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式刷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要数2019年春节的热门话题,电影《流浪地球》肯定算得上一个。这部被誉为“开启中国科幻元年”的电影,从大年初一上映开始,相关话题就没有间断过。
  人们起初惊叹于这部国产科幻电影前所未有的优良制作与感人剧情;在上映后的第三第四天,网络上除了先前的一片叫好声之外,开始萌发出些许态度鲜明的唱衰声音,主要觀点为故事老套且不符合科学逻辑;影片上映一周之后,认为《流浪地球》这部影片精彩无比的网民与看衰这部电影的网民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双方你来我往,在网络上几番论战,甚至相互攻击。随之而来的事态升级有些超乎想象,原本置身事外的网络社区APP“豆瓣”牵扯其中,遭遇了一场无妄之灾:该APP在苹果软件商店的评分从4.3分一路下滑至不到1.5分。1分出头的评分,在满分为5分的应用市场上,已经差不多是在宣告这个APP是“垃圾”了。
  你必须与我一样
  豆瓣作为一个有些许文化精英主义的国内社区APP,其用户多以爱看书听音乐看电影的“文艺青年”组成。豆瓣APP提供的核心内容为网络评分系统,书籍、音乐、游戏、电影等文化类内容几乎都可以在该APP上找到自己的专属页面,只要注册了豆瓣的网民就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对电影或其他艺术作品打分并提交评价供他人浏览参考。同时,由于其社区性质较强,盈利性广告较少等原因,豆瓣APP上的评分机制不同于某些掺杂诸多外部影响因素导致作品普遍高分的网站,其评分结果具有相当的参考性。也正是因此,才让Google在展现中国影片时会出现“豆瓣评分”这一数据供网民参考。
  那么,豆瓣APP缘何牵扯到《流浪地球》的争论之中,还要从另一部美国著名科幻电影《星际穿越》说起。
  与《流浪地球》上映之初的良好口碑一致,豆瓣APP上《流浪地球》页面的影片评分也一度高达8.5分。随着唱衰该电影的声音出现,影片的评分也逐渐从8.5的高分滑落至7.9分。其实事情至此还没有达到高潮,直至网友挖出了一位知乎用户关于《流浪地球》与《星际穿越》的评价对比图。图片显示,同是科幻题材的两部电影,这位知乎用户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逻辑:在评价《流浪地球》时,该用户表示电影剧情弱智,存在诸多基础科学方面的错误,《流浪地球》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反观其早前对《星际穿越》所作的评价:《星际穿越》是科幻片不是纪录片,揪着科学原理来看电影累不累,合格的观众,应该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认真,什么时候应该放松下来跟着导演开脑洞。
  豆瓣与知乎有着极其类似的产品基调,用户组成也理所当然地大同小异。许多喜爱《流浪地球》这部影片的影迷在看到前文所述的网友在面对中外两部科幻电影时近乎双标的评价后,决定奋起反击。由于豆瓣上有关电影评分的数据更被大众所接受,反击的主战场就理所当然地选在了豆瓣。最初的反击更多地聚焦在电影之上,喜爱《流浪地球》的网友一边尽力拉高电影的评分,一边跑到《星际穿越》这部电影的页面之下,恶意打下一星的低分评价,所谓你一拳他一掌,打得不可开交。
  随着论战升级,《流浪地球》所引发的话题已远非电影本身那么简单,“崇洋媚外”“粉丝互怼”甚至“网络攻击”等标签都可以附着于上,甚至一度成为了一个公共文化事件。
  如此的互怼行为,其实正是网络空间中粉丝行为的一个典型缩影:缺乏包容与非黑即白的排他性意见表达。无论是《流浪地球》的粉丝也好,其他外国科幻电影的粉丝也好,其所作的网络评分行为实质上都是一种自我意见的表达,其他网民是否认同该意见,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网民借助网络平台,找到了表达自我的通道。然而情绪化的人们似乎并不能很冷静地看待这一切,情绪驱动下,网民似乎更喜欢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逻辑。
  先刷起来再说
  在目睹《流浪地球》的豆瓣评分不断下降的过程之后,该片影迷正蓄势待发,准备把气撒在豆瓣这一APP之上。之后的一件事,点燃了粉丝们酝酿已久的情绪。
  网络上有传言称,有人向豆瓣用户提出,如果用户在《流浪地球》下方撰写的高分评论被点赞数超过2000,其可以提供400元的奖励给这位豆瓣用户,交换条件为该用户把高分评论修改为一星差评。由于豆瓣有高点赞评论优先显示的机制,这样该影片的差评就更容易被网民看到。
