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字化助力农村脱贫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在进入脱贫攻坚阶段后,我国形成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逐步建立起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扶贫方式更注重“授人以渔”、智识提升、能力塑造的内生式扶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脱贫攻坚战要实现全面胜利,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大。数字化浪潮是贫困人口跨越“贫富差距”、抓住“数字机遇”、分享“数字红利”、实现可持续脱贫、防止贫困 “代际传递”的巨大机遇。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家级贫困村发展现状调研,对脱贫攻坚阶段贫困地区发展现状及帮扶政策、脱贫攻坚体系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贫困地区发展的优势、不足及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数字经济对策、绘制发展蓝图,从而对贫困地区脱贫以及进一步振兴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词:扶贫攻坚;数字经济;全面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10月28日
   一、国内扶贫攻坚现状
   当前,党中央就脱贫攻坚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随着一系列的扶贫攻坚政策落地,我国逐步建立起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都被调动起来。通过开展财政扶贫,国家设立了财政专项扶贫基金,仅2017年就超过860亿元;开展水利扶贫,贫困地区1亿多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70%;等等措施带领上千万贫困户走上了小康路、致富路。但是,目前脱贫攻坚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如何可持续性深度脱贫的问题依然突出。截至2018年9月,全国仍有670多个贫困县没有摘帽,其中有23个地市州贫困人口超过30万,5个地市州超过50万,特别是“三区三州”贫困发生率高达14.6%。2017年底各省区市确定的334个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达11.3%,有1.67万个村贫困发生率超过20%,比全国贫困发生率1.7%高出好几倍。近3年,贫困县和贫困村贫困发生率平均每年下降3~4个百分点,完成脱贫及可持续发展仍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二、广西国家级深度贫困村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大湾村现状分析
   调研团队通过走访考察了国家级深度贫困村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大湾村,并与贫困户代表、驻村干部们对本村的基本情况、产业结构、民俗特色、现存问题、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到大湾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西北方向,该村是国家“十三五”贫困村,辖7个自然村,分别是牛塘、车角源、木横冲、山瑶田、高山冲、伞顶冲、立壁槽,有6个村民小组。“高山密林,有山无田”,这八个字是大湾村生态环境特征的真实写照。大湾山和牛塘山石英砂岩广布,土地贫瘠,不适合开垦农田。另外,村民居住十分分散,户与户沿溪流分布,相距较远,村小组与村小组之间相距更远,隔山谷分布,步行最少有数十分钟路程,道路交通十分不便。并且村民对于现代化设备不甚了解,甚至有抵触心理,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因此脱贫难度极大。但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和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的帮扶之下,基本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扶贫工作可谓卓有成效。然而,调研团队发放的150份扶贫攻坚政策满意度调查问卷显示,有98%的村民表示扶贫力度与可持续性仍有提升的空间,仍需根据当地实际情況对扶贫方式和政策进行优化改进。这表明在全国范围内,如何顺应数字化时代潮流,持续性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的根本性贫困仍是亟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数字化扶贫治理路径
   在数字化时代,拥有从事生产、生活和交往的数字化知识、素养和技能是个人获得生存与发展机会的关键。贫困地区群众面临着基础设施分配、数字技术开发和应用以及数字信息获取、处理能力的不足。贫困地区振兴的根本在于“人的振兴”,需要提升人自身的数字化能力,才有可能在新经济浪潮中占得先机,甚至弯道超车,实现稳定脱贫。若只进行经济援助或推行“短快”型扶贫项目,只能暂时缓解贫困,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因而在现有的扶贫政策理念和目标上,应更注重以人为中心、提升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扶贫政策理念。政府各部门应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激发贫困主体的内生力量,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与社会广泛参与的合作治理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创新贫困地区数字化治理的具体路径。
   (一)配套数字化基础设施,促进教育资源公平配置。近年来,随着“宽带中国”“互联网+”和“网络扶贫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加快,互联网设备不断普及。截至2017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农村网民占比26.7%,规模为2.01亿;城镇网民占比73.3%,规模为5.50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上升至34.0%,但远低于城镇的69.4%。同时移动互联网快速普及,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6.3%。
