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借鉴了创新和竞争优势等相关理论,对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基于钻石模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环境分析框架,从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机会和威胁方面对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环境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提升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全产业链”
  1 引言
  重庆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一直以来在重庆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升级重庆制造业结构,提升重庆经济发展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重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存在龙头企业较少、配套环节不完善、关键核心技术较少、政策体系不健全、投融资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研究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打造其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突破重点领域的技术限制,为成为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西部创新高地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
  2 基于钻石模型的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环境分析
  (1)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所需生产要素的新形势。产业技术资源发展面临的新变化。一是技术资源分布的深度全球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以创新驱动为根本特征的,然而,由于国际标准的普遍采用和专业技术分工的细化,当前无论在哪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某一类型的产品所必需的专利以及技术手段都不可能被该国家或地区完全掌握,也很少有企业能够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来完成产品开发。因此,企业应从新兴技术链中选择所专注的某些技术环节。二是技术路径的不确定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都是源于原始性的重大科学突破,往往这样的重大突破所能带来的新技术发展也依然前途不明晰,未来的发展十分含混不清,主流技术的应用也很难依据市场走向来进行准确判断,因此,科技企业的技术研发活动充满了不确定性。
  (2)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需求环境变化分析。一是产业发展的社会重大需求驱动性。广泛的社会需求往往会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现和繁荣,当前应该积极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社会发展,这样可以突破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资源以及环境束缚,推动绿色产业、节能产业以及新能源产业。二是已有产业基础不匹配新兴主导技术发展。当前面临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五次技术变革,信息技术及其产品的开发速度越来越快,更新越来越频繁,这就造成了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跨越很难再通过传统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来实现。
  (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情况。目前来看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还是处在发展的最初阶段,这样的不成熟发展时期往往难以形成核心的国际竞争优势,还不足以对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决定作用。但是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一是全球产业格局洗牌。当前重庆市同时面临着高端科技型制造业发展不足、被迫回流以及中低端的劳动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向外转移两大短期难以解决的问题。二是产业链重心变化。全球产业制造链的价值核心已经慢慢地向产品研发设计以及销售这两极过渡,服务型的产业制造越来越多地被各个国家所接受。三是产业发展思路固化。
  (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要素的发展环境分析。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创新能力偏弱。重庆多数大中型企业自身已经有了完备的技术储备和符合市场竞争的商业模式,同时其专利人才以及科研装备等核心技术储备优势明显,往往表现得迟疑不决,因此,难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期培育上有主动作为。另一方面,同业竞争不充分。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产品和服务市场认知度低、與现有同类产品相比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
  (5)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会和威胁。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信息与制造技术的双向结合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变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而许多重要领域的革命性核心技术突破也会引起全球范围内制造业的更新换代升级,对其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强化与全球贸易规则重构。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国际贸易大环境十分严峻,一方面是不断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另一方面是全世界的贸易规则正在慢慢变化。
  3 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策略选择
  (1)整合创新资源,营造创新发展环境。应注重《“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与《“十三五”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促进和引领作用,在现有的科技产业园基础上,大力推动创新作为新的创新手段、引导科研机构等为创新载体,集中培养一批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和产业。需要各个区县进行协作才能壮大重庆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力,不同层级的政府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交流,从顶层设计出发,灵活考虑每个区县不同的创新特点和要素特征,统一规划,加强领导,提升协同创新的能力。
  (2)提高技术信息服务能力,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需求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完善和升级现有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环节,合理整合企业、高校、政府、科研机构的信息资源,构建多元化的信息服务渠道,以便满足企业高层次的信息需求。多途径培养和整合多层次信息人才,构建和完善技术预测指标体系,使之常态化应用于其技术分析,制定具体的技术发展路线图。
  (3)挖掘内需市场潜力,开拓新兴外需市场。首先,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其次,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宣传力度,促进当前的产业市场对其认可度的提高,将更多的政策性补贴等发放至和消费者关联度较强的高技术性产品。最后,利用全球化和“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开拓国外市场。制定积极的贸易扩展政策,推动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广泛地融入和不同国家地区的产业合作上来,从而促进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上声誉的提升。
  (4)打造“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从产业之间的联动这一角度来分析,加快促进产业间的合作机制的建立。对于具有系统化和成套化特点的产业,如高端装备制造业,政府要引进龙头企业,沿着产业链布局吸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进行配套,为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关联合作创造机会。对于产业链条较短、规模相对较小的新兴产业,由政府牵头组织众多产业相关的中小企业组团。技术层面上,诸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产业技术可以说早已广泛深入各行各业,也加速了企业之间的兼并和重组。
  (5)完善创新支撑体系,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构建起以企业参与为核心,联合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机构的协作创新战略联盟,促进运营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提升知识和技术在各个不同的部门之间能够高效地转移和分享,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各个研发、产业平台等需要作为创新协作的主要参与者和主要载体,并且在实现关键技术共同进步取得突破的情况下,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组织机制,推动网络化的创新平台建立,实时共享获取最前沿的科技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PORTER M.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M].New York:Free Press,1980:120-125.
  [2] 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中国科技投资, 2010(2):28-30.
  [3] 杨丽.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与发展因素实证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
  [4] 詹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和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13, 29(12):113-116.
  [5] 邓能.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216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