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洞穴旅游资源价值评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洞穴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景观资源,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资源,文章基于对南京汤山葫芦洞旅游资源及发展状况评估的基础上,查找葫芦洞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关键词]洞穴旅游;价值;评估;葫芦洞
  [DOI]10.13939/j.cnki.zgsc.2020.04.022
  1 前言
  近些年,随着全域旅游的推进,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洞穴旅游以其新、奇、特的特点,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追捧。人能进入的自然形成的地下空间被称为洞穴。世界上常见的洞穴大多数是发育在碳酸盐岩中的喀斯特洞穴。洞穴旅游资源指的就是位于地下的这种特殊景观资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的自然遗产。
  洞穴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其资源价值主要体现在空间资源、水及水能资源、环境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人文资源、科研及教学资源等多个方面。旅游是现代社会开发利用洞穴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对洞穴进行旅游开发即是以天然岩溶洞穴为依托,通过对天然岩溶洞穴的改造利用以及技术加工,开展包括观光、探险、娱乐、医疗等活动内容的旅游形式。
  目前,中国洞穴旅游资源丰富,已开发的旅游洞穴超过400个,年接待量超过5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0亿元。当前,国内学者对岩溶洞穴的研究成果丰硕,大多集中于洞穴形成原因、洞穴特征、规划设计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对洞穴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科学评估,可为进一步确定岩溶洞穴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南京有“六朝古都”及“十朝都会”之称,旅游业发展迅猛,南京汤山葫芦洞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西1200米,南京市以东约26千米,属典型喀斯特性质的古洞穴。但对南京汤山葫芦洞旅游资源及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的较少。基于此,文章在分析南京汤山葫芦洞旅游资源状况及评估的基础上,查找葫芦洞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2 葫芦洞概况
  汤山镇是江苏省百家名镇之一,距离南京市区约28千米。镇北有多条高速公路通过,交通便捷。
  经测定,汤山地区有20多个洞穴,以中、小型为主。1990年, 南京汤山镇行政村在汤山镇西雷公山開采过程中发现一个溶洞,因该洞形如平卧的大葫芦,即命名为葫芦洞。该洞于1995年对游客开放。
  葫芦洞是汤山地区揭露的最大洞穴,洞顶海拔98米。洞腔为单体式厅堂洞穴,全长约46米,宽度两端较大,中腰有堆积锥分隔,平均宽度为25米,前后端各为10米。该溶洞发育在奥陶系红花园组灰岩中,经过沧海桑田的变化,葫芦洞中形成了众多的锥状堆积物,并且保存了大量古人类和各类动物的化石。
  葫芦洞虽体量不大,但洞内的化学沉积景观价值突出,尤其是1993年在葫芦洞内发现的两具保存完整的人颅骨化石和大量动物化石,进一步扩大了其景观价值,与阳山碑材、温泉等旅游资源并称为汤山三绝。
  3 葫芦洞旅游资源价值评估
  葫芦洞旅游资源评价主要从旅游资源禀赋角度进行评估。旅游资源禀赋考察对象为溶洞特征、规模、科考价值、美学价值、游憩价值以及医疗保健价值。溶洞特征通过奇特度、聚集度进行表征;溶洞规模通过洞长、洞宽、洞高、厅数等进行考察;科考价值通过景观科学价值、科普教育进行评估;美学价值通过景观观赏过程中所收获的愉悦感、丰富度角度进行考察;游憩价值通过观赏性、参与性、趣味性进行考量。
  3.1 溶洞特征
  葫芦洞内具有众多的化学堆积物,主要包括:一是重力水沉积的堆积物。如滴石类:鹅管钟乳石、锥状钟乳石、石笋、石柱;流石类:石幔、流石坝;飞溅石类:石葡萄、石蘑菇、石珊瑚;二是次生化学堆积物。主要为方解石结晶沉积,分布在洞壁四周;三是钙板沉积。该种沉积不仅可以反映动力条件,还可对洞穴堆积物起到保护作用。
  葫芦洞内所具有的化学堆积物,如石笋、钟乳石、石幔、石柱、石葡萄、石蘑菇、石珊瑚等,种类齐全且形态各异, 还有一些化学堆积物形态与各种动植物或建筑,如大象、乌龟、玉米、辣椒串以及蒙古包相似,可以带给游客无限遐想。
  综合评估葫芦洞洞穴内碳酸盐岩次生化学沉积物,数量丰富,类型齐全,造型独特,景观密集程度较高。
  3.2 溶洞规模
  葫芦洞洞顶海拔98米,单体式厅堂洞穴,全长约46米,平均宽度为25米,前后端各为10米。洞体近3000平方米,相较国内其余溶洞,葫芦洞体量较小,但因其靠近南京,交通便捷,洞状似葫芦,又有洞中洞,葫芦洞归属于汤山方山国家地质公园,每年都可吸引到众多的游客。
  3.3 科考价值
