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豆是我国主要粮油作物。近年来,大豆病虫害有加重趋势,因此,需要重视大豆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工作,以保证大豆安全生产。本文简要介绍了几种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9.055
  1 大豆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1.1 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症状。苗期发病,子叶上出现深褐色凹陷的病斑,呈圆形或半圆形,在温度低湿度大的条件下病斑蔓延很快,会逐渐蔓延至生长点,导致生长点枯死。成株期发病,叶片呈现红褐色病斑,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斑逐渐扩展成不规则形状或圆形,灰斑病的显著特征是病斑中间灰色至灰褐色,病斑边缘呈现红褐色,病健交界非常明显。
  大豆灰斑病发病规律。大豆灰斑病在东北地区发生较重,一般灰斑病发病率为10%~15%,受害较重的地块可达30%。大豆灰斑病是由大豆尾孢菌侵害造成,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带菌后长出的幼苗即会出现病斑,当环境适宜时病斑就会长出大量的孢子,这些孢子就会成为再次侵染的病原,通过风雨传播给周围植株的茎叶,使邻近植株染病, 如果湿度较大,则会逐渐传染全田植株,造成大面积染病,影响大豆产量。
  大豆灰斑病防治方法。物理防治主要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忌重茬;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越冬虫源;加强田间管理;化学防治:加强田间管理,一旦发现灰斑病,立即防治,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1.2 大豆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症状。苗期发病,在幼苗第一片真叶展开后,在叶脉的两侧会出现褪绿病斑或者整片叶子褪绿变黄,当湿度大时,叶片背面会产生大量白色菌层,即病原孢子。成株发病,叶片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边缘不清晰,病斑初呈黄绿色,随着病情加重,逐渐转变成褐色,湿度大时,叶片背面也呈现灰白色或灰紫色菌层,直至叶片干枯死亡。
  大豆霜霉病发病规律。病原物为东北霜霉菌,病菌既为害大豆,也为害野生大豆。发病适宜温度为20℃~22℃。另外高湿也是利于发病的另一因素。
  大豆霜霉病防治方法。物理防治包括:选用抗病品种与加强田间管理;化学防治:在大豆落花后用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克露600倍液喷雾。以上药剂交替使用可保证最佳的防治效果,也可以避免病害产生抗药性。
  1.3大豆枯萎病
  大豆枯萎病症状。该病是侵染整株的病害,叶片、根系、茎均会受害。苗期发病,幼苗发病后首先整株萎蔫、叶片卷缩或褪绿,叶片不会脱落,叶柄也不会下垂,整株呈现出青枯状,染病的幼苗根系发育不良,幼苗幼株根系腐烂坏死,呈褐色并扩展至地上3~5节;成株发病,病株叶片先从上往下萎蔫黄化枯死,一侧或侧枝先黄化萎蔫再累及全株,成株病根呈干枯状坏死,褐色至深褐色。病茎明显细缩,有褐色坏死斑,病健部分明显,在病健结合处髓腔中可见粉红色菌丝,病健结合处以上部水渍状变褐色。后期在病株茎的基部产生白色絮状菌丝和粉红色胶状物,即病原菌丝和分生孢子。病茎部维管束变为褐色,木质部及髓腔不变色。
  大豆枯萎病发病规律。病菌一般会首先侵染伤口,并通过田间浇水、雨水或昆虫进行传播。高温高湿条件比较适宜枯萎病的发生与传播。大豆连作或土壤黏重都利于大豆枯萎病的发生。
  大豆枯萎病防治方法。物理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忌重茬;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0%双效灵水剂300倍液淋穴,每穴喷淋对好的药液300~500毫升,每7天施药1次,需要进行2~3次。
  2 大豆主要虫害防治技术
  2.1 大豆豆元菁
  大豆豆元菁为害特点。以成虫为害叶片为主,将叶片咬成缺刻或孔洞,发生严重时,会将叶片吃光,只剩下叶脉。
  大豆豆元菁发生规律。东北地区一年发生1代,一般于每月的6月中旬化蛹,6月下旬~8月中旬则为成虫为害期。成虫一般白天活动,尤其在中午活动最为昌盛。成虫羽化后4~5天开始交配,交配后还会取食一段时间,然后在地面挖土穴,在穴内产卵。
  大豆豆元菁防治方法。物理方法:冬季深翻土壤,将越冬虫源暴露于地表,由于东北地区比较寒冷会将虫源冻死或者被天敌吃掉,这样就会减少翌年的虫源基数;豆元菁有群聚的特性,因此,可以在清晨捕捉。化学防治:在成虫为害盛期,可以用20%氰戊菊酯或2.5%溴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喷施,也可以用80%敌敌畏乳油或90%晶体敌百虫1000~1500倍液进行喷施。
  2.2 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为害特点。大豆食心虫食性比较单一,主要为害大豆。以幼虫蛀入豆荚取食豆粒进行为害。
  大豆食心虫发生规律。大豆食心虫每年发生1代,一般是以老熟的幼虫结茧在土壤中进行越冬,翌年7月下旬在表土层化蛹,7月末~8月初则会羽化成虫,8月中旬是成虫发生盛期,交配后的成虫将卵产于嫩荚上,6~7天后则孵化为幼虫,几小时后幼虫即开始为害,幼虫期一般会持续20~30天,之后幼虫则会入土准备越冬。成虫产卵的适宜湿度为90%以上,适宜温度为20℃~25℃,因此,如果在化蛹期间,降雨多、湿度大则易造成大豆食心虫发生严重。
  大豆食心虫防治方法。物理防治:选用抗虫品种;合理轮作、忌重茬;进行秋季耕翻,将虫源翻于地表,利用严寒将虫源冻死,以减少翌年的虫源基数;生物防治:利用赤眼蜂进行防治,在卵发生盛期,释放赤眼蜂,可降低食虫率43%;利用白僵菌防治,将白僵菌撒入田间,通过白僵菌对大豆食心虫幼虫的寄生,从而减少幼虫化蛹量;化学防治:当大豆食心虫成虫盛期100平方米蛾量40头时,可选用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等进行防治。
  作者简介:葛玉琴,中专学历,永吉县一拉溪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农艺师,研究方向:病虫害防治;何佰超,大专学历,吉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16013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