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世界遗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沈阳故宫申遗成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沈阳故宫是清朝时期融合汉、满、蒙等多民族建筑技术、文化特点和民族风格皇宫建筑的典范。本文结合沈阳故宫的建筑特征、历史与文化价值等对其世界文化遗产要素进行分析概述。
  关键词:世界遗产;沈阳故宫;古建筑
  
  
  沈阳故宫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后金天命十年(1625)定都沈阳而兴建,清太宗皇太极于天聪元年(1627)至崇德二年(1637)对沈阳故宫进行增建形成了清入关前宫殿格局,清高宗乾隆在乾隆八年(1754)至四十八年(1783)间,又对沈阳故宫进行了修缮和扩建,至此,沈阳故宫历经近160年的修建形成了今天的格局。沈阳故宫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的明清时期老城区中心,是清皇朝入关前的皇宫和迁都北京后的盛京陪都行宫,为中国仅存的两组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 1961年沈阳故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在中国苏州举办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审议通过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执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准则》规定,评定世界文化遗产共有6条标准: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本文就对应上述6条标准来阐述分析沈阳故宫的世界文化遗产特性。
  一、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沈阳故宫既是与北京故宫并存于世的两处中国皇家故宫之一,也是中国仅存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宫殿,是刚刚从以游猎、采集为主的奴隶社会转入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的满洲女真民族的政权统治者,根据本民族的社会阶级制度、生活习惯、文化风俗及相应的世界观,并融合了汉、蒙、藏等其他民族的建筑技艺、宗教信仰、文化思想等,设计建造的建筑杰作。
  沈阳故宫的建筑主要分为东路、中路及西路,从建造时间上看,东路建筑的时间最早,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位期间兴建,主要建筑有大政殿和十王亭,其建筑造型和布局,突显出当时汗王与八旗共同议政的政治特点和帐殿式建筑样式的少数民族风格,而从殿与宫的位置关系看,作为处理朝政的大正殿与十王亭地处沈阳城的中央地带,清太祖努尔哈赤用于居住的“汗宫”则位于城北部,形成了这种宫与殿截然分开的格局,与当时明朝北京故宫前朝后寝的宫殿布局截然不同,也是满洲女真民俗文化在沈阳故宫建筑上的一个历史凝固;中路建筑主要由清太宗皇太极兴建并形成基本格局,清高宗乾隆又对中路建筑进行了修缮和增建,主要是以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台上五宫为中轴线所修建的,这路建筑能够体现出满汉文化已出现融合,借鉴了汉族皇家的“前朝后寝”的建筑布局,但又以其“殿低宫高”区别于北京故宫“殿高宫低”而保留了本民族的民俗风格;而西路建筑、中路两翼的东西所和太庙等建筑,均为清高宗乾隆皇帝兴建,这一时期的建筑特点就基本为汉族建筑技术和文化内涵。就总体来看,沈阳故宫在各个时期的古建筑不仅将满、蒙和汉等多个民族的建筑风格、民族文化和政治因素有机地融合起来,又能够彰显出满族所特有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且富有自身独特的创造性和艺术性,是中外宫殿建筑中自成特色的杰作。
  二、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沈阳故宫的中路台上五宫,分别是正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和次西宫永福宫,是皇帝后妃们居住的寝宫。其中正宫清宁宫,于崇德元年(1636)定名,取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寓意满清政权天地清宁、国泰民安,是后宫中主要建筑,是清太祖皇太极与孝端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居住的寝宫,同时还是皇家举行萨满祭祀和宫中筵宴的场所。
