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桂西北地区石漠化问题及其多元治理路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桂西北地区由于自然、人为等因素导致严重的石漠化问题,是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该地区的石漠化治理是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据此,着眼于桂西北地区独特的民族特性,在充分认识该地区石漠化产生的原因、现状、严重危害的前提下,对石漠化问题的治理路径进行探析,通过形成多元治理格局,即实现政府、社会组织力量、当地民众等的协同治理,来不断解决桂西北石漠化问题,建设生态广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石漠化;多元治理;传统生态观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5-0195-03
  1 桂西北石漠化治理的意义
  石漠化是制约广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对广西特别是石漠化最严重的桂西北地区进行石漠化的治理,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建设融入到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建设中去。其次,桂西北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河池、百色两地是广西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地区。对桂西北地区石漠化问题进行治理,对提高少数民族生产生活质量、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最后,随着2004年第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举办,广西成为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进行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的门户。桂西北地区的百色市与越南接壤,是广西与越南进行经济、文化合作交流的重要通道。广西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东南亚国家息息相关,对桂西北地区石漠化进行治理,有利于突破桂西北地区,甚至是整个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对维护广西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经济伙伴关系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2 桂西北石漠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2.1现状分析
  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以及受人为活动的干扰,使得地表植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蓄水能力低下,基岩大面积裸露,砾石堆积。这种土地退化的现象就是石漠化。桂西北地区受古地理沉积环境、地质构造运动及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是我国西南连片岩溶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岩溶地貌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0.1%。桂西北山高谷深,地形陡峭,特别是在岩溶石山区,由于其成土和土壤保持能力差,水土极易流失,导致石漠化呈大面积连片分布。其中石漠化分布面积较大的主要有都安、凤山、大化、东兰、南丹、隆林等县。以都安县为例,石漠化面积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9.8%,占碳酸盐岩出露面积的93.47%。其中轻度石漠化的比例为17.39%,中度石漠化的比例为8.5%,强度石漠化的比例为3.28%。
  2.2 存在问题
  受典型地质环境的影响,桂西北地区的石漠化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地貌恢复困难,土壤难以再利用。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导致桂西北地区岩石裸露,土壤流失严重,石漠化一旦形成就难以恢复,土壤不足、肥力下降。其次,丘陵地区可利用的土地本来就少,石漠化使可用耕地不足,农作物种植困难,经济难以发展。最后,民族地区科技落后,生态观念无法与时俱进,导致森林砍伐严重,加速石漠化的恶化。
  3 桂西北石漠化的产生原因分析
  (1)自然原因。
  桂西北地区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是导致石漠化问题的原因之一。喀斯特地貌山高谷深,地形极其不平整,山地坡度大,独特的地形导致土壤不易保持,一遇上大雨,土壤流失严重,久而久之,山石失去土壤覆盖,便不断裸露出来,形成石漠化。
  (2)人为原因。
  传统的耕种方式、生活方式、过度的经济活动、人口的剧增、政府监管机制不健全、法规不完善等人为原因是石漠化产生并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首先,在桂西北地区,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山区,依然沿用祖先传统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落后的生活方式。如挖山取石、放牧砍柴、放火烧山来开辟耕地。另外,受传统习惯影响,桂西北部分少数民族有在山上居住和迁徙的习惯,他们靠山吃山,做饭取暖等燃料都是靠砍伐树木而得。这些传统落后的方式造成植被遭到大量破坏,水土不断流失,山石逐渐裸露。其次,人口的剧增大大超过了土地应有的承载能力,造成人地关系失衡。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称呼,意思是山地的数量远远超过了耕地的数量,人口剧增、耕地数量不足,大大加剧了人地矛盾。再次,人们缺乏一些先进、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虽然有自己本民族传统的生态文明思想,一些做法对生态起到很大的保护作用,但其中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生态理念无法做到与时俱进,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最后,政府监管机制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善。
  4 桂西北地区石漠化问题的多元治理路径
  现阶段,桂西北地区的石漠化治理主体较为单一,政府是治理的主要力量,缺乏社会组织以及村民的参与;治理方式和手段缺乏多样性,资金、技术投入不足等。石漠化治理是一项艰巨、长远的工程,在治理过程中,应培育多元的治理主体,构建多元的共治网络,运用各种途径和方式,让各种社会组织、当地民众参与其中。
  4.1 加强政府部门的治理力度
  (1)树立绿色GDP观念,改变传统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绿色GDP是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其数据反映了国家的真实发展水平,能够为决策提供判断依据。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针对桂西北地区严峻的生态形式,当地政府部门的人员应树立绿色GDP的观念,改变传统的唯经济发展GDP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官员政绩考核的指标之中。
  (2)加强桂西北地区农村能源建设。   煤、天然气、太阳能等基本生产生活能源在桂西北地区使用较少,薪柴使用较多。当地居民普遍使用树枝、木炭、竹子、甘蔗渣等作为日常生产生活的燃料来源,而这种能源主要通过砍伐树木、竹子而获得,正是因为基本生产生活能源的不足,导致植被遭到大量破坏,树木逐渐减少。治理石漠化,政府必须加强农村的能源建设,比如推广节能灶、大力发展沼气、推广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逐步实现以沼气、电、太阳能等代替薪柴的目标,倡导居民购置使用新能源设备,并对购买新能源设备的居民进行一定的补贴。
  (3)加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能力,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在桂西北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应逐步建立“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的生态补偿机制。这种机制的建立就是为了用立法、计划、市场等手段来解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的利益补偿。针对桂西北地区的石漠化问题,政府应对石漠化较为严重地区的居民进行转移安置,并对石漠化严重地区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人工造林、禁止随意放牧等措施进行治理。加大政府对石漠化治理的财政支付能力,对退耕还林还草地区的居民进行一定的补贴。
  (4)建立和完善生态法律法规和制度。
