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医药流通企业开展药房托管风险管理重要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国家鼓励发展医药物流延伸服务的大背景下,药房托管作为新医改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扮演着辅助公立医院进行“医药分开”,落实“两票制”的重要角色。回顾了药房托管在行业内研究及发展现状,重点阐述了在推进药房托管过程中医药流通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并分析了管理、规避风险的相关应对方式,为企业与行业进一步推进药房托管模式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药房托管;医药流通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研究;进展评述
  中图分类号:R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8-0030-02
  新医改政策出台以来,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政府进一步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通过降低药品等费用做到真正减轻人民群众负担。在国家鼓励发展医药物流延伸服务的大背景下,药房托管作为新医改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扮演着辅助公立医院进行“医药分开”,落实“两票制”的重要角色。目前,各大医药流通企业纷纷加入战局,将药房托管作为自身发展战略,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布局。
  一、药房托管发展现状分析
  药房托管是指医疗机构通过契约形式,在药房的所有权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将其药房交由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并能够承担相应风险的医药公司进行有偿的经营和管理,通过实施托管,进一步明晰医院药房所有者、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保证医院药房财产保值增值并创造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种经营活动。
  药房托管模式是应对国内“以药养医”这一长期的社会顽疾而设计产生的。从新医改政策中“医药分家”的大方向来说,是一次大胆而有益的尝试。药房托管不仅顺应了医药行业专业化管理的社会分工趋势,改变医院药学部传统原始的药品管理模式,给医院带来了新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机制,而且还对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提高其经济利益、社会效益、改善社会经济等起到了全新的推动作用。
  作为国际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主流方向,药房托管在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得到了运用,并且探索医药分离管理模式上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在德国,国家颁布专门的法律逐步实现对药品价格的约束与控制,从而形成了“统一价格”的药房管理模式。美国较早采用药房托管方式对药品进行管理,推动药品采购信息化发展,从而降低了药品的供应成本。日本通过允许药店进行多元化经营模式,增加利润增长点以促进药房托管的盈利能力。综合国外的实施经验,药房托管已经被广泛开展并且初具规模,对于我国开展该这一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内药房托管实践工作最早源于广西,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在社会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药房托管也引起了舆论大众的积极讨论。部分研究认为,通过药房托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医院对于药房、药品的管理水平,逐步降低了药价,解放了原本束缚于烦琐药房日常管理工作的药事人员回归到专业服务中去,造福于人民群众,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就医体验。但另一种声音也在逐渐形成,部分研究认为,药房托管存在大量风险,在没有调整好医院与医药流通企业之间关系的情况下,极易出现风险。
  二、医药流通企业开展药房托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医药流通企业对于药房托管的开展尚属于“摸石头过河”阶段,风险较大。造成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如下。
  1.药房托管开展后,医院需要改变原有工作模式,迎接新的医药管理模式,为保证效率,减少医院新旧管理模式之间的冲突,就必须保证药房托管双方的权利责任清晰、合理。考虑到医药流通企业拥有医院药房的经营权,需提前与医院共同协商制定合作协议,将原有可能存在的债权债务已经药房经营所涉及的风险进行理清,否则将成为医药流通企业的巨大潜在风险。鉴于目前业内依旧缺乏相关配套政策的法规指引,直接导致企业自身合法权益无法保障,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权责问题无清晰法律法规条文进行厘定,对于医药流通企业发展不利。
  2.与一般的托管项目不同,公立医院药房托管项目因其涉及社会公共卫生健康安全、在社会影响覆盖面较大而需要慎重对待。在合作期间,医药流通企业需为医院提供包括紧急药品在内的日常药品配送服务,并且投入大量医疗用信息化设备以支持医院药学服务的发展,涉及医药采购、贮存、验收、销售、入库等多个环节的管理,属于跨部门业务,责任重大,存在服务及社会责任风险。在合作中,医药流通企业还需要与医院药学管理部门进行长时间的磨合,以保证药房托管后不会出现个别药品缺货或供应不及时、特需药品和应急用药供应不足的问题,无法保證患者用药安全亦存在诸多风险。
