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SWOT分析的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战略选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壮 李博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回归自然、洗涤心灵的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旅游方式。青海省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其境内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然而该地区的旅游产业还较为落后,需要合理规划和布局,以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为此,本文运用SWOT战略分析理论方法分析影响青海省生态旅游的各种因素,不仅有助于优化独特的旅游资源,而且还有助于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青海省 生态旅游  SWOT分析  战略选择
  青海省地域辽阔,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主要旅游资源分为五大类,其中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占15.6%,人文旅游资源占35.5%,综合型旅游资源占13.3%,保护为主的旅游资源占15.6%,其他类型旅游资源占20%。2019年,旅游人次突破5000万大关,旅游总收入增长20.4%,青海省已成为国内外游客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但与旅游发达地区相比,青海省的生态旅游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青海省除国家A级景区106处外,还有更多旅游资源和线路处于尚未开发状态。
  一、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为更好的对青海省生态旅游进行全面分析,本文借助SWOT分析模型来说明青海省生态旅游面临的形势。
  (一)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1.历史文化丰富,少数民族风情突出
  旧石器时代青海人民就开始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逐渐出现文化大繁荣。柳湾古墓群出土的37000件文物,位于古代丝绸之路,至今仍保留着众多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宗教文化,为青海省吸引来众多游客。省内拥有4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藏族、回族以及土族和撒拉族较多,土族和撒拉族为青海省特有的本土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之间和谐交往,共同进步,形成了多个少数民族之间独特的文化融合现象,丰富了青海省的民族文化内涵,形成了青海省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成为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青海省也是我国的彩陶之乡,经典的彩陶艺术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在我国的古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2.自然环境古朴,动植物种类繁多
  青海省在自然美丽中透着古朴气质,让人感受到风景秀丽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其承载的历史沧桑。在青海省的高山草原中,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经济价值的动植物种类多达60多种,其中包含有多种贵重的中药材,最为著名的是冬虫夏草,其总量超过全国的70%,而具有观赏性的则超过了上百种。区域内一些自然保护区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20多种,其中藏羚羊、黑颈鹤以及雪豹等是青海高原特有的生物。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青海省开发生态旅游提供了必要条件,丰富了生态旅游内容。
  3.区位条件良好,高原特色资源丰富
  青海是中亚、西亚几个国家间的重要连接节点,同时又是国内承东启西、连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区位优势较好。青海省的三江源、青海湖以及祁连山等多个生态区域交通便利,可达性較强。由于地处高原,日照时间较长,夏季较为凉爽,是避暑圣地。青海省拥有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两大高原河流及200多个大小湖泊。青海湖、塔尔寺等特色资源都是具有垄断性的旅游品牌,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二)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的劣势分析
  1.气候条件较差,旅游活动分布不均衡
  青海省是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冬季较为寒冷,风沙较大,空气干燥,人体舒适度指数较低,一年中多数月份都处于旅游淡季,旅游旺季主要集中在六至八月份,由于条件限制,旅游活动分布不均衡。一是对旅游硬件设施的投资不足,导致其不能开展全面的生态旅游规划,大大影响了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二是由于多种因素,特别是季节性旅游特征明显,导致旅游投资项目利用率较低,影响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三是旅游交通投资面广、路线较长,呈现较为松散的路线旅游格局,影响了青海生态旅游的发展。因此,虽然青海省旅游资源丰富,但仍需通过整合丰富的高原资源,有效增加相关设施来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从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旅游人数减少的问题。
  2.生态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和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生态旅游也随之不断发展。然而,青海省生态旅游建设,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引导,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并缺乏足够的创新,影响了青海省生态旅游的发展。一是当前青海省生态旅游建设机制不足,缺乏有效的创新性,与当地特色结合的程度较低,致使其不能有效开展相关活动,影响了青海省的旅游经济发展。二是生态旅游产品的供给明显不足,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明显,不能有效地吸引更多游客,旅游体验效果不好,回头率较低。三是缺少文化体验活动,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不多,不能让游客真正融入其中,流连忘返;四是旅游产品不具有唯一性,在旅游地及旅游项目替代产品较多的情况下,游客“忠诚度”较低。
  3.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服务质量不高
  由于青海省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在生态旅游的各个环节缺乏专业人才。一是导游人才缺乏,大部分导游都是一些未经正规教育或培训上岗的人员,部分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对于青海省自身的特色内涵以及相关民族文化知之较少,只顾一味地迎合游客,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够专业,大大降低了景点的旅游层次。二是一些商家的服务意识较低,不能提升青海的文化旅游品牌,游客的体验较差。三是部分不良商家由于缺乏行为规范,做出一些损害景点形象的行为,破坏了青海旅游大省的形象,不利于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这种竭泽而渔的方法导致青海省的生态旅游市场较为混乱,大大影响了青海省生态旅游的发展。
  (三)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的机会分析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旅游受到关注
  近年来,我国生态旅游的人数已经突破千万,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开始更多的追求精神享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生态旅游,去放松心情、释放压力,以此来获取更多的精神享受。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形式,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并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逐渐兴起的生态旅游热潮,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持,也让青海省的经济发展有了更多的机遇。通过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支持,不断提高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式,借助自身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满足大众旅游的需求,积极创新生态旅游产品,通过优质的服务来促进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为当地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为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2.西部旅游热兴起,潜在旅游市场较大