  首先,应明确石山地区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在桂西北石山地区,石山土地所有权不明确与石漠化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理有很大关系。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只是将土山承包到户,而石山出现所有权不明确的问题。这种情况导致石山植被极易遭到破坏,并且在破坏之后出现无人管理、维护的情况。明确石山的所有权,可以为石山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征收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据,从而可以使现有的石山得到保护。其次,制定有关桂西北地区石漠化问题的生态法规,加大对石漠化的整治力度和监管力度,对违反法规、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严厉惩治。设立举报电话,鼓励居民对乱砍乱伐、非法挖山取石等行为进行揭发举报,并对检举者给与一定的物质奖励。在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当地政府对一定阶段内石漠化的治理情况进行信息公开,让民众了解治理的进度、政府的治理措施有哪些、治理的阶段性效果如何等。
  (5)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治理。
  石漠化的治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不仅要有治理的决心和毅力,更要有先进的科技支撑,例如石山地质勘测技术、石漠化区域遥感影像、图像分析技术、特色农业种植技术、森林培育技术等。桂西北属于老少边穷地区,该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技术人才非常缺乏。因此,桂西北地区的石漠化治理,必须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人才,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其他区域之间就石漠化治理问题进行技术交流合作。例如与桂东北、桂西南、西南地区其他省份、东盟一些国家等合作治理,实现技术、人才、治理设备的共享。
  (6)宣传生态文化,倡导公众生态行为文明。
  生态文明不仅是一句口号、一种思想观念,更是一种自觉地行动。因此,政府部门,特别是乡镇等基层政府,运用乡镇广播、集中开会学习等方式宣传生态文化,强化公众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倡导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让生态文明理念真正的深入人心,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践行,努力营造“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浓郁氛围。另外,当地政府可树立一些生态标兵,让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都自觉地投入到石漠化的治理过程中来。
  4.2 企业、环保组织等社会团体参与治理的积极力量
  近几年来,受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影响,我国政府部门逐渐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实现由政府管理向政府治理转变,积极培育社会组织的发展,让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到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中来。在桂西北石漠化治理中,企业和环保组织等社会团体应充分参与其中,发挥其优势和积极力量。
  (1)企业方面。
  桂西北地区的企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一类是以矿业加工为主,例如百色的平果铝业;一类是以木材加工、竹类工艺制作为主;还有一类就是水产、畜牧等的养殖业、奶制品加工业、制糖业为主。从以上产业分类中可以看出,该地区企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很高,第三产业和电子技术产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单一。在桂西北石漠化治理过程中,企业可以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首先,依靠科技力量,降低制作过程中的原料浪费,提高原材料转化为成品的比率。其次,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例如,在制糖过程中,剩余的甘蔗渣可以用来生产沼气,制糖企业可以拉大生产链,对甘蔗渣进行合理处理,生产的沼气可以解决农村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从而减少村民对薪柴的依赖和树木的砍伐。最后,实现企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转变传统的资源依赖型产业结构,可以试图发展一些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如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农家乐、土特产经营等,这些产业对资源的依赖度不高,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是对生态的极大保护。
  (2)环保组织方面。
  环保组织属于非营利组织的范畴,具有公益性、非营利性等基本特征,广西的环保组织主要有广西环保联合会、各地市的公益环保驿站等,其在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倡导绿色消费、节约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倡导生态文明行为。可以通过印发一些环保小册子、宣传单或者是招募生态环保志愿者深入农村进行宣传,让村民树立科学、文明生态观,倡导绿色消费、节约使用各种资源、能源等。其次,举办一些关于石漠化问题的讲座,让村民对石漠化的产生原因、现状、可能产生的后果、治理措施等内容有所了解,使其具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在治理时能够积极配合或主动承担治理责任。最后,联合一些基金会等非盈利部门设置环保基金,专门资助那些爱护环境、保护山林的贫困家庭学生。观念改变行为,环保组织的这些举措虽不能直接解决石漠化问题,但能极大地推动桂西北石漠化的治理进程。
  4.3 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生态观,由“他律”变“自律”
  桂西北是壮族、毛南族、仫佬族、京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其中河池市是全区少数民族所占比例最多的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桂西北的少数民族在与当地自然环境的不断调适中,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同源共祖、共生共荣的天人一体、和谐共存的生态观。这种传统的生态观主要包括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民族图腾、禁忌制度、村规民约等几个方面。但近年来,少数民族民众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放弃一直遵循的传统生态观,导致出现严重的石漠化问题。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生态观体现的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荣共生的生态伦理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但是对石漠化的治理、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这些传统生态观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是被少数民族民众普遍接受和认同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用本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然崇拜、乡规民约等来不断约束自己,实现由“他律”变为“自律”,从而更好地保护山林,为石漠化的治理贡献一份力量。
  5 结语
  桂西北地区的石漠化治理是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该地区石漠化产生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因而在治理时也应采取多元治理格局来进行应对。在石漠化多元治理格局中,政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企业、环保组织等公民社会力量作为补充,并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生态观进行自我约束,从而形成一个相互配合、协同合作的多元治理格局,促进桂西北石漠化治理进程。
  参考文献
  [1]蒋树芳,胡宝清,黄秋燕等.广西都安喀斯特石漠化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岩性的空间相关性[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4,28(2):214-219.
  [2]刘伊,陈蕾.生态文明语境下广西石漠化问题探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1-63.
  [3]潘岳.潘岳文集(第二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78.
  [4]唐秀玲,何新华.广西石山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3):154-156.
  [5]唐华清.桂越边境大石山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1,(9):110-112.
  [6]翁乾麟,雷志强.论广西的石漠化及其治理模式[J].学术论坛,2002,(3):62-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17586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