  3.企业为获得医院药房的独家药品供应配送权,为医院投入大量资产及人力资源参与项目运营,造成资金积压,拉长收益周期,从财务角度上对企业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这主要体现为:医药流通企业与医院签订药房托管协议,双方最主要的关注焦点为药品出售利润的分配形式。一般来说,为保障医院的资金正常运作,在合作期间,企业会根据合作协议,定期向医院缴纳一定比例药品出售的一部分收益。在现实情况中,医药流通企业为开拓市场或保持在合作医院的现有份额,不得不接受较高水平的上缴比例。合计合作期间投入的人力、物资及设备,企业的利润空间较小,不可避免产生财务风险。
  4.医药流通企业配合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加成”及“两票制”的改革,为补偿损失的利润差额,在药品采购源头对上游供应商进行成本压缩,或被迫在内部营运活动中进行较大幅度调整,如果筹组新的部门专职负责药房托管,则人力资源成本、企业空间扩展成本、物流队伍建设成本等均需要相应增加。以上等等不确定因素都将影响到企业内部正常运营,产生现存与潜在风险。
  在医药流通内部,受其部门职能分工影响,所有风险都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各类一级风险将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产生若干二级、三级风险,影响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不容小觑。   三、对策与建议
  随着药房托管实践工作的日益推进,一些与之相关的风险日益凸显,企业为保障自身利益,应针对自身所在市场情况与项目发展进程开展对应的风险管理研究。
  医药流通企业对于药房托管项目风险的管控实质上是为了是通过对药房托管运营过程中面临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管控,从而保障企业的有序、高效运行以达到总体目标,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风险管控无异。而如何在当前背景下实现对这些风险的识别、监测、评估与管控则将是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药房托管研究关注的重点。医药流通企业可以通过进行药房托管风险识别,实现对相关风险的分类与讨论。紧接着,有序构建风险评价体系,详细探讨风险的来源、表现特征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最后,适时开展药房托管风险管控研究,综合推进药房托管风险综合管理,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制定适用于企业自身,乃至于有益于行业内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风险规避建议。主要流程如下。
  1.在药房托管风险识别研究中,主要是通过收集社会、业界调查研究资料,借助宏观与微观分析,对药房托管中现存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识别与分析,进行全面系统的归类与区分,挖掘其引发因素,确认上述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要对药房托管风险进行评估,对药房托管合作期内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可能性、影响面等方面进行评估讨论。医药流通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专业人员可针对自身的工作,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各个风险,尤其是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成因,评估影响程度与可能性。在评估过程中,要坚持评估原则。(1)医药流通企业要事先制定符合自身发展情况,清晰的目标,以便识别和评估企业发展目标涉及的风险;(2)企业要站在企业发展宏观角度去思考,识别风险,分析风险,从而管控、规避风险;(3)企业要公平、公正对待各种现存、潜在风险,不能存在徇私舞弊的情况;(4)因企业识别并评估可能会对内部控制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变更,故企业应提前做好防范,避免造成运营混乱,最终导致损失。
  2.在药房托管风险评价体系构建环节,通过上一环节对于药房托管风险的识别与分类,针对企业自身的实际运营情况,提出符合自身现实发展情况的风险研究对象;并根据风险特点性质,构建起符合药房托管工作实践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出更为细化的对应风险指标,开展综合研究。
  3.在完成了药房托管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价体系构建等环节之后,企业可针对行业的发展情况与自身的特点,依照研究结果,对药房托管中所涉及的风险指标提出相对应的管理办法,达到管控、约束与规避的目的,从而形成一套系统的、整体的药房托管风险管理对策建议。
  结语
  药房托管项目作为现今医药流通企业的战略性实施项目,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走向,意义重大。而且,与其他行业领域相比,药房托管涉及医药安全等因素,对外部环境如业界行情、政策法规调整较为敏感。此外,软硬件投资额通常较大,医院货款回笼周期长,经济、服务风险都相对较大,应引起医药流通企业足够重视,并加紧行动。
  参考文献:
  [1]  张静姝,任秋霞,田丽娟.我国药房托管模式探索[J].中国药业,2016,25(18):1-4.
  [2]  吴成禹,路宽,陈少贤.关于药房托管模式的分析与建议[J].医学与哲学(A),2015,36(6):65-68.
  [3]  馮名海,储文功,王大水.医院药房托管利弊分析[J].药学实践杂志,2012,30(1):67-69,77.
  [4]  刘海兵.医药商业企业运营模式及涉税风险[J].现代商业,2011,(11):243-244.
  [5]  郭爽,李永平.医改新政对医药流通行业的影响及发展趋势[J].甘肃社会科学,2008,(4):173-176.
  [6]  湖北经济学院《药价和医疗收费》课题组.对医药分家、药房托管应持谨慎态度——兼论药品部分专营[J].中国物价,2006,(9):7-9.
  [7]  顾海,吴艳.论我国医院药房托管的收益与风险[J].卫生经济研究,2006,(8):7-8.
  [8]  李柳,李彬斌.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时代金融,2013,(11):197-2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534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