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文涛

   摘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举措。文章通过分析其模式、路径及其制约因素,并给出适当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三农”的发展对于解决民生问题至关重要。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举措,是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加快进程。所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的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新型的融合主体为引领,以利益机制为主干,通过多种形式将各种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和优化组合,促进一产二产三产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及产业之间密切合作、协同创新,最终实现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农民增收。其中,重点是融合主体的建立,要素、市场和信息的融合、拓展、延伸、创新和为确保农民增收的利益联接机制的确立。
   一、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存在的问题及融合的障碍
   1. 农村第一产业即农业发展不足,现代农业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礎有待夯实。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管理方式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它的第一个特点是大型机械化作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个特点是以现代生物技术等科学技术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第三个特点是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提高农产品的组织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程度,第四个特点是用生态、有机等环保理念还原农业的自然属性。而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现状,在某些方面与上述特性还存在差距,如土地流转制度还在建立完善中,有些地方还无法开展大型农业机械的规模化生产;农业科技投入不足,高产作物品种还不够丰富;农业生产、物流、销售的管理、组织还不够精准,基于互联网的销售营销还有待开拓;部分农产品过度施肥和滥用农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生态农业理念的培育尚需时日。
   融合的障碍来自于农产品的结构、数量和质量能否和农村第二产业即农产品加工业顺利对接。结构方面:我国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2324亿斤,进口粮食却高达2500亿斤。究其原因是品种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竞争力不强,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只好进库存。数量方面存在高端产品产量不足,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问题。质量方面,由于污染,成本高启等原因,处于总体不高的状况。这都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使其处于一种低端粗加工的状态,无法占领高端市场,只能大量依赖进口。
   2. 农村第二产业发展滞后、创新不足,导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不畅。到2016年底,全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达280万家,对应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和开拓新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农业生产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依然较低,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滞后,社会化服务支撑不足。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与普通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有待完善,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的增值收益还不能充分共享。
   融合的障碍来自于农业高端品牌产品的生产需要的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支持、新型大型农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基于大数据的组织运营和管理、农业科技体系的壮大及利于农民增收的利益连接机制的建立,只有如此,农产品的成本才能真正降下来,企业的信誉和农产品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基于互联网的物流市场对接的机制才能达成,产业的融合和产业链的延伸才能落到实处。
   3. 农村第三产业方兴未艾,但大多未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如农村金融服务业,由于农业贷款风险较大,农民又缺乏抵押物,因此即便是有些地方的农村商业银行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业务也未全面开展起来,相反把资金投入了农村以外的地区;又如为农业提供科技服务的农村科技服务业还未普遍形成产业,农民有相关需求时,只能依靠国家农业科研部门或者相关联的企业,供给相对不足;再如基于互联网的农村IT服务业也处于发展初创期,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环节的追踪、产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和组织高效的物流管理等都有待完善。当然,各地在将农业产业链向旅游业、农家乐、农业观光园等等延伸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融合的障碍来自于农村某些公共服务提供不足,如有的地方与农村连接的数据基站建设还缺乏投入;和农村相关的某些制度供给不足,如涉及农村财产的资产评估制度、财产抵押制度和农业相关的保险制度等和农村产业相关的政策激励有待进一步加大,如果投入农业产业获得的投资回报率不高,那便无法吸引到社会资金的投入,如果没有设计好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则无法吸引农民的参与热情。
   二、破除障碍、贯通路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源于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提出的“六次产业化”,农业的六次产业指农村一二三产业各产业之和,后修改为农村一二三产业各产业之积,即若农村产业链条中有一个产业的产值为零,那么六次产业的总体效益为零,强调了只有以农业为基础,进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效益。国内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如姜长云分析提出了农村产业融合的六种模式:农业产业链向后延伸型融合模式、农业产业链向前延伸型融合模式、集聚集群型融合模式、农业农村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服务业引领支撑型融合模式、农业与互联网联姻型融合模式。
   那么该如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呢,结合对前述障碍的破除,以贯通路径为核心,尝试探讨具体的对策。