   一方面贫富地区之间在数字化技术和设备“物理接入”上的传统“数字鸿沟”依然较大;另一方面长远来看,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尤其是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普及,传统“数字鸿沟”总体有缩小趋势。但仅仅有技术与设备的支持还远远不够,培养具备数字化能力的人才更为重要,人才是决定能否持续性脱贫致富的关键。
   我们仍需看到,庞大的贫困群体缺乏足够的数字化教育,不具备数字化能力,无法满足产业升级对数字化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例如:“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在于推进农业数字化,而构建现代数字化农业必须依托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生产,需依托数字化技术打造智慧化农业体系。但是广大贫困群体缺乏职业化的数字教育,难以提供数字化农业要求的人力资源。因而,贫困地区全面实施数字化教育才是消除根本性贫困的根本方法。
   首先,政府需公平合理地配置数字教育资源,构建全面、系统、深刻的教育体系,加大对贫困地区学校的援助投入,配套数字化基础设施与软件资源,对贫困地区教师进行数字化能力培训,培养和配备专业的数字化教育人才。使广大贫困人口充分享受数字教育,积累数字化人力资源,从根本上变“输血”为“造血”。    政府还应鼓励志愿者和公益组织深入广大贫困地区对学生及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数字化技术应用培训导,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字化知识和技术指导。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数字化贫困延续至下一代,还可造福现一代人。
   (二)加大政企合作力度,打造当地特色品牌。第一,当地政府应出台相应优惠帮扶政策,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电子商务等中小企业,根据贫困地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以政府为支柱,围绕地方产业,适应数字化时代背景,优势互补,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强当地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力度,为贫困群众搭建平台,引导广大贫困群众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实现脱贫致富。第二,当地政府应着力促成当地资源整合,利用自然资源与少数民族风俗文化打造独特品牌特色。第三,当地政府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要想富,先修路”,交通不便是贫困地区的一个通病,特色产品难以“走出去”,先进资源难以“走进来”,为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山区造桥修路,是数字化扶贫的前提与重要保障。
   (三)跨境电商助力扶贫,打通最后一公里。大湾村当地以杜鹃花、竹林、优质水源为特色,有大批优质自然资源,然而交通闭塞,缺乏宣传,导致常年没有合适的销路,例如当地盛产毛竹,国外需求量较大,但由于没有销路,只能观赏,一直处于有资源却无法利用的尴尬境地。而无距离限制、宣传效果极佳的跨省、境电商正可以打破局部地域市场的限制,能够克服贫困地区位瓶颈制约,让拥有特色产品的贫困地区与外界客户无缝对接,破除本地狭小市场的桎梏,为其资源的利用打开了一扇窗。在实施互联网产业扶贫的前期,可依托大型的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特色产品,宣传推广当地自然风光、特色产业,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发展民俗特色旅游业等。与此同时,健全完善的物流配送體系,建设更多的村级物流服务站,配备足够的运力,通过政企合作,资金补贴的方式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畅通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互联网销售的物流渠道更是重中之重。
   (四)完善精准扶贫体系,对症下药不遗一户。政府应通过建立完整、系统的数字化扶贫信息系统,为精准扶贫提供基本的分析数据,做到充分了解贫困人口数量、人员状况、地区分布、贫困地区资源状况、主要收入来源、健康及医疗保障等信息,变化情况及时掌握、上下级政府信息共享共建,从而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进行帮扶,克服扶贫对象信息滞后,扶贫措施不精准有效的问题,大大提高扶贫的准确性、全面性与系统性。通过对大数据收集与分析当地发展条件与制约因素,真正做到帮扶不遗漏一户人,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地帮助贫困地区脱贫,如此才能达到药到病除,不留后遗症,健康长远发展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突破口[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20).
  [2]吴玲,张福磊.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数字化贫困及其治理[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8(2).
  [3]郑梦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互联网扶贫路径研究——以广东省汕头市为例[J].特区经济,2018(4).
  [4]张劲松.乡愁生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背景下中西部乡村振兴的实现[J].江苏社会科学,201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090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