孩子们总爱问这问那,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记得今年春天的时候,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笔者带着孩子们在园里散步。一个孩子突然叫起来:“有羽毛,有羽毛!”另一个孩子接上去:“在哪里有羽毛啊?”“在飞呢,我抓住了一根!”“我也抓住一根!”“我也抓住一根!”这时的孩子们沸腾起来。笔者仔细一看,原来是漫天的柳絮在飞呢,这时的笔者并不急于告诉孩子们答案,而是和孩子们开展了一场“羽毛从哪里来”的探索之旅。孩子们很兴奋,给出了很多的猜测,最终在不断地猜测与探索中,终于找到了这个正确的答案。这样的例子在班级中经常发生。冬天结冰了,和孩子一起探索冰是如何形成的,夏天打雷了,和孩子们说说雷的形成和打雷时的安全注意点等等。就这样带着孩子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在大自然中去感受,去体验,去领悟!
  同伴资源中学习科学知识
  幼儿每天接触的除了父母和老师,还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和自己的同伴在一起。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儿童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让幼儿和同伴学习不同的经验体验,促进幼儿自身能力的发展。有一阵子,班里悄悄流行起了带手表,于是,笔者想正好借此机会给孩子们认识一下钟表,可是就这样讲道理的话孩子们兴趣不浓,怎样激起孩子的学习欲望呢?笔者想到了一个绘本故事《国王的钟表》,在故事里笔者和孩子们一起认识了各式各样的钟表,认识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知道了时间的宝贵,很多小朋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看时间,家长们也很配合这样的一个活动,从家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钟表带来,供孩子们观察。我们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挂钟,孩子们自己学会了看时间,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多倾听孩子的对话,多关注孩子的生活,我们总会找到许多与孩子沟通的话题,引领孩子走进奇妙的科学世界。
  结束语
  近年来,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让幼儿得到更全面发展,幼儿教师应转变观念,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解决幼儿教育中遇到的问题,用尊重、满怀期待的心理正确对待每一位幼儿,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空间去探索、发现、创造,用宽容之心来对待幼儿“与众不同”的言行,使幼儿科学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开发区幼儿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77009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