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内农村三产融合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三产融合可以引导现有传统产业面对市场中新的竞争格局以及价值链时,引发新兴产业的出现,农村三产融合需要考虑农村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同时也要考虑农业的景观性和持久性,旨在加快生产力的同时改善环境,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这就要求我国加快农村三产融合的步伐,实现乡村振兴。基于此,文章对国内各专家、学者农村三产融合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归纳,概况分析了农村三产融合的内涵及意义、评价方法研究、发展模式等,为三产融合在我国进一步发展提供参照平台。
   关键词:三产融合;农村;农业;经济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资源过度流失,农村经济发展令人堪忧。基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来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而三产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三产融合导致市场、价值链甚至技术的共享,使得现有产业面对市场中新的竞争格局时引发新兴产业的出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让我国农村土地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改善环境并提供一定的社会效益。本文以农村三产融合为出发点,梳理归纳国内专家、学者的先进理论,为我国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提供有益思考。
   一、农村三产融合研究的兴起
   我国关于三产融合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顾益康(1985)研究表明当时背景下农业、工业的联系不紧密,各个乡镇企业工业化程度、机械化水平低,主要依靠人力及简单的原始工具发展农业,限制了农业大规模发展,而农业工业化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因此促进农业工业化很有必要。顾益康在80年代的研究中就已发现工业化对于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改变农村落后、封闭现状,就必须提高农业工业化水平。戴宗贡(1991)等人研究表明:农业与工业结合发展,对农村落后、封闭的现状会有很大改善,王昭耀(1994)在研究安徽农业经济发展中指出,农村需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坚持农业的商品化程度;建立健全市场运营体系,加快产业间的相互融合最终形成农业与市场流通的新格局。戴雄武(1997)在研究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明确表明,要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就必须把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延伸到第二、第三产业中,把农业与加工业、市场贸易联系在一起综合经营。90年代,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农村农业发展必须与工业结合起来,发展产业化的农业。同年于刃刚(1997)最早指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的现象,并系统提出产业融合理论。
   二、农村三产融合的内涵及意义
   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相比较以前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新问题,转变农业农村的发展方式迫在眉睫,而且农业不可能孤立发展,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融合到第二、第三产业中去。因此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和意义展开了相关研究。马建(2002)对产业融合的内涵进行了描述,随着市场开放水平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三大产业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特征。何立胜(2005)认为促进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生产体系,认为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产业融合。可见当时的研究没有完全区分开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三产融合,对农业三产融合的阐释还比较浅显。梁伟军(2009)将农村三产融合定义为:随着市场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拓宽了农业的发展空间,使得农业产业得以创新。李俊岭(2009)对农业多功能属性进行了探讨,认为三产融合发展推动了农业多功能属性的拓展,使得农业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段海波(2014)认为农业产业融合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流趋势,可以催生新的农业产业链,推动产业变革和创新。张宏宇(2015)认为农村三产融合是将农业延伸到二、三产业中去,引发农村多个产业重新整合,打通产业间的界限,发展新型产业。
   三、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模式
   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有很多种划分,比如马晓河(2015)研究发现三产融合模式主要有四种:农业内部产业整合型融合模式;先进要素技术对农业的渗透融合模式;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融合模式。张天禹(2017)按經营主体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模式进行划分,分为三种类型:(1)农村合作社主导型(“合作社+农户”);(2)“企业+农户”结合型;(3)“企业+农户+合作社”复合型。农村合作社为主导型需要社员自主经营生产,社员共同分配利益,如果经营状态好 ,还有可能得到“二次利益的返还”;“企业+农户”结合型发展模式中,企业与农户签订合约,企业为农户提供先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并且销往市场赚取利差,农户为企业提供生产的农产品;“企业+农户+合作社”复合型发展模式中,合作社的加入有利于稳固这种关系,以签订合约的方式形成利益联结。
   “农业+旅游业”融合模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模式有农家乐、乡村旅游等。杨振之(2011)认为“农业+旅游业”的融合模式主要有五种:农业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农业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农业产业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农业产业、旅游业与其他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农业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并指出随着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入,产业边界变得模糊,经济则快速发展。赵华和于静(2015)对特色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优秀的乡村文化对产业融合起到积极作用,例如:农家乐、传统民间手工艺品都对乡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加快了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脚步。王翠婷(2015)对成都农业与旅游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应该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发展适宜的旅游模式,如:根据资源因素、区位因素、发展阶段因素、农户意愿等,有助于保护各乡村文化的独特性,促进产业融合。侯玉洁和马丽卿(2018)对乡村旅游模式展开了研究,认为乡村旅游发展对产业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乡村经济会以此得到快速发展,但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应该创立新特色、吸引投资、提高农民素质、完善基础设施、运用网络拓宽乡村旅游运行渠道。    四、农业三产融合评价方法研究