  在葫芦洞中,有众多的洞穴沉积物,这些经历了数亿年的变化,记录了古环境的变化以及地质作用,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同时,洞穴内喀斯特地貌的形态,发育特征清晰可见,是开展野外实习的良好地点,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对岩溶地貌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岩溶洞穴是地质学、环境学、考古学、地理学、旅游类等专业学生必备的实习基地,是了解岩溶地貌最直观的课堂。
  1993年3月13日,汤山葫芦洞出土了1号和2号两个猿人头骨化石,“南京猿人”震惊世界。南京直立人的发现和研究为古人类演化和迁徙提供了新的证据。两个头骨化石的发现,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人类起源是多地起源,而不都是非洲起源的。江苏地区人类史也因此向前推进了50多万年,同时也证实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同时,在葫芦洞内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有十余种,包含了肿骨鹿、斑鹿等,这些动物多生长在中更新世。20多年来,科学家对葫芦洞持续关注,不断研究。
  洞穴之中所生长的石笋,因其在洞中生长缓慢,且质地较纯,也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这些发育于岩溶洞穴内的次生碳酸盐保存了丰富的气候环境信息, 从生长动力学机制看, 石笋记录将大气降水和相关气候要素的变化直接相联系,因此被称为雨水的“化石”。这些气候信号通过岩溶动力系统,将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联系起来,通过对石笋气候信号的解析,有助于增强对国际前沿科学问题的认识。在葫芦洞中采集到的石笋,通过U/Th独立定年,科学家建立起基于葫芦洞石笋氧同位素的时间序列,这一纪录与格陵兰冰芯记录相互补充,目前已成为全球冰期古气候参比基准。   因此,不论是南京直立人,还是葫芦洞石笋记录,葫芦洞在科考方面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3.4 美学价值
  葫芦洞中具有众多的堆积物,这些堆积物有化学堆积、生物堆积、崩塌堆积等。各种不同的堆积物呈现形式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在岩溶洞穴中基本上汇集了大自然能见到的动态美、自然美、色彩美以及形态美,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其中尤其以钟乳石、石笋、钙化等各种化学堆积物,姿态各异,种类繁多,是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的艺术品。
  3.5 医疗保健价值
  洞穴系统作为一个气候微系统,气温接近于地表年均温,洞穴中温度常年保持恒定状态,一年四季,洞穴之中的温度都较为舒适。洞穴之中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高,粉尘、微生物等各种易引起过敏的物质含量极低。洞穴气体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够使黏液纤毛的清洁速度加快,通过增加呼吸量,提一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另外,洞穴之中没有外界干扰,环境平静,通过改善人的心理状况,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目前,很多国家都在不断尝试“洞穴医疗”,主要针对支气管、风湿及高血压等疾病。
  3.6 游憩价值
  葫芦洞洞顶基岩稳定,洞底平缓,洞道有进出口,游客安全、方便,具有较强的可游性。在其附近,建成有南京直立人化石遗址博物馆,在此馆中,游客可通过亲身体验,更直观地了解现代人与直立人的区别,领悟生命的演化,感受自然的奥秘。
  4 葫芦洞存在问题
  4.1 整体规划
  葫芦洞的开发问题主要反映在洞穴的功能定位、灯光、洞内自然景观的陈设以及游客路线的设置上。目前,为了打造光怪陆离的效果,葫芦洞中灯光较强,在灯光不断地照射下,在化学堆积物表面产生了苔藓类的低等植物,众多具有旅游观赏价值的卷曲石、晶花等,景观表面颜色逐渐变绿、变暗或变黑,老化变色严重,其观赏价值也在大打折扣。
  在整体规划布设时,要遵循整体性、协调性、科学性、自然性的原则,但现在葫芦洞仍然存在人为增添景观的现象,破坏了洞穴旅游资源的天然性特征。
  4.2 保护意识淡化、保护措施不到位
  由于目前人们对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的认识较少,新奇多于了解,进入喀斯特洞穴,游客会被其新奇独特所吸引,但对于洞穴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知之甚少。在葫芦洞的参观游览中,在地上经常见到喝完的矿泉水瓶、吃剩的果皮、壳等,还有一些环保意识较差的游客在景观上随意雕刻“某某某到此一游”的文字,甚至还发生过个别游客对石笋进行敲打等极端不文明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影响旅游体验,也将对洞穴景观造成破坏。
  这些现象的发生也与景区垃圾箱摆放的位置,环卫工人清扫不及时、不到位有关,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景区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4.3 文化科学价值挖掘较少
  洞穴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且葫芦洞自身具有意义非凡的科学价值。但在葫芦洞的经营发展中,其解说系统发展较为落后。在景点的命名上,较为随意,仍是从表象进行命名,景点名称的科学性以及艺术性远远不够。在解说过程中,导游词还是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为主,并不能从科普的角度去讲解葫芦洞形成的原因,洞穴旅游资源的价值,南京猿人以及洞穴之中化学堆积物的意义。