  这彻底点燃了《流浪地球》影迷心中的熊熊怒火,即便最后豆瓣方面声明并不存在大量修改评价的行为,但影迷们来不及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所有的谩骂与报复向豆瓣袭来,豆瓣APP的评分也因此迎来一点几分的史上最低分。
  其实这一切对于豆瓣APP来说,还真就是“锅从天上来”。即便确实存在有人收买改评分的情况,想必也应该是影片竞争对手的私人行为,与豆瓣这个平台提供方挨不着半毛钱关系。倒是无论是粉丝恶意刷分刷评论的行为还是竞争对手花钱拉低作品评分的行为,两者皆反映出网络空间中“刷”这一造势行为的普遍适用性与可行性。
  去年十一月份,某位艺人在某海外音乐榜单的遭遇就为“刷”这个字做了一次完美的诠释。该艺人的一张专辑在全球同步上线,不到5个小时便登上该音乐榜单专辑总榜、单曲总榜、Hip-Hop/Rap专辑及单曲4个榜单的冠军位置。
  主要为欧美用户使用参考的音乐榜单上出现了一位亚洲面孔的男歌手并独占鳌头,最令人尴尬的是,欧美用户还纷纷表示根本不认识这位男歌手。尽管该艺人的粉丝称自己是出于喜爱才支持的该艺人,且没有恶意刷榜提高自己偶像的排名,但这样的说辞似乎并不能说服该音乐榜单的运营人员。几天后,该音乐榜单把歌曲榜单的数据都清零了,而这一次数据清零之后,该艺人的新歌并没有如刚发行一般迅速登顶。
  其实在娱乐圈,类似的刷榜炒作行为实属常见。以另一位近来红到发紫的男艺人为例,浏览该男艺人的微博可以发现,其微博下方的评论数与转发数高得离谱。据统计,其中更是有一条微博在发出后的短短七天时间之内,转发数就突破了一亿。要知道中国微博用户一共才三个亿,难道每三个人里,就有一个转发了该艺人的这条微博吗?其中的道理其实不用笔者说透大家也能懂,毕竟偶像需要粉丝来塑造形象,而吸引粉丝最快的方式当然是营造出自己已经有众多粉丝的人物形象设定。不妨说一个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故事,曾经某男艺人团队雇佣的接机粉丝团在机场认错自己要追的明星,只因两位艺人身高近似。话说回来,反正也是拿钱办事,不就装个样子追个星吗,那些个“演员”追星族哪能分辨得那么仔细啊?
  “刷”这一行为,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营销人的必备技能之一了:偶像团队要刷流量;淘宝店铺要刷单刷评价;自媒体账号要刷点击量;就连开一家奶茶店都要请两个大爷大妈来排起长队刷一下店铺的人气,给人以网红店的错觉。因此,可以“刷”的数字标准取代了事物本身,这可以说是一种僭越,偶像的才艺不再最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吸收到多少流量;网店的商品性价比不再最重要,重要的是下单的多不多,评价好不好;自媒体生产的内容好坏不再最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不是一个大号,点击量如何。也正是缘于此,内容提供方抓住了人们这一心态,并在可“刷”的部分有的放矢,重传播轻质量的社会生态正越来越明显地浮出水面。
  网络公共领域
  其实,网络空间所提供的评价、评分机制,其本质是一个网络公共领域。公共领域作为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中间地带,是“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网络公共领域是互联网时代公共领域的新场景,是现实公共领域的延伸。公共领域定义提出者哈贝马斯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公众舆论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合理形成”,即基于对可认知的事态的自觉把握;二是“在商谈中形成”,即经由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的矫正。因此,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网络公共领域的良好运转离不开两个条件:包容心与规则意识。
  《流浪地球》影片所引出的一系列情绪化非理智评分,归根结底乃是互联网用户缺乏包容心所致。从个人层面来看,并未贯彻“在商谈中形成”这一基本要求,取而代之的是情绪化、非理性、“选边站”式的排他性话语;另外,诸多为谋取某种利益而蓄意进行的刷榜刷票行为,则未能贯彻“合理形成”这一基本要求,亦即哈氏笔下的社会权利“异化”了承载公众舆论的公共领域。
  无论网络公共领域最终能否走上健康运行的轨道,相信每一个人都真心希望网络空间能够成为一个从一家之言到百家争鸣的自由沃土,而非排除异己党同伐异的无主之地。毕竟现实中我们已经生活在了一个唯权力论的丛林社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7191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