   我国对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水平暂没有一套有效的评价体系,所以学者尝试性的提出了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评价方法体系,为三产融合发展水平提供参考依据。如蒋辉、张康洁(2017)选取我国31个省份作为调查对象,综合运用了熵权法、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来计算我国31个省份的三产融合时空分异特征。選取三个一级指标:农业、工业、第三产业,选取十二个二级指标。首先用熵值法,先对二级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依次求出各指标的权、建立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三大系统综合评价函数,然后再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出三次产业交互耦合的协调水平。最后运用空间格局分析方法,以全局Moran’sI指数和局域Moran’sI指数进行空间关联性研究,用来反映研究事物或现象在整个研究领域内的关联度情况,以及用来测算某地区同其周围地域间是否存在关联性。
   刘宏娜、杨同毅(2018)对三产融合的实现程度进行了研究,并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首先对指标体系进行了确立,分为两个一级指标,五个二级指标和二十四个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
   然后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接着采用综合指数法对三产融合发展程度进行评价分析。步骤如下:第一、估算每项指标的数值。第二、计算每指标的得分。第三、测算三产融合的实现程度。
   五、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评价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将农业领域与其他产业领域相结合,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很多学者对农村三产融合进行了评价。汪梁(2015)认为农工商、产供销的有机结合有效的改变了单个农户竞争的弱势地位,降低了风险,提高了收益和产业链的整合效率。苏毅清(2016)等人认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相比较传统农业产业使农业、农民与农村获得到更大的收益。其促进了产业的升级与经济的增长、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农产品交易费用,让农业参加到更大范围的社会分工,从而使得农业受益。陈俊红、陈慈(2017)等人对农村三产融合从微观、宏观、中观层面进行了评价,认为农村三产融合推动了农村产业化、工业化程度,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并引导企业和农民生产出市场需要的农作物。郝庆禄、范拥军(2017)在研究休闲农业中指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造就了休闲农业,使得农业多功能属性得以拓展,增加了农业附加经济价值,使得农民脱贫,增加了就业岗。赵霞、韩一军(2017)等人认为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及的进程,提高了农民收入,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李璟等人(2018)年对“互联网+”与农业产业融合进行了研究,发现“互联网+”丰富了数字化的培训体验,强化农民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拓展了产业功能,实现了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
   六、小结
   回顾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已成为现代乡村经济的发展趋势,帮助农村摆脱落后、封闭的局面,促进其经济的发展。不同专家、学者对农村三产融合各个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本文对国内专家、学者关于农村产业融合的兴起、内涵、意义、模式、评价方法进行梳理。可以看出我国还处于农村三产融合的初兴阶段,以往的研究对农村三产融合的甄别不够;增加农民就业密度上,缺少可行性分析;在创造农村留人环境缺少微观的具体举措,因此我国在三产融合的具体操控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顾益康.农村工业化必须与农业集约化同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85(08).
   [2]戴宗贡,解力平,王炜.农村工业化、商品化、城镇化综合研究[J].浙江学刊,1991(05).
   [3]王昭耀.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市场农业[J].农业经济问题,1994(01).
   [4]戴雄武.实现农业产业化 促进农村经济第二次飞跃[J].经济研究参考,1997(11).
   [5]于刃刚.三次产业分类与产业融合趋势[J].经济研究参考,1997(25).
   [6]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05).
   [7]何立胜,李世新.产业融合与农业发展[J].晋阳学刊,2005(01).
   [8]梁伟军,易法海.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产业融合理论解释[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9]李俊岭.我国多功能农业发展研究——基于产业融合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03).
   [10]段海波.刍议农业产业融合机制和农业产业化[J].改革与战略,2014(05).
   [11]张红宇.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新金融评论,2015(06).
   [12]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J].中国合作经济,2015(02).
   [13]张天禹. 农村“三产融合”组织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14]杨振之.城乡统筹下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J].旅游学刊,2011(10).
   [15]赵华,于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5(04).
   [16]王翠婷.成都市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
   [17]侯玉洁,马丽卿.新农村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4).
   [18]蒋辉,张康洁,张怀英,刘兆阳.我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J].经济地理,2017(07).
   [19]刘宏娜,杨同毅.三产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7).
   [20]汪梁. 产业融合视角下安徽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5.
   [21]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08).
   [22]陈俊红,陈慈,陈玛琳.关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2017(01).
   [23]郝庆禄,范拥军.激发休闲农业的新潜能[J].人民论坛,2017(33).
   [24]赵霞,韩一军,姜楠.农村三产融合:内涵界定、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7(04).
   [25]李瑾,冯献,马晨,郭美荣,贾娜.“互联网+”农业:产业融合机理、困境与出路[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2).
   [26]李敏,王桂荣,张新仕,杨兰伟.新形势下农村三产融合的实现路径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9(04).
   [27]梁瑞华.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与推进建议[J].中州学刊,2018(03).
   [28]刘威,肖开红.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三产融合模式演化路径——基于中鹤集团的案例[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9(01).
   *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甘肃省连片贫困地区三产融合模式选择及政策应对研究”(项目编号:YB059)。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359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