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本文在分析我国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误区的基础上,提出走符合中国国情、地方高校特点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道路。
  关键词: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3X055);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0183);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W2015110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7月5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据统计,2014年全国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778家,同比增长4.4%;与此同时,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外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0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无论是我国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还是外商来华投资,都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各国国情、法律、文化,通晓国际规则,熟练掌握外语,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但是,长期以来,培养国际化人才似乎一直都是少数重点大学的“专利”,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进展相对滞后。事实上,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目前全国2,542所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当中,约占90%以上。地方高校要深入研究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问题,以满足我国各地经济发展融入全球格局的迫切需要。
  一、主要误区
  地方高校是指非国务院部委直属、主要由省(市)主管和划拨经费的高校。随着我国地方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地方高校融入国际化浪潮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近年来,我国地方高校纷纷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步伐,课程教学的国际化色彩有所增加,培育了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加强了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误区,制约着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一)片面理解国际化人才培养思想。部分地方高校资源配置相对薄弱和办学意识相对封闭,对国际化教育思想的理解较为片面。第一,将国际化人才培养当作是精英教育。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培养国际化人才应该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的常态,而部分地方高校仅仅选拔极少数优秀学生进行“精英化”培养,显然不符合国际化教育向大众普及的世界潮流;第二,国际化人才培养过分依赖于中外高校之间的合作办学项目。国际化人才培养涉及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师资力量等多个方面,部分地方高校只注重用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多少来衡量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显然有失偏颇;第三,培养国际化人才,不仅仅是将学生送到其他国家留学,更要吸引其他国家的学生到中国来留学。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重视国外教育的输入,忽视本国教育的输出,导致生源流向不均衡。
  (二)将国际化与本土化对立起来。在地方高校推进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容易将国际化和本土化对立。第一,视国际化为“全盘西化”。部分地方高校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担心学生思想会受到冲击和不良影响,推动教育开放的动力不足,国际化人才培养只局限于极少数几个专业,国际化项目运作存在着太多羁绊,导致国际化人才培养进展缓慢;第二,认为国际化会导致人才培养本土化受到削弱。事实上,国际化与本土化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大胆借鉴、吸收国外优秀、进步的文化成果及教育经验,才能培养出志存高远、放眼世界的本土化人才。
  (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商业化倾向。一是我国部分地方高校沽名钓誉,重形式轻内容,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有名无实,国际化项目无法持续,逐渐偏离了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推进自身教育教学改革的导向;二是部分合作办学的国外高校受利益驱使,为了吸引生源不惜降低学术标准,少数高校甚至成了“证书工厂”,实际意义上的指导和合作相当有限,完全背离了国际化平等互惠的初衷;三是受商业利益影响,少数地方高校中外教育合作项目出现变质变味的倾向。以海外短期游学项目为例,对于学生开拓国际化视野、促进文化交流、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十分有益,但有的地方高校将项目外包给旅行社组织,导致“游而不学”。
  (四)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模糊。一是地方高校培养国际人才的制度化水平较低。由于大多地方高校合作办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并未完全定型,因此各种联合培养机制还不能用制度规定固化下来,因此导致国际化人才培养缺乏制度化的质量监督标准体系;二是地方高校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重表面现象、轻实质性内容,评价指标存在着间接性问题,往往用本校学生出国交流学习人次、与国外高校达成的合作协议数量、本校教师接受过海外教育的比例等指标标准来反映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忽视了毕业生进跨国公司比例、每年吸引的来华留学生人数、国际声誉等更有意义的内容。
  二、路径分析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包含多项具体活动的发展趋势,旨在提供一种融入全球化意识环境中的教育体验,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地方高校立足本土、面向国际发展已成必然。地方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路径应该在全面理解国际化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制定学校层面的远景规划,大力推进本土国际化战略,降低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本,同时完善质量监督体系,走符合中国国情、地方高校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之路。
  (一)制定学校层面的远景规划。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要切实增强国际化办学的战略意识,纠正“地方身份”的认识误区,在国际化进程中打造出比较优势。一是要与学校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学校对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校治理和发展保障五大体系的目标考核要能够支撑国际交流合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二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念要清晰,培养什么样的国际化人才、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必须从学校层面上做出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明确规定;三是要建立“几步走”的行动计划,从国际化改革立项、国际化课程建设、联合培养项目、国际化师资队伍、学生国际交流情况、毕业生去向、国际化认证等方面明确每一个阶段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任务目标。   (二)大力推进本土国际化战略。受培养体制、教育经费、人力资源等各方面因素限制,尽管地方高校与国外高校有各种各样的国际化合作形式,但毕竟大多数学生没有出国学习的机会。因此,地方高校可以大力推进本土国际化战略,在国内校园开展国际化教育,满足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一是加强国际化校园环境建设,成立国际协会,定期举办国际化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学生社团组织英语沙龙、留学生论坛,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环境;二是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开设欧美文化、国际商务礼仪等公共选修课程,部分专业可以聘请外籍教师授课,增设一定数量的双语教学专业课程;三是加强国际化教学方法的借鉴,参考国外的先进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和讨论,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降低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本。一是地方高校可以因地制宜,选择邻近国家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以降低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本。例如,欧美发达国家学习成本较高,我国东北的地方高校可以选择俄罗斯、韩国、日本等邻近国家开展国际教育合作。此外,我国的港澳台地区高校也可以成为很好的国际化交流窗口;二是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随着国外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慕课”(MOCC)的兴起,学生可以在国内免费、便捷地学习国外课程。地方高校可以结合专业教学需要,充分挖掘国外“慕课”资源,作为一种有效的国际化辅助教学手段;三是地方高校可以发展国际试点班,选择费用较低的短期游学、联合实习项目开展国际化教育。
  (四)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体系。一是要严格执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方案(试行)》等规范性文件,既要重视国际教育合作项目的前期资质审核,更要关注后期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绩效评估;二是要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以商学院培养工商管理人才为例,主要有美国国际商学院联合会AACSB认证、欧洲质量发展认证体系EQUIS认证和英国工商管理硕士学会AMBA认证,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参加认证借鉴和参考国际教育质量标准;三是要加强学生的满意度评估。学生是受教育者,更是高校服务的对象,要通过学生的满意度调查,发现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并积极加以改进和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秀玲,谭会萍,苗芳.国际化人才培养系统的构建与实施[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7.
  [2]毛毳.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1.
  [3]柏群,姜道奎.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新途径的探索[J].科技与管理,200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1712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