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秘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当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在所有国家都是难题。但实际上,大量生活垃圾也有可以利用的地方,如果处置得当,其中很多部分可以转化成宝贵的资源。因此,如何处理垃圾也反映了城市发展水平。在中国,政府很重视垃圾处理,上海市政府就发布了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明确今后三年垃圾分类体系的建设目标和具体操作方式。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高票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7月1日起实施。在社会上,很多机构也积极参与垃圾回收再利用工程。但是,决定政府政策和商业机构营销效果的最重要因素是市民大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只有大多数市民都认可并实行垃圾分类,很多市民愿意使用二手电子产品,以上的努力才能真正取得效果。那么,目前上海市民是否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处置意识?
  为了解当前上海市民对垃圾处理的认识和他们的垃圾处理行为,探究哪些因素影响了居民垃圾处理方式,我们组织了问卷调查,并实地考察了两个相邻的小区。这两个小区有个共同的居委会,但分属两家物业公司管理。我们走访了居委会、物业公司以及社区垃圾处理人员,了解社区日常垃圾处理流程对居民的影响。另外,我们也实地观察了这两个居民区的垃圾投放设施和垃圾分类宣传招贴,采訪了居委会主任、社区保安和居民,了解社区垃圾分类宣传的效果。
  生活垃圾分类现状
  我们的调查发现,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存在较大问题。对于垃圾分类方式,“完全不了解”和“不太了解”的比例高达48.6%;而“比较了解”的占44.4%,“非常了解”的只占5.6%。反映在日常行动上,问题更加严重。是否分类的调查结果为:
  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调查发现很接近以前上海市人大的一次调查结果,也侧面印证了我们调查数据的可靠性。在对诸如废电池、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的处置上,只有不到一半(49.3%)的人会“放入指定的回收箱”,而“随地扔掉”或“和别的垃圾一起扔进垃圾桶”的合计高达26.8%。
  进一步探究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践行垃圾分类不够理想的社会原因,我们发现最主要的原因并非他们“觉得完全没必要”(仅占1.4%),而是很多市民发现“小区没有分类垃圾箱”和“自己分类没用,垃圾车来的时候,又混装到一起拉走”,这两大主要原因都占31%;另外原因依次是“觉得太麻烦”(18.3%)和“不知道如何分类”(15.5%)。
  关于社区分类垃圾箱问题,我们发现,在所有调查对象中,报告自己最常倒垃圾的地方只有一类垃圾桶的比例最高,达35.2%;而报告“干、湿、可回收和有害垃圾四类桶都有”的只有20.4%。我们也询问调查对象,他们认为在小区中实施分类垃圾处理的困难有哪些,结果“垃圾车混装混运”(54.6%)排在首位,其次是“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48.2%),第三是“缺乏垃圾分类的知识”(46.8%),第四是居民环保意识薄弱(33.3%)。这些数据相互印证,说明社区垃圾分类投放设施不完善和垃圾车混装混运是两大最主要的阻碍因素。
  这样的调查数据和我们的社区观察也正好一致。在我们深入观察的两个社区,A小区是普通小区,也设置了很多垃圾收集点,有的附近墙壁上贴着垃圾分类的宣传标识。但有很多点只有一个垃圾桶或者几个同一颜色的垃圾桶,前来倒垃圾的居民没有办法,只好干、湿垃圾都全部投入这一类桶中。
  紧邻的B小区比较高档,物业公司在每幢居民大楼下面都放置了干、湿两个分类垃圾桶,整个社区还设立了专门的垃圾处理厢房。物业公司派出垃圾清理工在社区不间断巡回收集干、湿两类垃圾,再运进垃圾处理房分别整理。另外,在社区入口处也设置了可回收垃圾处理箱。在这样分类设施比较齐备的社区,有更多的居民自觉实行垃圾分类。再从垃圾车集中转运方式来看,有很多居民反映,尽管所在社区有些生活垃圾被分类投放在干、湿不同类别的桶中,但垃圾车来收集的时候,有些清理人员还是将不同类别桶中的垃圾混装到一起,这就使得居民前期进行分类的努力完全白费。我们在调查中也询问市民如果看到垃圾车混装混运会怎么做,数据显示将近一半(46.3%)的市民“想举报但不知道和谁联系”。
