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牛主要呼吸道病毒病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rratory disease COrn-plex,BRDC)是由病毒或细菌单独或混合感染引起的牛肺炎、支气管炎、病毒性腹泻等疾病的通称。BVDV、IBRV、BPIV3和BRSV是已知引起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重要病毒性病原,其感染导致的牛免疫力降低从而继发细菌感染从而造成严重的牛呼吸道疾病。了解和掌握我国主要养牛地区奶牛和肉牛上述4个病毒病的流行情况,对我国预防和控制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对其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致病机制进行探究,为疫情监测及疫病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牛;病毒性腹泻;防制措施
  国内外研究表明,在发生呼吸道疾病的病牛中分离出的病毒性病原主要有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副流感3型病毒(BPIV)和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在引起牛呼吸道疾病的4种主要病毒性病原中,除BVDV、IBRV单独感染能造成严重的临床发病外,BPIV3和BRSV病毒单独感染牛后常为隐性感染,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或仅引起轻微的临床症状。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h-al diarrhea virus,BVDV),又称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或粘膜病毒,代表着一组由单链RNA病毒组成的不同的瘟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的瘟病毒属。瘟病毒属成员中的病毒曾被认为是宿主特异性的,但后来研究表明BVDV与DBV可以感染更广泛的宿主,它们不但可以感染牛和羊,并且可以感染包括猪在内的多种偶蹄类动物。
  1.BVDV的临床表现及致病机制
  亚临床感染:在免疫机能健全、血清反应呈阴性的牛中。约有70%-90%的BVDV感染牛,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即处于亚临床感染状态。具相关试验显示,BVDV感染多数导致白细胞减少症、温和型发热和血清中和抗体的产生。奶牛患病后,亚临床感染会导致奶牛产奶量降低。BVDV一般在邻近的淋巴组织中和上呼吸道复制和增殖。
  急性感染:急性BVDV感染是最常见的,一般发病率比较高,致死率很低。常发生在6-24月龄的血清反应呈阴性的牛。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高热、白细胞减少、厌食、腹泻、流鼻涕、口腔偶尔可见浅在溃疡或糜烂、口腔出血和脓包及哺乳期产奶量下降,乳房与皮肤交界处可见皮肤溃烂等。新生犊牛的急性BVDV可能会导致肺炎和肠炎症状。研究人员认为出现这一症状与犊牛获得的被动免疫不足有关。但是犊牛在获得足够被动免疫后仍然有可能发生BVDV的急性临床疾病。主要原因是造成急性感染的BVDV毒株与被动免疫所拮抗的毒株抗原性不一致。怀孕母牛急性感染BVDV后,主要表现为胚胎早期死亡、死胎、流产,也可以引起犊牛先天性持续感染。
  严重急性:牛患病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各种年龄均有发生。感染牛剖检可见出血、溃疡、胃肠表面淤血等病灶,与粘膜病相似。引起此病症新的BVDV病毒群被定义为BVDV 2型。出血性综合征和血小板减少症是严重急性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的一种形式。
  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是BVDV维持存在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方式。主要是牛在怀孕早期由于子宫感染NCP型BVDV所引起的。非免疫妊娠母牛感染NCP型BVDV后,病毒可以穿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致使出生的犊牛呈现持续性感染状态。并且终生带毒、排毒。如果配种的母牛体内存在某种BVDV抗体,但这种抗体对其它种类毒株无作用时。也可能被感染。并且生下持续性感染的犊牛。持续性感染的犊牛,主要表现为早产、先天性缺陷、发育不良、哺乳困难和嗜眠等症状。BVDV也可以在持续感染公牛的精液中通过人工授精感染易感牛和母牛,但是很少由感染的种公牛直接交配所引起。
  粘膜病:粘膜病是BVDV感染动物引起的一种最严重的临床类型,一般呈散发生,感染率低于5%。在暴发时,同龄牛感染较多,主要因为最初的感染发生在相同妊娠阶段的胎牛。急性粘膜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病比较突然、高热、呼吸急促、心动过速、食欲减退、产奶量下降、大量水样腹泻。上颚、舌部和齿龈可能会出现腐蚀和溃烂。患急性黏膜病的部分未死的牛会发展成为慢性粘膜病,这些牛表现为间断性腹泻或持续性排稀松粪便。也会出现轻微到中度的厌食、极度消瘦、慢性周期性胃气胀、趾间处的溃烂和无法治愈的腐蚀性损伤。
  2.BVDV防治措施
  首先要加强牛的饲养管理,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反应,避免过度拥挤,及时清理饲养环境卫生。注意加强营养和勤观察,应及时治疗或清除牛群中有呼吸道疾病的牛。此外。疫苗和抗生素仍是用于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手段。疫苗主要包括细胞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对怀孕牛安全,但是其免疫期短。弱毒疫苗免疫期长,但对怀孕牛不安全,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免疫对象和免疫程序来选择疫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11905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