  5 葫芦洞开发保护建议
  5.1 进行洞穴环境承载力研究
  旅游游览活动对洞穴的影响极为深远,因此,要对葫芦洞洞穴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继续对洞内温度、湿度、CO2浓度、空气质量及水化学等因子进行定期监测,通过洞内环境监测数据,研究环境变化对洞穴景观的影响,进一步为评定葫芦洞的环境承载力以及游客容量进行数据支撑,从而能够科学制定较为合理的建议日游客流量。
  在节假日、黄金周等旅游高峰期,也应根据建议日游客流量,控制游客数量,尽可能缩短游客停留时间,保证游客增加量不会给洞穴的可持续发展增加压力,将游客增加量控制在洞穴自净能力范围内,进一步减少在洞穴内形成CO2的累积效应,达到保护碳酸钙沉积物景观的目的。
  另外,通过这一系列指标的监测,也可以做到对洞内异常情况及时反馈,以确保葫芦洞旅游的长期、良性发展。
  5.2 加强环保意识,倡导文明旅游
  岩溶洞穴是地球经过长期的地質活动以及沧海桑田的演变历程保留的产物,其形成需要上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时间。本身具有独特性、脆弱性、敏感性以及非逆性的特征,一旦遭到破坏,将面临不可逆的后果。因此,应进一步重视环保工作,不仅教育景区的工作人员提高环保意识,规范自身言行,自觉约束自己,同时对于游客破坏环境的举动应严格制止。
  另外,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倡导文明旅游,全民参与。加大对洞穴旅游价值的宣传力度,使游客对洞穴旅游资源的价值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促进游客自发保护洞穴旅游资源。
  5.3 处理灯光植物,改造灯光系统
  洞内灯光植物的生长主要与洞内灯光致使热量增高有关。为避免灯光植物对化学堆积物的破坏,可从以下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1)预防为先。为避免植物吸附在游客身上的孢子体以及尘埃进入洞穴,在游客进入之前,采用吸尘器或者鼓风机等设备清扫游客衣物,尽可能从源头上杜绝。定期改变灯光的位置,以免形成植物生长的固定环境。在灯光植物生长后,及时清理。
  (2)改造灯光。采取措施对现有的洞穴灯光进行改进。洞穴之中以路灯能够照亮地面为佳,灯光可采用声控或其他形式控制,能够跟随游览进程变化,做到人走灯关,尽可能缩短灯光的照射时间。在灯具的选择上,采用低热、冷光源的灯具,减少散热。在景观景致较好的景点,选用色彩较为淡雅的灯光。
  5.4 重视解说内容,提高导游素质
  岩溶洞穴自身具有较为丰富的科学知识,大部分游客对洞穴的生成原因、南京猿人的相关背景以及堆积物中所含有的气候变化信息较感兴趣,但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晦涩难懂,若想得到知识上的补充以及较好的旅游体验,导游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基于目前葫芦洞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一是景点命名要注重科学性及文艺性,从名称上给游客以美的享受;二是解说词要注重地质科普知识与解说的融合度,在解说过程中既重视知识的普及,也关注游客的游兴;三是重视导游人才队伍的建设,鼓励导游人才不断学习,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挖掘洞穴多样性旅游资源,确保解说内容具有文化内涵,且能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李坡,贺卫,郭春艳.洞穴资源及其旅游开发利用方式探讨[J].贵州科学,2015,33(6):92.94.
  [2]张美良.喀斯特沉积.堆积建造类型及其特征[J].中国岩溶,1998,17(2):168.177.
  [3]罗时琴.贵州喀斯特洞穴价值分析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2):226.229.
  [4]陈伟海.桂林旅游洞穴可持续利用研究[J].广西科学,2018,25(5):579.589.
  [5]张美良,朱晓燕,吴夏,等.旅游活动对巴马水晶宫洞穴环境及碳酸钙沉积物景观的影响[J].中国岩溶,2017,36(1):119.130.
  [6]汪永进,刘殿兵.亚洲古季风变率和机制的洞穴石笋档案[J].科学通报,2016,61(9):938.951.
  [7]罗时琴.织金洞洞穴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26(11):287.291.
  [8]王永慧.南京汤山葫芦洞的发育及其洞穴旅游资源评价[C].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1999.
  [9]王永慧.南京汤山地区的洞穴和旅游[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19(4):76.79.
  [10]吴发明,何小芊,罗梦悦.万年县神农宫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与开发对策[J].中国岩溶,2016,35(2):233.242.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 (项目编号:16KJD170002)。
  [作者简介]崔英方(1986—) , 女, 汉族, 河北人, 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洞穴旅游、全球气候变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66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