   1. 政策搭台,政府筑基。2014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发展农业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提高农村发展的质量和效益”。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又一次强调了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总之,这一系列的政策发布从总体上提出了要求,接下来的任务是要细化,从经验和试点的摸索中形成规范性的指导措施。同时,政府要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供给这一块夯实基础。如加快农村公路、环保、物流、电网等建设,推动城乡互联互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4G、5G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巩固和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土地管理法修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搞好清产核资,建立以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法人主体,并促进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成为股东,保障农民的收益权,推进土地合理流转。加快农村资产抵押制度、农业保险制度等的改革,使农民创业能获得相应的资金和基本的保障。另外,必须加大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和严格制定与执行农村地区环保、生态建设,在保证农村地区青山绿水的同时,切实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2. 龙头企业带动引领。鼓励龙头企业主动和农民签订合同,建立科学的利益联接机制和科技推广机制,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在源头上保证农业的丰产丰收及农产品的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将其发展重点引导到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农产品加工、流通和销售上,建立质量标准体系、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注重产业链的建设和供应链的管理,健全农产品销售网络,充分发挥其在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的优势,培育国际化的支柱产业。引导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化集群,发展生态产业园,并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以优势、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为支柱,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高度分工、空间重合、互联网链接的发展格局。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向后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农村功能,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丰富农业农村的环保、科技、教育、文化、体验等内涵。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对接,积极参与特色小城镇建设,形成“一企一镇、一镇一品”,用企业的产品和文化经营城镇,用城镇的发展壮大企业。
   3. 社会投资寻优创品。在农业领域一直存在着风险大、投资回报率低的特点,在政策供给方面也存在不足,但是目前这一状况已有所改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化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为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提供了明確的政策导向。同时,政策供给方面也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土地管理法正加快修改,支持土地自由流转、农业资产抵押等各种法规正在加速研究推出中。另外,在“三农”中,各种投资机会也逐渐增多,这主要源于我国农产品的市场是巨大的,高质量、品牌化的农产品供不应求。农业还具有休闲、创意、体验等多种功能,通过整体包装可以获取更高的附加价值,这些因素都对工商资本有强大的吸引力。相信只要找到优质的项目,创造独有的品牌,工商资本必能获得不错的收益。在保证工商资本投入农业能获得利润的同时,也要积极维护农民的利益,如探索设置土地流转风险保障基金,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农民土地流转的权益等。
   4. 农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组织协调。鼓励农村成立农民合作社、农业科技协会、农产品协会等服务性单位,负责组织、协调农民的生产、销售。通过推进农业分工协作、加强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发展市场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等方式,引导农业服务外包,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由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向覆盖全程、链接高效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网络转型。顺应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需求,引导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由主要面向小规模农户转向更多面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型。最终使农民在农业生产的所有领域,如育苗、播种、施肥、防病害、抗旱耐寒、收获、销售、保险等,都能找到并获得专业化的服务,进而促进农民扩大种植规模、优选生产领域、注重生产质量、创造品牌营销。
   5. “互联网+”创新增效。借助“互联网+”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打造农村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村产业融合参加主体提供充分的生产、加工、销售等信息,提高融合主体经营决策效率。同时,积极建设现代电商平台,发展淘宝村,利用互联网技术、借助现代物流体系在网上进行产品销售,将农业生产与城镇居民消费直接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现代新型业态。另外,为解决农村消费市场产品同质化问题,可以采取产品差异化战略,通过提高农村电商企业在产品上的原创设计能力,引导企业向品牌化方向发展。电商企业也可以利用电商平台构建自己的数据分析库,对消费者的偏好、行为进行收集分析,并对竞争对手在产品创新方面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研发自己的新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品牌化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N].农民日报,2015-01-15.
   [2]姜长云.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模式及其对农民增收的影响[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04).
   [3]李 乾.国外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17(06).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中国财政年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469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