  清宁宫从建筑形式、装饰风格和平面布局等方面看,显示了独特的东北地域特征和满族民俗风格。清宁宫建于近4米高的人工夯土台基上,与凤凰楼和其它四宫形成了闭合的院落。清宁宫从外部看,为面阔五间硬山式,前后有连廊,建筑前建有月台,屋顶为黄色绿剪边琉璃瓦,以龙凤纹饰五彩琉璃构件突显皇家气势,建筑西北角有一青砖砌筑独立烟囱独具满族特色。清宁宫于东次间设门,并通过隔断装饰,将室内空间分隔为两大部分,分别是占四间面阔的外间,于南、西、北三面设有连通的“万字炕”,并在西侧山墙上设有神龛,为用于皇家祭祀、筵宴等的活动场所;占一间面阔的东稍间,俗称“东暖阁”,为帝后的寝居及皇帝处理国政的房间。
  清入关后定都北京,在北京故宫中的坤宁宫、宁寿宫等,均仿效清宁宫的室内空间布局,在偏东侧开设屋门,在室内于西侧搭设三面相连的“万字炕”,并在西侧山墙上方安设祭祀神位,以这种室内格局和装饰风格,来满足适应满族皇帝宫中生活和祭祀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需要,清高宗乾隆皇帝曾讲“坤宁宫祀神,仿自盛京。既建堂子祀天,复设神位清宁宫正寝。世祖定燕京,率循旧制,定坤宁宫祀神礼”[1]。通过对东北地区满族聚居区近现代民居特点的调查,沈阳故宫诸如清宁宫等宫殿的建筑形制、空间布局等,不仅仅影响了北京故宫部分宫殿建筑的形制格局,也广泛被中国第二大少数民族--满族文化所辐射区域内的其他民族广泛借鉴和采用,对这一区域内的建筑特点、庭院的景观设计等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沈阳故宫东路建筑建于努尔哈赤当政时期,分别为大政殿和左翼王亭、右翼王亭、正黄旗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正蓝旗亭、镶蓝旗亭,是以大政殿为中心轴线,两侧排列十王亭呈“八”字对称布局。其中大政殿原名“大殿”、“大衙门”,清太宗皇太极于天聪十年(1636)定名为“笃恭殿”[2],后称大政殿;十王亭也称“八旗亭”。这种帐殿式的建筑布局,与赫图阿拉时期记载的在大衙门(这里的大衙门为努尔哈赤在辽阳东京城所建的八角殿)前建朝会、筵宴时八旗贝勒大臣所用建筑的情形相符,且与清太宗皇太极外出设扎营帐的记述“率诸贝勒出德盛门十里外,迎于浑河岸。中设大黄幄,两侧各立青幄”[3]相一致。这些都充分反映出沈阳故宫大政殿与十王亭,是反映十七世纪初至二十世纪初三百年间,满清民族特有的军事、政治、礼仪相合一的八旗制度的军政文化传统特色。
  沈阳故宫的大政殿、清宁宫等建筑除了具有处理政务和居住的使用功能外,还是承办皇家筵宴、庆典和祭祀的场所。这就要从努尔哈赤确定的“建我诸贝勒聚会筵宴之大衙门”[4] “每五日集诸贝勒、大臣入衙门一次,协议诸事,公断是非,著为常例”[5]的宫廷制度和满族人的信奉并流行几百年的萨满教信仰风俗寻找根源。上述清朝的宫廷制度完全区别于汉族皇家文化,大政殿正是这些已消逝的文明的历史鉴证;萨满教作为满族的传统信仰,满族人有在居宅正室中设神位,举行萨满祭祀活动的习俗,而清宁宫则承袭了这一传统习俗,这从清宁宫的室内布局就可看出,清宁宫以东稍间作为帝后的居室和办公场所,而其余房屋从东次间起的全部空间完全按满族习俗三面设“万字炕”,西房山墙设神位,以作为皇家举行萨满祭祀的活动场所,这为后世了解研究现已消逝的满族萨满传统文化提供了实物见证。
  四、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沈阳故宫作为满清政权初期的皇宫和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盛京行宫,汲取融合了满族、汉族和蒙古族在建筑技艺、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东北地区各民族种类建筑遗存中的最杰出范例。大政殿、十王亭的突显满族军政文化的“帐殿式”建筑,将本民族鱼猎、游牧和采集式的奴隶社会的帐幄式生活形态与汉族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建筑样式;大政殿、崇政殿、凤凰楼和清宁宫等主要建筑,充分借鉴了藏传佛教在建筑文化上的特点,与汉族传统宫殿建造技术、寺庙装饰手法加以融合创新,其独有的五采琉璃装饰、木构件装修、木雕刻、建筑空间布局、室内空间划分等,都形成了自己独特而鲜明特色,也对诸如北京故宫坤宁宫等宫殿建筑提供了借鉴范本,可以充分证明,沈阳故宫代表了当时东北亚地区最高的建筑文化成就,是地域建筑技术与民俗文化和宫廷建筑传统相融合的杰出范例,展示了中国历史中清朝的兴盛和灭亡,是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实物鉴证。
