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土地征用数量增加,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失地农民。为解决失地农民的居住问题,相关部门就建设失地农民社区,这是一种新型的社区模式;但是,在社区建设和治理过程中,出现了社区转型、权力分配不清等问题。我们从安置社区的治理机制、配套设施、人员素质等方面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失地农民;社区;社区治理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11月5日
   一、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
   政府开展集中安置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为的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安居问题。仅仅提供一个居住的场所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如何让居民在社区住得开心,住得宜居,这才是一个优秀的社区所应具备的能力。因此,唯有治理好失地农民社区,才能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真正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并更好地融入社会。本文集中从治理机制、配套设施与服务、人员素质、社区资源等角度对失地农民集中安置社区所存在问题及现状进行梳理总结。
   (一)社區治理主导地位低下,缺乏生机与活力。社区治理是政府与社区居民、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政府机构与私人机构、强制与自愿的合作治理社区的过程。所以在失地农民社区的治理过程中,政府、市场、公众多方主体都需要参与其中。但相比于城市社区的完善配套体系,失地农民的集中安置社区在各方面都仍欠妥,由于发展时间晚,参考案例少,这些原因都对安置社区的发展进程造成了阻碍,再加上:(1)政府越权,经常“一手包办”许多已经交给社区的任务;(2)社区自主性、创造性不高,只知道一味地跟着政府的文件走,没有独特性,这对于社区的发展也起着阻碍作用。
   1、政府的职能越位。由于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差距的客观存在,思想水平上的悬殊导致了农村在解决问题时不自主就想着寻求政府的帮助。在解决安置社区问题上,资金及技术的不足无法让社区完成自我供给与自我满足的平衡,所以依赖政府来解决也就成了顺理成章。政府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牵头作用是必需的,因为国家的大政方针也需要政府的引领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但长期的“一手遮天”是不可取的,即由于政府的职能越位,导致社区在提供服务方面的落后,居民无法参与自治,则会造成农民处于被动的局面,久而久之社区的安定和谐将会出现动荡。
   2、社区自主性、创造性不高。介于权力的缺失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热度不高,造成了集中安置社区的循规蹈矩,没有创新能力。好的社区是不管在物质还是精神层面,都能给居民带来新鲜血液的,社区的自主性不高,平时开展的活动也没有新意,居民对于社区也将丧失活力与热情,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状态,会造成恶性循环。失地农民集中安置社区的特殊性,需要社区在平日的建设中提出新点子,不断活化整个社区,带动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二)社会治理服务职能不健全,居民参与情绪不高
   1、文化活动开展少。集中安置的社区居民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背景,失去土地后来到了城市生活,由于社区的独特性,不再像原来农村的生活方式,挨家挨户的可以走街串门,居住在居民楼里,每户之间门窗紧闭,农民在此居住一时之间无法适应,可能会导致出现心理问题。再加上社区的文化活动开展得少,居民之间更加缺乏沟通渠道,则会导致邻里关系的更加疏远。
   2、配套设施不完善。新建立的安置社区,在配套设施供给上远不如早已成熟完善了的城市社区。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居民没有可供活动的场所,这对于社区的发展没有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再加上失去了土地之后,农民也变成了“下岗群体”,没有土地再需要耕作,他们的日常生活则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而相应的设施的缺乏,也没有办法让他们更加合理的安排。
   (三)社区服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社区活动开展受阻。社区治理主体简单来说就是社区的工作人员,他们在社区的发展起到核心作用。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与失地农民社区的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尽管我国社区服务人员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与社区服务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这是制约社区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直接从事社区服务的主要是家庭妇女、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大多都没有经过专业的服务培训,工作能力与服务意识缺乏,不能很好地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导致一些项目处于闲置与半闲置状态,满足不了失地农民的需求。失地农民社区是一种新型社区,他们的人员构成、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等都与城市社区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就对社区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资金缺乏,社区发展难以进行
   1、政府划拨的经费少。失地农民社区发展建设受制于资金缺乏。失地农民社区管理的经费就如同校医院的管理一样往往只能依靠政府的划拨,而政府划拨给失地农民社区的经费十分有限,仅能维持日常办公的需要,因此没有充足的资金建设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这限制了社区活动的开展,阻碍了失地农民休闲活动的丰富。
   2、社区财务管理基础薄弱,存在漏洞。一是缺乏财务管理规则和核算制度,财务核算具有随意性,就会存在“公款使用”的情况,失地农民社区发展资金的流失;二是缺乏专业的财务人员,失地农民社区很少聘请专业的财务人员,由行政管理人员担任财务管理的职务,失地农民社区经费的管理出现经费大量结余和支出的情况,变相导致社区的一些文化活动等经费缺乏,不能满足失地农民的需求。
