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新创业教育与《模型与塑造》专业课程的融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融合发展是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在研究课程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意义,从七个方面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模型与塑造》课程的融合途径,并在课程中进行了实践。实践证明,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资源、学习评价等方面下功夫,可培养兼具专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最大限度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模型与塑造;融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2-0035-02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提出:要把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多点突破、纵深推进[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指出,各高校要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要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充实和挖掘专业课程中创新创业的教学资源,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目标:强实践――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实战能力;社会责任感――以EHS理念为价值引领。可见,国家和学校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发展的重视,同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急需要高校提供大量的创新创业和社会急需的人才。
  《模型与塑造》课程是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总学时64学时,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专业理论性及技术操作性,是设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设计专业中反映展现设计过程及成果的重要方式,贯穿本科专业学习的始终。对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将课程知识熟练的运用到创新设计中,并将设计产品转化为大众所需的现实产品,这与《模型与塑造》的教学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也成为了两者结合的基础。
  1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与《模型与塑造》课程教学融合的研究有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周佼佼,她研究了课堂形式及课程结构体系,研究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和课中进行形式、课后阶段内容形式、实践研习和考评机制[3]。除此之外,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模型与塑造》课程教学都是从教学改革方面去研究,对《模型与塑造》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的较少。
  2创新创业教育与《模型与塑造》课程的融合意义
  1)创新创业教育与《模型与塑造》课程的融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现在大多数课程都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业意识作为一流人才培养的目标。课堂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所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模型与塑造》课程中,可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2)创新创业教育与《模型与塑造》课程的融合是推进高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以《模型与塑造》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为突破口,完善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融合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课程教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从而推动高校课程的综合改革。
  3)创新创业教育与《模型与塑造》课程的融合是学科发展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是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落脚点和核心目标,创新创业素养是一流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流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全面建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可促进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激发师生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3创新创业教育与《模型与塑造》课程的融合途径
  《模型与塑造》课程教学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模型材料及工艺的把握能力;能利用各种材料和设备将产品的造型、色彩以及结构关系以实物的形式表现出来,便于学生掌握有关模型塑造的相关知识,了解模型塑造在产品设计流程中的重要性,增强对设计的鉴赏力、辨别能力和设计评价能力,从而提高综合设计水平[3]。《模型与塑造》课程主要从几下几个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与该课程融合进行的探讨。
  1)在《模型与塑造》课程培养方案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新的课程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制定新的课程培养方案。如从项目引入、市场调研、项目资料收集、项目方案研讨分析、项目创新设计、市场材料调研、材料准备等多方面进行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项目的综合把控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项目成果价值的评判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2)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内容融合。根据社会需求、岗位能力需求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分析社会岗位需求和相对应的岗位能力,确定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相关知识点的融合。如模型的创新设计,色彩、材质、空间设计的理解与想象,展示模型塑造的效果表达、材料工藝及细节处理,模型塑造方法及不同种类的模型塑造过程,展示模型与设计产品形态特征之间关系。此外,在课程中加强课程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的衔接及整合,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开展专业性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如注重对产品发展的新思路予以介绍,着重介绍应用背景,列举创新创业的案例,让学生进入实战的情境中。
  3)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方法融合。在融合教学的过程中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示范法等,实现企业进课堂和课堂进企业和的互动,让学生熟悉模型塑造的详细流程。课程教学中还可引入翻转课堂理念,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行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学习的目标,并要求学生课前通过网站自主学习并完成预习,课中夯实理论,练就技艺,课后拓展和提高。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有了更加充分自由的时间进行课前的预习,学生可在自由的教学空间中挖掘自身的潜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引入“学研赛”进课堂。把创新、竞赛和科研融入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设计大赛和企业委托课题,实现教学、竞赛、科研和生产的有机结合,来强化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5)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育融合的“双师型”队伍。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育之间的有效融合,就需要做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有计划地选派年青教师到企业进修或聘请企业专家兼任课程教师,通过校、企之间的人员交流,还可获得学生实习实践的工作机会,“真刀真枪”进行生产实践。
  6)创新创业教育与学习评价融合。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既能更好地激励教学的发展,又能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习评价可从以往任课老师一人在课程结束给出期末成绩,改革为学生之间互评、任课教师评价、企业教师参与的多重评价形式。评价内容可以是调研报告、设计创新、模拟企业实战、答辩、成果展示等方面。
  7)搭建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实验室既是学生实验的场所,又是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课堂是实验室,课内时间是教室,课外时间是工厂,老师也是技师,鼓励学生自主实践。
  4创新创业教育与《模型与塑造》课程的融合实践
  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模型与塑造》课程的融合,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与完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融合实践。
  1)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与《模型与塑造》课程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积极将《模型与塑造》课程建设为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相融合的特色课程,同时拓宽学生知识体系、开拓了学生视野。建立了在线开放课程学时、学分认定制度。为教师提供了跨学科、跨专业学习的渠道,提升了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参与双创教育的热情和能力。
  2)强化创新创业实践与高水平竞赛一体化管理模式。强化质量提升,改善USRP、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引入跨专业、跨学科合作组队机制,提高项目团队创新活力。提高师生对高水平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的参与度、参赛水平和成果质量。
  3)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平台基地建设。建设双创实践空间,为学生团队提供多学科协同训练的场地和资源。构建便于师生交流的课程助手及信息化平台。建好虚拟现实(VR)实验项目,支持教师利用VR等新技术改善教学。
  4)建设分层分类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模型与塑造》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EHS理念。为50%左右的学生提供参与USRP、大创训练、学科竞赛、双创竞赛、创业实战的机会和指导。
  5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融合是国家战略的需要,是专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模型与塑造》课程的学习,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接触到真实的企业项目并加以训练,还能学到公司管理、项目设计与制作的技能,体验到创业的艰辛和乐趣,这些为学生今后的创新与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学生在思想上有了三个转变:“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由职业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由社会人向创业者的转变”。
  本文系2019年华东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示范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50222361903001);2018年华东理工大学本科实验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校教〔2018〕34号)。
  参考文献
  [1]李艳燕.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8(09).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關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5.
  [3]周佼佼.基于NCEE创新创业教学法的有效课堂建设――以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J].
  工业设计,2019(08).
  [4]金洪国.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模式与路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23).
  [5]吴鹏,徐韬滔.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耦合性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32).
  [6]曹小琴,杨汝全,李绪洪.面向“创新创业”的工业设计专业社会导向课程改革研究[J].工业设计,2019(09):26-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279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