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居民感知的广西龙胜县旅游扶贫效应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选取龙胜县5种典型旅游扶贫模式的代表性旅游村寨为调研点,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居民对旅游扶贫产生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效应的感知。研究发现,发展旅游以后居民的经济水平,民族文化认同感,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整体上有了明显改善,对未来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普遍持有乐观态度。但是同时存在扶贫效应不均衡、不全面的问题。在未来的旅游扶贫工作中需要重点提高居民旅游参与能力,加强保护当地生态和社会环境,重视挖掘和保护地方民族文化内涵,尊重居民人格平等和劳动付出,以保障龙胜县旅游产业能够持续带动更多居民实现脱贫。
  关键词:旅游扶贫;居民感知;扶贫效应;龙胜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我国农村人口要在现行标准下实现脱贫, 2018年1月,国家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关于如何实现乡村振兴的讨论中多次提及乡村旅游,表明发展乡村旅游将是未来振兴农村,实现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之一。广西龙胜县(以下简称龙胜县)既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乡村旅游和民族旅游发展优势十分突出的知名旅游县。旅游扶贫的最终目的是削弱或消除贫困人口的贫困状态, 而旅游扶贫的实施是否真正适合贫困地区,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是居民对扶贫的成效是否产生良性感知。因此,在新的政策背景下,從居民感知视角了解旅游扶贫产生的效应,分析当前旅游扶贫模式的优势和不足,探讨未来旅游扶贫发展的新方向,将是龙胜县今后更好地实施旅游带动脱贫的重要基础。
  一、研究区域概况
  龙胜县于195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广西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县,下辖龙胜镇、三门镇、瓢里镇、平等镇、龙脊镇、乐江乡、泗水乡、马堤乡、江底乡和伟江乡等10个乡镇。全县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为700~800米,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21座,平均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2.26%。16度以上的陡坡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7%,15度以下的缓坡仅占13%。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区县。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
  以发展旅游对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为问题,设计类似“改善很大、改善较大、一般、没有变化、变差、不知道”6个答案选项,分别表示发展旅游给当地带来由“优”至“差”的效应结果。其中经济效应指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就业和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变化,文化效应指居民对地方民族文化认识的变化,社会效应指当地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的变化,生态效应指当地山体、森林植被、农田景观、水源、空气质量和卫生条件的变化,可持续发展效应指当前旅游扶贫模式适应未来旅游发展的程度。
  (二)调查过程
  选择225位18~60周岁具备旅游参与能力的居民为调查对象。从龙胜县典型的旅游扶贫模式中分别选取一个代表性旅游村寨为调研点,共选取了“企业+梯田+农户”模式的龙脊大寨、“民族传统文化演绎”模式的黄洛瑶寨、“土地流转+就地就业”模式的泗水乡周家村、“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模式的泗水乡排坊苗寨和“特色旅游产品生产+电商营销”模式的龙脊镇金江村等5个村寨。按照人口规模比例,每个村寨分别发放问卷63份、49份、41份、43份和29份,收回有效问卷61份、48份、41份、41份和28份,问卷有效率为97.33%。
  (三)数据统计
  以excel为统计分析工具,对有效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和比较统计,得出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结果。
  三、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表明:女性居民占调查对象的53%,调查对象中82%为35~55岁之间居民。居民整体学历水平偏低,83%为初中或中专及以下学历。11%的居民完全从事农业生产,年龄基本在60岁左右;58%的居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兼职旅游服务工作,多为低学历、45岁左右女性;17%的居民全职经营餐饮、住宿或其他旅游接待实体,多为40岁左右有一定创业资本的男性;9%的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兼阶段性外出务工,多为50左右男性;其余5%的居民兼职或全职从事景区管理工作,这部分居民基本为高中及以上学历。57%的居民家庭年收入在40000~80000元之间,这部分家庭大部分都有成员从事旅游工作;家庭年收入在80000元以上的只占11%,全部为经营餐饮、住宿或其他旅游接待实体者,其余居民家庭年收入均在40000元以下。
  (二)旅游扶贫效应感知分析
  1. 经济效应感知