  随着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西部旅游成为当下的一种浪潮和时尚。青海省自然风光秀丽,民族特色浓厚,文化内涵丰富多元,为青海省使生态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景观及人文风情对东部地区的游客具有较大的吸进力,大部分东部发达地区游客都喜欢到西部游玩,体验西部的特色风情。青海湖、“天空之镜”等多个旅游景点成了重要打卡地,此外,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微信朋友圈的旅游分享以及“抖音”等小视频平台的火爆,青海省的多个景点得到较好的宣传,在网络上自发地形成了一种西部旅游的热潮,这些都为青海省的生态旅游带来了巨大的商机,让其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
  3.省内战略转型,地方政府政策支持
  青海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把青海省建设为全国“高原旅游名省”,确立以高原特色旅游业为龙头,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思路。《青海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期间,将新建182个旅游项目,总投资1400多亿元。通过战略转型、政策引导、项目建设来促进生态旅游业发展,打造出良好的品牌效应。通过不断地优化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增强游客体验舒适度,来推动生态旅游发展。通过“三江源国际摄影节”“青洽会暨郁金香节”和“旅游高峰论坛”等活动,对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进行全面宣传,促进了青海省生态旅游全面发展。在青藏铁路开通之后,青海省积极调整了战略规划,铁路沿线的旅游开发成为重点内容,为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青海省发展生态旅游发展的威胁分析
  1.自然环境较为脆弱,生态退化较快
  在青海省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在缺乏有效保护措施的情况下,青海省旅游景点地区的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破坏。一方面,由于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发,自然耕地减少以及生活污水排放使得环境遭到破坏,同时游客和人员的进入也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可能导致部分生物系统的紊乱,致使一些保护动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另一方面,由于青海省自身环境承载及修复能力较弱,修路等人为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和程度,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護。以及在旅游旺季期间,短时间内大量人员的集中,会超过青海省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其环境受到破坏。多种因素叠加导致青海省的生态旅游发展面临较大问题。
  2.游客生态意识欠缺,威胁生态环境
  部分游客生态意识欠缺,当他们到景区游玩时,把自己当做中心,觉得人是自然界的主宰,大自然仅是供他们游乐玩耍的场地,是可以用钱来享受的区域,无需对其看护与爱惜。有些游客为了表示自己来过这里,随意在树、墙上等地方刻下诸如“到此一游”等字样,对青海省的一些自然景观、历史人物等造成了人为伤害。保护区内出现大量垃圾废品,胡乱踩踏花草树木、恐吓玩弄小动物、随地吐痰抽烟等影响不好的事件成了区域中的常态,甚至出现了珍惜动植物被盗采、偷猎,严重影响了青海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同类旅游竞争较大,缺乏竞争优势
  当前,青海省旅游具有的特色内容还没有形成足够的竞争力,在与周边省份竞争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与周边省份对比中,同样作为西部旅游热门景点的西藏、甘肃以及四川等地都有着相类似的景点资源以及民族文化,对青海旅游发展形成较大挑战。在高原雪山旅游产品方面,西藏更具有竞争力;在沙漠旅游产品方面,新疆更具有竞争力;在景色秀丽旅游产品方面,四川则更具有优势。面对同类旅游竞争,缺乏有效的竞争力,是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难题。
  二、推动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制定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快速启动《青海省生态游行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旅游产业配套设施,推出全面优质的旅游服务,从硬件、软件上为游客创造一个优良的旅游环境,创造一个具有产业突出、资源优势、民族氛围浓厚的文化旅游名地。拓展多层次旅游住宿设施,采取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设施,满足游客住宿需求,在集镇区选择部分民居进行改造,发展民居客栈、特色经济型酒店。开通集镇区观光旅游电动车服务,杜绝旅游车辆进入旅游区内。加快旅游景点的修复速度,撰写好解说词,聘请专业导游,同时在合适的景点增加互动项目。
  (二)完善法规条例,加强生态旅游管理工作
  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及森林和野生动物、地质遗迹、海洋等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法规。青海省应以此为依据,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的法制建设,依法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进行严格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对生态旅游的管理工作进行严格的跟踪调查和评价,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管理机制,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管理状况、管理水平等在生态、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设置定量指标,对旅游者、旅行社和导游、饭馆和旅店经营者、保护区管理者、当地政府和居民等制定详细的管理细则,保证青海省的生态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强化区域合作,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甘肃、陕西、四川,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是青海省主要的国内旅游客源地。这些客源地中,除甘肃省会兰州市位于以西宁市为中心的300公里半径客源市场外,其他均远离青海省客源集散地。青海省旅游业要保持客源稳定并不断开拓市场,就要进一步融入西部旅游格局,加强省区联动,依托青藏铁路和即将建设的出省铁路大通道,联结甘肃、四川、新疆、西藏等省区,构建区域环线旅游大市场。
  (四)优化产品内容,创新生态旅游产品
  不断的完善当地旅游景点的内涵,通过不断优化产品设计来提升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将生态旅游链进一步拓展延伸。依托青海省乡村田园资源、风景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历史文化等资源,积极开发田园观光休闲旅游。重点开展林果观光、自由采摘、原生态餐饮、花卉园艺、参与农副产品的加工体验、劳作体验和乡村民俗活动的体验等活动。走经济与观赏农林作物与观光采摘旅游相结合,鲜食和餐饮休闲与农村劳作体验休闲旅游相结合,民俗活动观光休闲与农家小院餐饮住宿体验休闲相结合的生态旅游发展之路,全面推进青海省生态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红.青海省旅游资源竞争力评价[J].现代商业,2017,(10).
  [2]张壮,赵红艳.森林生态旅游战略与实践——基于伊春市的个案研究与思考[J].林业经济,2017,39,(11).
  [3]张小红.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
  [4]叶修武.青海发展生态旅游的经济学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3).
  [5]宋绮凡.青海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性开发问题[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作者单位:1.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区域经济研究中心;2.迅辉财富西宁分公司)
  责任编辑:张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025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