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法律教育路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前我国处于司法职业与法学教育供求失衡的发展形势,本科高校法律教育是为了培养更多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满足司法实务部门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但实际上,大学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与课程设置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等问题,应当围绕现实突显法学教育个性特征,优化整合与高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条件,确保法学教育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本科高校  法学教育  路径
  在现代教育观念引导下,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本科高校法学教育改革取得了不错成绩,但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渗透浅显、学生理论实践综合能力低等问题逐渐暴露。为迎合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需要,应当加强大学法律基础课程体系与设置目的等方面的调整,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强化学生法律思维,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法律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深入渗透。
  一、合理设置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应当迎合社会发展需要,加大职业化发展进程。在法学专业建设上加强实践经验总结,认清自身发展不足与优势。采取特色化与趋同化发展定位,借鉴国内外优秀经验,设立重视应用与提倡交叉的专业建设理念,围绕综合创新与理论实践综合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采取类别化与层次化等现代教学方法,突出专业属性的同时,加大应用型与精英型等人才培养力度。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更注重法律规范掌握与实务应用能力,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
   为法治社会发展夯实法律人才资源基础,应当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法律课程体系的改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增加大学法律基础课程的学时,丰富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夯实知识理论基础。学生充分掌握学科基础课程,才能确保不断提高自身理论实践综合能力,更利于法律思维拓展与实践能力提升,确保法律服务等实务工作顺利展开。其次合理设置实践类课程,实现对传统授课模式的补充与拓展,开设法律咨询与模拟审判等实践环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增加学生自学时间,让学生在开放性教学氛围中与课堂实战模拟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潜移默化的吸收内化学科基础知识,逐步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最后加强法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建立以法学学科为主,其他相关学科为辅的专业结构与学科体系。法学知识杂多,夯实学生业务知识基础尤为关键,但积累交叉学科知识更为重要。在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情况,应当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衔接渗透,在综合学科体系发展中寻求新的交叉点,促使其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以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是系统性工程,包括社会责任担当、人际关系处理、法律环境适应等素养,高校与检察院、政府等部门应当加强联系,主动承担人才培养责任义务,确保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成效。
  (一)优化培养方案
  在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上优化学生综合素养立体化培养模式,时间上形成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学习的综合培养模式,实现学习与复习的有机结合,促使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满足学生自我发展需要。在空间上形成社会课程锻炼与课程训练的多重培训方式,纠正学生错误法治理念与学习态度,推动课程改革的同时,带动学生综合素质有效发展。
  (二)加强师资建设
  要求教师具备实务实践与丰富教学经验,能够结合实际业务展开教育工作,实现社会实务与法学教育的无缝衔接,确保法科职业人才培养成效。首先鼓励法学教师参与司法资格考试,课余时间积极参与法律服务实践,如法律咨询与律师代理等,提高实务授教能力与法治问题敏感度。在奖惩与激励等措施带动下,要求教师本着以身作则的教学理念,向学生社会实践传授更多实务经验与技巧指导。其次构建层次化的师资队伍,控制兼职与全职教师、理论界与实务界专业人才、法官与检察官专业法律人才等数量比重,优化教师体系结构,向大学法律专业教学引进更多前言学术信息与行业发展动向等教学资源。最后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与公检法司律等部门的联系,在法律诊所与模拟法庭等大学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活动中,引入更多实务师等人才提供专业指导。
  (三)强化法律思维能力
  法律思维能力体现在法律推理能力与论证法律意见、准确把握法律命题、明确法律概念等方面。从事法律务实岗位工作人员具备法律理论基础、熟悉法律体系、自如运用法律操作技能、准确概括法律事实等专业知识技能重要前提。要求事法律务实岗位工作人员能够根据社会复杂发展情形,在案件中找到适用法律规范,具体化解释抽象的法律规范,弥补法律条文漏洞,实现法律规范价值最大程度发挥。教师应当加强指导,采取专题辩论或是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得出规律性结论,实现优势互补的同时,拓展思维方式,实现理论知识有效吸收内化。
  (四)加强法学实践能力
  法学实践能力体现在法律表达能力、法律思维能力与法律事实探索能力等方面,其中法律表达能力涉及文字与口头表达两种能力,要求用文字或语言等方式,对问题或事实发表法律意见。除设置实践类课程外,应当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让在检察院与法院等机构的实习中,熟悉法律事务操作流程与要求等,丰富实践经验,懂得艺术沟通交流方法,能够在具体案件中系统化的运用抽象法律规范。加强对学生训练与实习表现的评价,评价主体包括教师、检察院等机构带教人员。评价方式过程性与结果性、定性与定量等综合评价方式,加强评价结果反馈,切实发挥凭借结果的激励与引导作用。
  四、总结
   我国法学教育改革体系尚未完善,虽然衍生了大量人才培养模式,但对于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任务的落实效果不尽理想,究其原因在于高校与法院等部门联系不紧密、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传授失衡等方面。培养法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应当从教学环节、考核环节、实训实习环节、培养方案、指导培训等方面入手调整,切实培养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其专业知识学以致用与触类旁通能力,从而轻松应对岗位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文博,徐春霞.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15):55-56.
  [2]张邦.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与法律教学改革策略[J].法制博覽,2020,(06):222-223.
  作者简介:汪园(1982-),汉族,安徽庐江人,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046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