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于对剩余价值的过度追求而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是以对资源、环境的损害为代价的,并且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改变这种发展模式已经刻不容缓。为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需借鉴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从转变产业政策、提高创新能力、制定绿色发展规划、缩小收入差距等方面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思想;经济发展方式;启示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6-0001-02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一直从未间断过,生态环境的问题,不仅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更是影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形成时生态科学刚刚处于萌芽阶段,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哲学的视角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以转变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生态经济理论。马克思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相结合,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研究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借鉴马克思的生态经济理论寻求相应的对策,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顺利进行供给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1.自然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自然界密切相关。首先,自然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在假设其他条件一致的前提下,劳动水平的高低直接由自然条件的优劣决定。其次,自然会影响社会分工的形成。第一种社会分工是由于自然条件差异所形成的社会分工,第二种社会分工是由于自然资源多样性所形成的社会分工,自然分工是基础,自然分工影响社会分工。最后,自然周期的长短影响生产过程。自然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生产过程产生影响,一是自然环境周期的变化带来生产周期变化,二是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影响生产过程。
  2.生产方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现状和社会现实出发,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的作用机制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们对自然物质的需求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为对利润的疯狂追求,对剩余产品的疯狂追求。这种追求在生产过程中就表现为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无限获取,继而造成对自然资源的无限获取。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力的解放使人们认为自己是自然界的主人和占有者,这种错误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定位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再加速对自然的过度掠夺。正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定位,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利润的追逐,要求获取最多剩余价值。二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错误认识,认为劳动对象是自然无偿赠予的,使用不需要付出代价。
  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的意义在于,他不仅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会对自然环境产生生态影响,而且提出社会生态系统也会因人类个体的自身发展产生变化。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由于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导致其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不断恶化,而城乡二元结构的出现使城乡出现差异形成城乡对立,这些表现在社会形态上就体现为社会不和谐的发展及社会矛盾的激化。
  二、我国经济发展与面临的生态困境
  自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来,一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及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存在的问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最严峻的挑战。
  1.资源消耗严重,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难以维系。新中国刚建立时,生产与生活水平落后于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展经济缺技术少资本,只能通过高投入和高积累来推进经济发展。改革开发后,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无论从质量还是效益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收益的发展路径。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从长远看,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严重。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工业生产的环境污染已经对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雾霾持续时间加长,污染程度加重,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要想在资源日益匮乏、环境不断恶化的今日继续取得经济较快较稳的发展,我们必须从现实角度去重新认识马克思的生态经济理论,理解生态与发展的关系,必须大力发展可持续经济、环保经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资源和环境,使整个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2.劳动力成本加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总体而言,我国劳动力成本偏低,相对其他国家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比較优势,依据这个优势我国制造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中国制造”闻名世界。但目前中国的低成本优势正逐渐弱化,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使劳动力的生活成本、教育成本等各项成本逐年提升;另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总量进入了低增长期,中国过早地进入了老龄化时期,中国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用工荒。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的消失使得一些外资企业转移到人力成本更低的印度等地,依靠低成本取胜的中国制造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已刻不容缓。
  3.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威胁人类健康发展。中国近年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土流失、大地沙漠化、优质土地迅速减少,土地、水、空气污染严重,雾霾成为困扰人民生活的一大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指标、政绩工程,把单纯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等同起来,搞地方保护主义,为了当地的GDP与短期就业,允许一些国家明令淘汰、污染严重的项目重复建设。近年来,一些重大污染事故频发,严重地危害了当地人的身心健康,其结果是不仅没有解决贫困反而造成了更大的贫困,甚至是要持续几代人的贫困。   4.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社会生态受到严重破坏。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我国一直采用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先富带动后富的不均衡发展战略。城市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心,早期为了促进城市发展,让农村让利于城市,利用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把农业的剩余转变为工业的积累,后期通过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成本参与城市建设并利用农村土地进行城市规模的扩大。并且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滞后甚至是缺失,城市与农村的分裂进一步加深,具体体现为城乡就业机会、教育资源等各方面的不平等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不断扩大。一个明显的现实就是,我国近年来的基尼系数持续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基尼系数的偏高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形成很多不稳定因素。
  三、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对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
  1.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环节。自主创新能力差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的核心环节。研究美国、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只有持续推进创新,才能突破资源环境限制,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要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大力提高创新投入。创新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是我国目前创新能力差的根本原因。增加创新投入要实现社会和政府的联动机制,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创新,对重大创新给予重大奖励,企业则要增加研发投入,在生产中创新,通过创新提高利润。二是提高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能力。我国的一些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却远低于发达国家。许多科研机构掌握很多高新技术却无法转变为生产力,因此要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模式的形成,在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架起桥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使用。这其中,需要政府起到媒介与平台的作用,为双方架起沟通的桥梁,让更多的高新技术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并引导科研机构,更多研发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瓶颈的一些高新技术,从而以生产促科研,以科研促生产。三是推动绿色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变目前的生产模式需要制定绿色发展科技路线,大力支持环保、低碳经济科研的研发,生产出低自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高附加值的产品。减少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并不是不生产,而是要以一種和谐的方式去生产,尽量减少对生态的影响,这其中科技的重要性就彰显出来了。要想切实推动绿色创新,必须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使知识的创造者切实享受到创造的收益,才有可能推动更多的人进行绿色创新。
  2.转变发展思路,完善相关产业政策。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的超高速发展是以对资源和环境的损害为代价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发展模式,需要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起到重要作用,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通过实施和完善相应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升级,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对外资企业的产业政策一定要根据现实情况适应调整。长期以来,外资企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但过去存在盲目引进、不加挑选引进的问题。因此,要从引资金向引技术转化,从过去重数量的“引资”向强调质量的“选资”转化,通过引进高质量的外资企业来带动内资企业的进步与发展。
  3.制定绿色发展战略规划。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众多与绿色发展有关的概念,包括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等,但这些理念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执行和实施,要想从国家层面实施绿色发展,需要制定绿色发展战略规划,加快制度创新,充分发挥法律、行政、市场的综合效应,从全局角度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的影响,为子孙后辈留下绿水青山。过去为了推进节能减排,更多的是依靠行政手段,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行政手段的执行力度和效果较弱,今后应更多地依赖法律去解决,并以经济和行政手段为辅助,以取得更好的成效。从法律层面讲,应加强环保立法,细化具体法律条文的解释。在有关资源环境税收的制定过程中,应结合相关财税政策,即做到合理依法征税,又不加重企业的负担。从市场层面上讲,首先解决资源要素的市场定价问题,使其价格能够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及其使用与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外部成本,依靠市场来定价,减少政府的不合理干预。从行政手段上讲,应将资源环境绩效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对官员进行考核,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地理特点确定,不能“一刀切”。
  4.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重塑社会生态。为了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重塑社会生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首先,应完善初级分配机制,一方面为大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新大众的就业观念。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工资制度改革,使国有垄断企业的工资制度与国有企业的绩效紧密联系起来。其次,加快健全收入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在公平的基础上对过高收入进行再调节,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多种方式进行二次分配。再次,应加大促进教育公平力度,促进收入起点的公平。最后,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提高农民收入,加大扶贫力度,实施精准扶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561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