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新工匠文化体系重构与实践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源 王丹 黄欣然

  摘 要:无边界职业生涯理念不仅对高校、劳动力市场、企业三者在文化和价值观上形成了冲击,也迫使高职院校开始进行文化体系建设方面的反思。工匠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内涵,新工匠文化体系的重构与实践,对于推进高职院校的自我变革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工匠文化体系;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9.045
   工业4.0时代背景下,生产的智能化不仅带来了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对传统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冲击。弹性组织数量剧增、职业转换频率激增,对从业者的快速适应力、跨界学习能力需求上升,不同组织与不同职位间的自由转换流动日趋常态化,无边界职业生涯也应运而生,它强调从业者个体与组织环境二者间的良性互动,也使个体对“无边界职业生涯”的认同度不断加深,传统的雇佣理念、职业路径使高职教育面临社会、市场的双重考验,作为传承工匠文化重要场所的高职院校,开始反思如何通过构建新工匠文化体系来激发学生就业的内生动力,实现以文育人、以文砺人。
  1 高职院校新工匠文化体系建设的价值
  1.1 推动校园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高职院校应围绕“新工匠文化”,构筑校园主流舆论传播平台,主导校园内外的社会心理与文化氛围,以工匠文化引领校园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态势,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为我国民族工业振兴提供价值引领、道德力量、精神支撑。
  1.2 凸显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
  “新工匠文化体系”的重构是高职院校的育人之魂,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方面所积累的特色文化,对软实力的创造具有不容忽视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新工匠文化”作为我国制造文化的关键部分,对展现制造业的文化软实力发挥着隐形作用,它潜移暗化地提升国人职业素养,不断充实着制造业文化内涵。
  1.3 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力和自我认同感
  职业生涯的动态发展也催生出新的职业发展规划需求,基于对高职学生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现实考量,高职院校可考虑将“工匠文化”植入日常教学活动,比如在专业教学或思政教育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现行业工匠的鲜活事迹,以榜样效应激励学生,提升学生的行业认知度。
  2 高职院校新工匠文化体系重构的现实困境
  2.1 传统观念的局限和社会现实的限制
  自古以来中国的“工匠文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传承,但出于封建统治阶层的政治需求,推崇儒家思想及科举制度,致使整个社会对于工匠、工艺技艺乃至工匠文化愈加轻视。在传统文化和现实环境的相互制约下,社会对于“新工匠文化”的认同度较低且认识不足,导致“新工匠文化体系”重构存在诸多困难。
  2.2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耦合协调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主要突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在社会转型、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迫使校企协作,共同培育出有民族使命感、社会责任心的“匠人”,然而由于高职院校、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对“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存在观念或认知上的差异,影响了“新工匠文化体系”构建环境的营造。
  2.3 “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参与度、渗透度不足
  “新工匠文化”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高职院校在三全育人机制上实施力度不足,直接影响“新工匠文化体系”的重构与延伸。由于学校教职工的全员育人意识不足,导致实际工作中教书、育人、服务、管理等环节脱节现象频出。
  3 高职院校新工匠文化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3.1 主流意识文化体系
  可利用多媒体作为宣传平台,掌控校园意识形态建设主动权,将古代及近现代工匠文化和案例融入校园宣传,选择学生易触及、学习和模仿内容,将其糅合到高职院校新工匠文化建设中。
  3.2 空间文化体系
  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新工匠文化建设,如在实训基地、学生寝室、办公楼、教学楼融入“行业、产业、职业”元素,通过传统媒介展示中外著名工匠及相关事迹。或通过展示蕴含“工匠文化”的实物成果(建校史陈列馆、企业博物馆、非遗文化艺术作品展等)。切实提升隐形育人成效。
  3.3 制度文化体系
  制度文化作为构建“新工匠文化体系”的重要保障,校园文化体系构建必须着眼于做好顶层设计。校园文化机制不仅要在宏观制度体系及微观实操上积极学习企业管理制度;更要汇集行业专家、学者对于构建“新工匠文化体系”的意见,深入研究制度文化,不断完善制度缺陷,使制度层面的工作更具科学性、前瞻性。
  3.4 环境文化体系
  高职院校可通过开展工匠文化讲座、工匠文化知识竞赛、网络工匠文化作品大赛、技能技艺比拼大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外,还需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新工匠文化”建设,比如利用校园新媒体平台(微博、微信、易班)作为中介,引入社会热点、社会思潮或行业动向,将工匠文化建设与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題、切实利益相关的社会需求相结合,才能发挥显性文化与隐形文化双重效力。
  3.5 行为文化体系
  一方面,将“现代学徒制”与“双导师”(学业导师、技能导师)培养制度相互融合,让企业导师深度参与高职学生的培育过程,并把与“工匠文化”相关的职业品质、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列入实施双导师制度的考核指标;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工厂、车间,深入到生产第一线,真切感知企业岗位的仿真环境训练,在实践中体会企业管理要求和行业专业标准。
  参考文献
  [1]蓝杰,唐锡海.高职院校治理文化的阐释与建构[J].职教论坛,2018,(5).
  [2]王继华.文化育人的作用与学校文化战略的价值[J].学校文化战略与校长文化修炼,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025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