   (五)就业信息平台缺乏,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可能就是他们的唯一收入来源。一旦征地后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职业,那么他们马上就会陷入贫困的边缘,这与城镇化建设的初衷是不相同的。失地农民再就业遇到的困难除了自身技能缺乏和文化素质低以外,就是不能获取充分的就业信息。失地农民再就业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能及时的获取企业的就业信息和国家就业扶持信息,导致就业困难。同时,失地农民的能力和素质也参差不齐,与城镇居民相比,在信息获取方面,他们查找的速度慢,渠道窄,造成获取信息速度和广度的缺失,往往就丧失了一部分的就业机会。同时,他们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对比城市的求业人员很有限,不能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这样一来就会造成时间和金钱的浪费。    社区打造就业信息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和急切,实现就业服务的便捷性和可行性。
   二、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解决对策
   (一)明确政府职责,发挥社区治理核心作用。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要明确政府、社区、居民等主体的职责权限,要做到权责统一,不越权,不漏权。政府在安置社区中做好“牵头羊”的工作,及时像社区传达上级文件,并给予指导意见;社区要明确自己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要积极履行职能,完善社区治理机制与结构,推动社区的进一步发展。
   (二)开展邻里文化节,完善社区配套设施。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在一个社区,彼此之间也不相识,社区要积极开展相关的活动打造交流沟通平台,让居民之间有密切的往来。可以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如“邻里文化节”、“社区运动会”等,通过活动加深居民彼此间的印象,这對于社区的发展也起着推动作用;完善社区配套设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提高社区的幸福感与居民的宜居感,让居民形成住社区爱社区的思想观念。
   (三)加强社区服务队伍建设。社区服务队伍是开展社区服务的首要条件,没有社区服务队伍,社区服务就成为一句空话;只要拥有了一支训练有素的社区服务队伍,才能有效地开展社区服务。服务队伍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志愿者构成。
   专职人员是长期提供社区服务的人员,包括了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目前,我国的社区服务人员主要是家庭妇女、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这些人都没有社区服务的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都不高;同时社区又没有组织专业培训。这严重影响了社区专业服务人员队伍的建设。为此,应该坚持引进和培养双管齐下的原则。一是加强同附近高校的合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利用自身的优势吸引他们,引进专业人才;二是建立自己的专业培训,加强专职人员的培训,尤其是之前的大爷大妈的工作人员,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
   兼职人员就是为社区提供服务同时收取一定报酬的人员,建设一支专业的兼职人员队伍,这会灵活地根据社区活动的内容安排人员配置,节约成本。
   志愿者是愿意为社区服务且不收取任何费用的人员,但是目前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没有成为一种新时尚。欧美等国家将志愿服务纳入高校学生的管理当中,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培养他们的志愿精神。此举很好的利用了高校的人才资源,同时也改变了对社区的传统看法,这值得我们借鉴。除了引进外来的志愿者以外,还可以培养社区自己的志愿者。鼓励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活动,提倡“社区人”互帮互助的精神,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四)社区资金投入方式多元化。社区建设资金由政府一人承担是不合理的。加大资金的投入增加了政府财政压力;减少投入又会阻碍社区建设。如何在政府承担的范围内增加资金的投入就值得我们思考。为此,可以采用“谁开发谁负责”和鼓励失地农民众筹的方式。“谁开发谁负责”就是在土地开发时增加对社区建设资金的投入,政府可以在土地竞标的标准增加社区建设资金,这样一来就是变相地让农民享受土地未来价值。鼓励失地农民众筹,社区由失地农民共建,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发挥社区自治功能。
   加大对失地农民社区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强化对社区资金的监管。从规范社区财务报销流程、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约束社区人员行为等方面入手,加大对财务人员的财会专业理论和职业操守等方面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社区行为,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遏止违规行为的发生。
   (五)搭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和自助终端等多种方式,在用工单位和失地农民之间搭建起信息沟通的桥梁。劳动就业公共服务平台要完成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等五级联网服务,实现机构、人员、经费费、场地、制度、工作的“六到位”。运用当前很热的“互联网+”思想,利用大数据分析失地农民的就业信息和企业招聘信息,实现两者的一一对应,切实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和企业招聘难的问题。同时通过分析企业招聘信息可以为社区培训活动内容进行调整,使得培训技能与企业招聘相契合,方便失地农民更好的就业。
  主要参考文献:
  [1]汪大海,魏娜,郇建立.社区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
  [2]张永敏,李丽艳.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探究[J].农业经济,2018.5.15.
  [3]谢义帅,廖声兰.城镇化背景下四川省失地农民的就业与保障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8.20.
  [4]张道远,康倩倩,郭祖文.城市社区资金管理使用中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审计月刊,2018.2.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090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