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人生如负重远行,不可急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日本的历史长河中,德川家康可称得上是关键性的人物。他既是战国枭雄,亦为江户鼻祖。结束了战乱的纷争,拨开了和平的瓶颈。让日本获得了长时间的和平和发展。对于德川家康的最终成功,虽为天时地利人和之结果,但家康自身的性格特点也不可忽视。其中之一就是待观,即等待,观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本文从德川家康的待观性格的产生原因入手,例以生平事迹表现,并进一步探究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德川家康;性格;待观;现代意义
  在英雄辈出的战火年代,德川家康没有织田信长的强健,没有丰臣秀吉的谋略,不比武田信玄的用兵。但为什么他能芟夷大难,平定天下?实在发人深思。四百年来,日本民间一直流传一个故事:“杜鹃不鸣,怎么办?”织田信长的办法是“杀之”,丰臣秀吉为“诱之”,德川家康则是“等待”。德川家康有句格言说“人生如负重远行,欲速则不达。”这其中可看出家康并非一味等待,而是坐观其变。我之所以不用等待,亦是感觉有轻蔑之意,似乎家康坐天下是渔翁得利似的不劳而获。而待观则是的等待时机,观测事态,知彼知己,从而决胜千里之意。
  一、性格形成的生平原因探析
  家康6岁开始,19岁结束,大约十四年间,家康一直身为人质。起初是织田信秀的人质,在尾张的那古野待了大约两年的时间。之后,又成为今川义元的人质,在骏府一待便是十二年之久。这时期可以说是家康性格成型的关键时期了。著名日本史学家桑田忠亲对此的看法是“在如此不幸的境遇中,他无法表达意愿,也无法实现人生抱负,反而背负了很深的自卑感,最终导致遇事谨小慎微”“他总是保持沉默,从不轻易地直抒己见,说话留有余地。”
  但同时,在家康内心深处也有性格暴躁的因子,尤其是在三方原之战中,当时家康三十一岁,正是年富力强,干劲十足的年龄。为了在信长面前的面子问题,竟公然挑战素有“甲斐之虎”之称的武田信玄。吃了败战,差点一命呜呼。这次的惨痛教训,让家康学会了忍耐,学会等待时机。
  二、生平待观表现
  织田信长刚刚打败了今川义元,成为新的武士首领,没有想到,却在本能寺遭遇家臣明智光秀的叛变,最终切腹自杀。织田部队群龙无首,顿时溃不成军。信长盟军的德川家康,冷静地分析了局势之后,认为上京都讨伐光秀是徒劳之举,于是悄悄回到三河,加紧防御备战。家康知道此时形势紧迫,信长的领地很快会被瓜分,众人纷纷忙于交战,但家康出奇的冷静,他知道这是个夺天下的机会,但是并不急于采取行动。而是加紧控制东海道。因为此时的家康自知实力不敌,贸然争权,也只是以卵击石,充当炮灰而已。所以家康决定置身事外,静观其变,保存和壮大自己的实力才是首要。这也成为他后来在丰臣秀吉面前不屈服,并迎战小牧,长久手之战,让秀吉倍感威胁,并试图靠联姻,送老母等手段来拉拢的资本。
  小田原之战后,丰臣秀吉要求家康从经营多年的冈崎城移居到荒凉的江户,德川家康欣然接受了这个命令。然而德川的家臣们肥城不能理解,他们义愤填膺。在德川家康召集聚会的会议上,不少家臣怒形于色。最终德川家康终于吐露心声:“我这么做,是为了将来取得天下。”本来在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后,德川家康基本上放弃了谋取天下的意图,打算对秀吉言听计从。然而秀吉的侵略性情,又让他萌生了谋取天下的意图。特别是朝鲜之战爆发后,德川家康更是认为移居江户城不但可以避免出兵朝鲜,还能保存实力,再图后举。家康就是这样在待观中忍辱负重,等待时机。倘若当时逞一时之强,那葬送的将是整个德川家。
  后期,关原之战中,德川家康以绝对优势打败石田三成的西军,一天内即分出了胜负,德川家康取得了统治权。但此时德川家康并没有马上去攻打大阪,而知静观其变。这也是家康的老谋深算之处,当时的天下实际已是囊中之物,但天下百姓受尽战争煎熬,迫切渴望和平。德川家康已牢牢掌握了天下大权,但对于身居大阪,以继承人的身份,君临天下的丰臣秀吉的嫡子丰臣秀赖,家康一直坐壁待观,因为在名份上家康是难以下手。所有人都认为只要秀赖不离开大阪城,丰臣,德川两大家族便只会走上对立的道路。但对于家康的想法,三冈庄八又说道“很多人对于家康想要统一的天下的心情,并不是非常了解。我想家康应该想以宽容的方式对待秀赖和大阪城。总而言之就是和平统一,尽量做到兵不血刃”,于是家康学秀吉,坐上关白的位子,来扭转原有的主从关系。山冈庄八说“家康是在考虑将来要让秀赖去担任关白一职,秀赖以关白的身份进入公家,而秀忠以将军的身份管理武将,这样一来,日本不就圆满地成为一个公武一体的社会了吗,这样一来,秀赖和千姬留下的子嗣,就及是秀吉的孙子,又有德川家的血统。这样既完成了秀吉的遗命,又保住了自己忠诚的形象”但秀赖却没有意识到这大势所趋的事态,对于家康的敬意和用心,更是没有很好地领会。尤其是庆长十年(1605),家康将将军的职位让给儿子秀忠,然后以大御所的身份退居幕后,希望秀赖能够为次上京祝贺,但却遭到了秀赖的生母淀夫人的拒绝。从而使家康决意出兵大阪,至此关原之战后第三年,才出兵大阪。家康为秀忠,为了子孙后代,决意放弃之前的温情主义,清除秀吉政权。对于此事,家康一直处于静观其变的态度。待到时机成熟,调整策略,一举歼灭。这就是德川家康,静观其态,在充分的准备筹措中,等待时机,顺应实事,一举成名。
  三、现代社会的启示
  对于德川家康的智慧,世人总是不厌其烦的追述,可见其价值之大。其待观其变中所折射的低调谨慎,及自信沉稳无论是对国家的可持久发展,还是对于个人的为人处世都是意义深远。待观中,我们积蓄的是深厚扎实的基础底蕴,带到时机成熟,其厚积薄发的威力可说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而过分消耗自己的实力,过早绽放自己有限的力量而图暂时的辉煌和畅快,只能是令人扼腕的昙花一现。国家亦如此,过分的侵略扩张导致的只能是穷兵黩武。
  参考文献:
  [1][日]山冈庄八,桑田忠亲著,胡毅美译.德川家康决胜录[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2
  [2] 鬼谋者.德川家康[M],西安:陕西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3] 王艳明.德川家康的智慧[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9
  [4] 石善涛.德川家康的“忍”道[J].史鉴,2006(5)
  作者简介:
  丁海婷(1989-),女,江苏连云港人,硕士,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日本社会文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13966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