  五、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中国东北地区特别是沈阳地区,早在7200年前,就有新石器时代的新乐人在此居住生活,战国时期侯城的考古发现,又证明了沈阳2300年的建城史。而这一区域又因地理位置的原因,形成了冬季寒冷漫长的气候特点,形成了传统居民住宅非常重视抵御严寒及加强保暖的功能。
  沈阳故宫如台上五宫等主要宫殿,都在建造设计上突出保留了这一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特色。在建筑的内部,有三面相连的万字火炕与地面下通有烟道的专以取暖的“火地”,使得沈阳故宫内所有可供人寝居的建筑都具备通过生火进行散热取暖的功能,这也是沈阳故宫所在地区的居民沿袭了近千年的住宅室内冬季取暖方式;采用加厚的室内外墙壁、高大宽阔的南向采光窗户和较南方建筑厚实地屋面构造,也都突出了具有明显的抵御严寒的保暖功能,并且是对民间这些采暖方式的强化和升级,使得沈阳故宫成为本区域内传统人类居住地和作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了东北地区各民族建筑文化和生活习惯,是中国东北地区传统居住建筑的典型范例
  六、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明王朝因自身原因而造成的没落和满清王朝的崛起,从建州女真部族的兴起到努尔哈赤建立大清王朝,这种新旧政体的更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力进步的产物;满族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使得这个民族必然因生产力的进步而向外扩张,而恰恰在这个时期,又是明朝步入没落的历史阶段,两个看似独立的事件发生在同一历史时空纬度,就产生了清朝取代明朝这一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历史事件。而沈阳故宫正是在这一事件发展过程中,清太祖努尔哈赤定都沈阳而兴建的帝王宫殿,并经历后世帝皇的增建和修葺。
  沈阳故宫不仅以精美独特的建筑和恢宏华丽的装饰而著称于世,而且生活在这座宫殿中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两代皇帝,所具有的致力于本民族的统一事业和定鼎中原的宏图伟略,在保留本民族传统优秀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上,吸取融合其他各民族先进文化的政治素养和统治思想,对满清王朝从地方性少数民族政权发展成为统治中国长达268年的全国性中央政权,起到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同时,沈阳故宫也是当时满族民俗传统、宗教信仰和清代宫廷礼仪、宫廷文化、明清军事政治等文学艺术的重要载体和集大成者,从沈阳故宫可以看到清朝早期的汗王与八旗的合议这一满洲女真政制体制,可以看到满族统治阶级统治思想的过渡演变,可以看到满族传统风俗信仰的传承,还看到清朝历代皇帝在这里留下的大量诗文、书法匾联以及各类宫廷文物、古籍等。
  
  结束语
  沈阳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文物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如何在社会进步发展的历史车轮下审视沈阳故宫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好沈阳故宫,是我们必须去正视、去思考、去探索的重大课题。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既是获得了一份殊荣,也是肩负了一种责任,只有真正认清沈阳故宫所具有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要素,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做到守护好沈阳故宫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清史稿》.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卷26,第207页.
  2 《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八,29
  3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第19页.
  4 《满文老档》太祖朝,第138页
  5 《满文老档》太祖朝,第36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02295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