  大部分居民认为发展旅游提高了家庭收入水平,增加了就业和农产品销售渠道;极少数居民认为发展旅游以后经济状况没有明显变化;几乎没有居民认为旅游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表1)。其中认为发展旅游明显改善了居民经济水平的是周家村和龙脊大寨,分别占其受访人数的49%和44%;而金江村中21%的居民对旅游带来的经济变化没有明显感知(表2)。
  2. 文化效应感知
  大部分居民通过发展旅游对地方民族文化产生认同,认为民族传统文化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持续传承;极少数居民认为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落后于现代都市文化,或不理解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发展当地旅游的作用和意义(表3)。其中黄洛瑶寨居民的感知反差最为明显,感到民族文化自豪和民族文化自卑的居民的比例均高于其他村寨;28%的金江村居民对民族传统文化没有明显感知(表4)。
  3. 社会效应感知
  多数居民认为发展旅游明显改善了当地交通、设施和治安等条件;少数居民认为变化不大或没有明显感觉;2%的居民认为发展旅游后大量外来人口进入村寨,治安状况变得相对复杂,社会环境状况发生一定恶化(表5)。其中对社会环境改善效果认可度最高的是龙脊大寨居民,占其受访人数的73%;而黄洛瑶寨中8%的居民对旅游带来的社会环境变化没有明显感知(表6)。   4. 生态效应感知
  多数居民认为发展旅游以后当地违规开山采矿和拦截河道挖沙现象明显减少,森林植被和河流水源得到了较好恢复和保护,较多农田得到了恢复利用,卫生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少部分居民认为发展旅游以后交通车辆和人流量增多,导致环境变得嘈杂,空气质量变差,生活垃圾增多(表7)。其中认为旅游导致生态环境变差的居民主要集中在龙脊大寨和黄洛瑶寨(表8)。
  5. 可持续发展效应感知
  大部分居民对未来旅游发展持有乐观态度,认为所在村寨有潜力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致富;但6%的居民表示当地发展旅游的可持续性条件一般,7%的居民表示不确定(表9)。认为当前旅游扶贫模式不够合理的居民主要在黄洛瑶寨、周家村、排坊苗寨和金江村,其中周家村7%的居民认为“土地流转+就地就业”旅游扶贫模式能長远发展的可能性较低, 17%的居民表示无法估计(表10)。
  四、结论与讨论
  研究发现,整体上发展旅游给龙胜县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都带来了明显的良性效应。居民的经济水平,民族文化认同感,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对未来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普遍持有乐观态度。但是,同时也发现旅游扶贫过程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全面的问题:1.因性别、年龄、学历和资本条件不同,居民的旅游参与能力和旅游获益能力不同。2.发展比较成熟的旅游村寨,旅游扶贫的经济和社会效应较优,反之较差。3.能够将民族传统文化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村寨和居民,旅游扶贫的文化效应较优,反之较差。4.旅游起步较早,发展阶段相对成熟的村寨,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旅游扶贫的生态效应较差。5.旅游起步较早、旅游扶贫模式较成熟、居民旅游获利水平偏高的村寨,旅游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效应较优,反之较差。
  研究认为,龙胜县在未来的旅游扶贫中,要使更多贫困居民分享到旅游发展成果,需要尽可能减少或消除旅游扶贫过程发展的不均衡、不全面的问题:1.加大居民旅游参与意愿激发和旅游参与技能培训力度,增强居民参与旅游的内动力。其中特别需要加强居民互联网营销技能培训,这是“特色旅游产品生产+电商营销”模式旅游村寨的旅游产品能否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关键,也是其他旅游扶贫模式旅游村寨进行市场宣传和营销的重要途径。2.正确引导和监管破坏生态环境和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和现象。在基础设施建设、居民修建住宅或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等建设经营活动中,特别需要加强修复被破坏山体、清理疏通被堵截河道,复垦被破坏的土地,完善废弃物集中处理系统。3.重视激发居民以积极、正面和乐观的心态来传承和展示民族文化精髓。在挖掘民族文化传统特色,打造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和民族文化旅游营销活动中,需要充分保护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和内涵,尊重居民人格平等和劳动付出。
  参考文献:
  [1]秦远好,马亚菊,刘德秀.民族贫困地区居民的旅游扶贫影响感知研究——以重庆石柱县黄水镇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8).
  [2]张侨.旅游扶贫模式和扶贫效应研究——基于海南省贫困地区的调查数据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1).
  [3]庄盈.广西龙胜县盛开旅游扶贫致富花[J].源流,2018(06).
  [4]赵丽明.山区旅游扶贫新模式探析——以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8(02).
  *基金项目:2015年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KY201502);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18KY0841)。
  (作者单位:韦绍兰,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王金叶、李灵杰,桂林理工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6937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