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我国“双创”新时代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高校创业教育是保证其实效性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高校创业教育存在必然逻辑联系,前者是后者的指导理论,后者是前者的内涵实践,两者的逻辑起点都是基于“现实的人”并且终极目标都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应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从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属性和发展性等基本思想来指导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创业教育;启示
   创业教育是适应现代经济与教育发展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建立健全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我国“双创”新时代背景下,创业教育至关重要,但我国创业教育由于起步较晚,创业教育理念与体系尚不完善,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是当前政府和高校关注的重点。因此,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来探讨研究我国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现实与理论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思想概述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办的,并被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们继承和发展的所有关于人的学说或理论,是从哲学层面对人的思考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较为全面系统,本文将从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方面进行梳理。
   (一)人的本质是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统一的
   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核心。基于对黑格尔“抽象劳动”的批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具体实践劳动视为人的本质。基于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批判,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现实的人”是理解人的本质的前提。正是基于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本质的批判和扬弃,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马克思提出的人是类的存在物、是自然的存在物和社会的存在物,是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统一的。
   (二)人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人的主体性
   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人,人们能在社会实践和劳动中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一方面是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另一方面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提到“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同时,人生产活动的全面性,可以按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且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因此,人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人的主体性。
   (三)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
   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即生理、精神和社会需要。人与一般动物不同,人是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意识的个体,人不仅追求生存需要上的满足,更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需要还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正如马克思所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获得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因此,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
   (四)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点。马克思恩格斯终其一生都在理论和现实上追求人类的解放。马恩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对人发展的限制,提出通过实现共产主义消灭私有制,进而实现人的物质生产的主体性和自由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既是人的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也是相互依存和根本一致的。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在联系
   高校创业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和创业教育的内在关联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高校创业教育存在三方面的逻辑联系。首先,两者的逻辑起点都是基于“现实的人”;其次,两者的终极目标都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再则,前者是后者的指导理论,后者是前者的内涵实践。因此,靈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指导高校创业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可靠的智力支持,是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
   (一)两者的逻辑起点一致,基于“现实的人”
   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和创业教育共同关注的出发点,而且他们所关注的人是基于“现实的人”,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是截然不同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现实的个人”内涵定义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个人”,即这些个人是从事实践劳动,进行物质生产的人。所以,人的发展与生存都是基于“现实的个人”,作为主体的人必须在生产和交往中得以实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现实的教育实践活动,从教育主体到教育对象都是现实的人。首先,创业教育活动以现实的人为基础,是人为了适应当前创业经济社会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其次,创业教育是由人主动创造的,同时人是实施创业教育的主体又是受教育的客体。最后,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因此,同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相一致,高校创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现实的人。
   (二)两者的终极目标一致,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所追求的最终归宿。我国教育目的总体要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创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也必然是通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进而最终实现人的智力、技能与素养的全面发展。创业教育目的不是将每位学生都培养成创业者,而是通过教师传授间接创业知识和学生实践体验创业活动,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本领,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创业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终极目标都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三)前者是后者的指导理论,后者是前者的内涵实践
   理论引领行动,实践丰富内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和人民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指导解决现实问题,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运用该理论指导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是应有之义。创业教育是围绕“现实的人”开展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恰好为创业教育过程所涉及有关“现实的人”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原则保障,增强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创业教育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运用于现实社会实践中,在师生教学互动中遵循人的本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思维训练和创业活动,提升自我价值,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三、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在政府政策和创业经济市场的驱动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历经高校自发实践探索、教育部试点多元探索和全面推进三个阶段,但乃存在创业教育理念淡泊、课程体系零散、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因此,高校应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从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属性和发展性等基本观点来指导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主观能动性,创业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自身最高价值。
   (一)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创业教育过程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人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积极主动性,即人的主体性要求创业教育要以人为本,即发挥学生在创业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高校创业教育要取得实效,就要充分发挥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高校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是促使每个学生成为创业者,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应该坚持“教学第一位,创业第二位”的教学理念。同时,创业教育也是一种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教学活动,因此也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即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施“启发式”创业教育课堂,以引导为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而不是鼓动学生去创业。因此,基于马克思人的主体性理念下有效的创业教育应该是在老师教学传授创业知识的同时,要激发学生创业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创业知识,自发地增强自我创业技能。
   (二)人的社会属性决定全民构建“六位一体”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社会属性要求创业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师生之间,局限于校园之内。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曲高和寡,而应实现大众参与,即构建由高校、学生个体、政府、企业、社会和家庭“六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学生个体作为创业的主体,应该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利用一切有利信息提升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将创新创业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实现创业行为。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该发挥教育引领作用,梳理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夯实基础和完善教育体系,为“大眾创业、万众创新”奠定基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政策制度及法律的保障,政府应该加强创新创业政策的顶层设计,推动国民创新创业稳步前进。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离不开资源和有机环境,企业作为资源拥有者,与高校联盟,实现资源共享推动“产学研”转化是应有之义;而社会和家庭则可以为创业者塑造有利创业氛围,从文化氛围层面激励创业者行为。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始终坚持“学术性与实用性结合”、“校企紧密结合”和“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理念,创业教育已衍生了30200家创业公司。因此,高校要借助社会资源,拓宽学生社交网络关系,增强其创业资本,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三)人的发展性决定高校需构建创业教育终身体系
   人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即人的发展性决定高校要构建终身教育的创业教育体系。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人需要持续学习,而且人的需要会随着个体发展而变化,因此,构建创业教育的终身体系是适应人的发展必然要求,也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例如美国为保持经济发展活力,建立创业教育的终身体系,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以实现个体价值为出发点,以提升个人的创业能力为核心,把“终身学习”作为创业教育的关键点。构建创业教育的终身体系需要从纵向和横向双方着手,延长教育时间,拓宽教育空间,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主义人学思想的最高诉求,也是当前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在“双创”新时代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高校创业教育不仅是完善创业教育的创新之举,更是新时代下对马克思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卢银霞.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研究[D].长安大学,2014(0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出版社,1995.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4]李小辉,易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关系探析[M].文教资料,2016.
   [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人民出版社,2003.
   [6]王星阳.中美创业教育国家内容标准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7]王平.终身教育理念下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思考[M].高等农业教育,2014.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410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