  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状况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产品的升级换代越来越快,由此也产生了大量的电子废弃物。研究发现,如果电子垃圾混进普通生活垃圾中,焚烧时尾气会包含大量的重金属,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五年里,市民普遍更换过手机,其中换过2部手机的比例高达40.1%,换过3部的占22.5%。在电脑的更换方面,一半以上(57.7%)的市民家中更换过1—2台电脑,换过3—4台的也占比13.4%。在家庭主要电器之一的电视机更换方面,一半以上(51.8%)的市民家中更换过1—3台。这些数据说明上海市民家庭的电子废弃物产生量相当之大,且以手机为最。我们进一步调查了市民对淘汰下来的旧电器的处理方式。在回答自己对最近一部旧手机是如何处理时,虽然有19.7%的市民回答说是“送给别人使用”,另外参与商场以旧换新活动或卖给修理店、普通废品回收站的占7%,而通过网络或电话热线卖给电子废弃物专业回收机构只占2.8%。总之,这几种循环使用的环保处理方式总共占比29.5%,高达65.5%的调查对象则选择“一直放在家里不处理”。
  那相比于手机这样的小件电子废弃物,市民们对大件的处理又如何呢?数据显示,对于淘汰的旧电脑,“卖给修理店或者普通废品回收站”或“送给别人使用”等回收再用的比例合计只有38.6%,而选择“一直放在家里不处理”的占比则高达60.5%。可能因为不涉及自己的个人信息的原因,市民对于淘汰的旧电视机的处理情形则显著不同,“卖给修理店或者普通废品回收站”或“送给别人使用”等循环再用的比例合计高达74.2%,但选择“一直放在家里不处理”的占比也有20.2%。另外,4.5%的调查对象选择将旧电视机“直接当普通垃圾扔掉”则反映了部分市民对于电子废弃物的草率处理。   电子废弃物最理想的处理方式是直接循环使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被淘汰的电子产品仍旧性能完好。尤其是手机,很多年轻一代更换手机主要是因为新产品上市而非自己的手机性能不佳。但电子废弃物是否能够直接循环使用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观念。当前,社会各方对此也在积极努力,并建立了各种诸如“爱回收”之类的新型电子废弃物回收平台。
  结论与思考
  通过前面的调查,我们总结发现:
  1.多数市民没有做到垃圾分類,社区垃圾分类投放设施不完善和垃圾车混装混运是垃圾分类两大最主要阻碍因素。
  2.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存在较大问题,也有不少居民分类知识欠缺。
  3.回收的便利程度对于广大市民如何处置可回收物影响很大。
  4.因为信息安全担忧,手机、电脑这两大更新速度最快的电子产品淘汰后回收率太低。
  在这些发现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垃圾分类的阻碍因素。以前的调查研究大多认为是由于居民嫌麻烦、环保意识不足和分类知识不够。但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这些主观因素固然重要,但社区垃圾分类投放设施不完善和垃圾车混装混运这两个客观问题却是最主要阻碍因素。
  针对目前社区垃圾分类和回收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1.完善社区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这是源头收集的关键环节,需要各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的努力配合和社区监督。
  2.理顺垃圾处理中段运输机制。上海新政策中也提出今后将建立面向公众的垃圾分类混装混运监督举报平台,但是举报联系方式必须以醒目的形式张贴在社区垃圾收集点,以便群众监督。
  3.全方位加强宣传工作。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社区宣传的主阵地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电视公益广告和互联网的宣传作用。通过宣传加强社区教育和相互监督,督促居民提升垃圾分类和回收意识及相关知识水平。
  4.要多方征集社区志愿者。鉴于便利程度对于市民处置纸板箱、旧报纸、旧衣物等可回收垃圾的方式有很大影响,所以政府可以考虑征集社区志愿者,给予适当补贴,并将他们的联系电话张贴在社区醒目位置,以便市民在有这类垃圾时,随时可以联系他们上门处理。
  (宋怡/浦东图书馆;石宋昊/浦东洋泾实验小学;陈实、陈欣奕、张之瑜、张乐涵、郝睿扬和杨子炯对本文亦有贡献,特此致谢。)
  编辑:郑宾  393758162@qq.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7191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