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的经验、现状和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发展新经济是促进经济发展动能转化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策略。成都市从产业规划引领、服务组织体系、产业生态培育、企业和人才扶持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突出成效。以2018年“双百工程”重点培育企业为例,指出目前成都市新经济企业呈现出集中化、高成长、高创新、风险资本利用率高、谱系化等发展特点,并从产业集聚发展、政府服务创新、企业创新激励、企业管理能力培养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成都;新经济;产业生态;政府支持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目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新经济的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和动能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方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14536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6.1%;按现价计算的增速为12.2%,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2.5个百分点。
  新经济代表着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其核心是新技术驱动的生产方式进步和经济结构变迁,为中西部地区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作为全国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成都市将新经济发展作为城市战略转型、经济发展弯道超车和竞争优势打造的重要战略方向。在各项政策的引导下,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活力十足,在财新中国新经济指数中长期排名前列,成为区域新经济发展的一个样本。因此,文章将在归纳成都市发展新经济主要经验的基础上,对成都市新经济企业的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成都新经济企业发展的具体对策,也为其他地区新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2 成都市支持新经济企业的主要经验
  2.1 “六大形态、七大场景”,探索新经济发展的成都路径
  自2017年成都市召开新经济发展大会,将营造新生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重要的产业发展战略部署,提出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并从产业应用的角度提出构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智慧城市建设、科技创新产业、人力资本协同、消费提档升级、绿色低碳发展和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的“七大应用场景”,明确了区域新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发展路径,对充分利用区域人才和产业资源比较优势,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經济产业体系奠定了政策基础。
  2.2 “一委一院一俱乐部”,构建产业发展服务组织体系
  成都市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为新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同时,新经济委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成立了新经济发展研究院,打造新经济发展的专业智库,并由研究院牵头组织成立成都新经济企业俱乐部,为新经济企业搭建整合资源交流合作的复合平台,建立了“政府+智库+企业家组织”的完整的新经济发展服务组织体系。
  2.3 转变政府支持理念,发力产业生态建设
  政府支持是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成都市围绕“建成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新型城市”这一重要战略目标,积极实施产业政策创新。一是以产业生态建设为核心,从优化营商环境出发,促进新经济应用场景培育和产业要素集聚,从支持企业发展向产业体系建设转变。二是从给政策优惠向给发展机会转变,建立成都市城市机会清单制度,从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的角度,为新经济企业提供发展壮大的机遇。
  2.4 企业和人才培育并举,助力新经济企业快速发展
  建立成都市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制度,根据新经济企业成长特性进行分层分级,实施精准扶持政策。同时实施“双百工程”制度,从六大形态中筛选优秀的梯度培育企业和优秀人才进行重点扶持。同时,将创新创业和人才引进政策与新经济发展政策相融合,构筑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3 成都市新经济企业的分布特征
  3.1 地域分布集中化趋势明显
  从企业注册地来看,成都市新经济企业的分布呈现出一极化集聚特征。其中高新区一枝独秀,拥有69家;其次是青羊、武侯和天府新区等核心主城区和产业新区,数量分别在3~6家;二三圈层区县中,除双流为3家外,其余均为1家,甚至没有企业入选。企业分布向主城区和新区集中的这一特征说明,新经济企业对产业政策的敏感性更为强烈,而且在区位选择上,更倾向于信息、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创新创意人才集聚的区域,对原材料、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需求并不迫切。
  3.2 行业分布集中于高技术型服务业
  从三次产业分类来看,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企业分别只有1家和7家。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百家新经济企业主要集中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44家)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1家),技术型企业特征明显,其余还涉及商务服务、销售、物流和文化等产业领域。这些行业领域对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依赖性较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区域分布集中的原因。从具体产品分类来看,覆盖范围较广,涉及TMT、智能制造、新能源、环保等多个新兴热门产业领域;同时在一些领域呈现出一定的集聚趋势,如医疗(12家)、智能硬件(10家)、大数据应用(9家)和游戏(8家)领域,这也反映了成都市新经济产业发展方向和特色产业优势。
  3.3 发展阶段以成长期中小企业为主
  从企业注册年份来看,百家企业的平均成立年限为7年,年龄分布结构相对比较均匀,3年以内的新企业为21家,4~5年的企业20家,6~10年的企业47家,超过10年的企业只有13家,其中最长年龄为24年。这说明了成都市政府对新经济企业扶持的广泛性,大部分企业都跨越了3年的生存危险期,正处于一个快速成长的发展阶段,同时也为萌芽期企业和传统企业转型新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从企业规模来看,平均社保参保人数约为231人,意味着这些企业基本都属于中小型企业,其中10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有48家,约占一半,这也充分表明了新经济企业的创新型高成长中小企业为主的重要特征。从主要管理团队的规模来看,平均为6.9人,最小规模为2人,最大规模为13人。平均数以下企业45家,团队规模的分布比较均匀,也比较符合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   4 成都市新经济重点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特征
  4.1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比例较高,行业差距明显
  从行业分布来看,百家企业主要集中在高技术行业,可以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获得一定的政策扶持。截至2018年年底,百家企业中通过认定的有64家,整体占比较高,但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如44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中,有16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同时不同行业企业存在一定的差异,如7家制造业企业全部通过认证,而8家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只有1家通过认证。
  4.2 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强,企业分化严重
  高创新性是新经济企业的重要特征,申请知识产权是保护企业创新成果的重要途经。从整体上来看,百家企业平均专利申请记录52.91条,其中以发明类专利34.66条,远超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类专利,说明新经济企业的整体创新质量较高。但已授权发明专利数量偏低,平均仅有6.81件,也反映了这些企业大部分处于成长期阶段。著作类知识产权申请平均27.78件,其中软件著作权25.05,体现了新经济中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特征。从企业个体来看,有44家企业专利申请记录低于10件,其中19家企业的专利申请记录为空白;同时有7家公司的专利申请记录超过200件,其中秦川物联的授权专利数高达106件,反映了企业创新力度和成果上的巨大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为何部分企业未能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5 成都市新经济重点培育企业的运作特征
  5.1 风险投资利用率高
  新经济企业的主体是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比较旺盛,通常也面临着较强的债务融资约束,因而对股权融资的偏好较为明显。根据企查查平台公布的数据,百家企业中有11家企业在新三板上市,进行公开募资。同时,有69家获得了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平均融资轮数2.5轮,其中1/3的企业获得了美元基金的支持,而且据不完全统计,至少8家公司接受了国有背景的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同时公开数据显示,医云、数联铭品、乐动、极米等公司,都经过了5~6轮融资,累计获得国有投资公司、社会资本和外资基金等多种背景投资基金的超10亿元人民币(等价)融资支持。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成都新经济企业的持续融资能力和对国外资本的吸引力都具有较高的水平。
  5.2 谱系化发展特征明显
  根据企查查平台提供的不完全统计,通过对股东背景和企业接受的风险资本背景进行归纳,可以发现这百家企业存在明显的谱系化特征。一是从产业维度,融入互联网龙头企业的生态体系,如百度、阿里和腾讯都至少持有2家以上的企业股份。一个明显的亮点是本土企业谱系的形成,如网络游戏领域的迅游网络和大数据领域知名专家周涛的多家关联公司同时入选;二是从资本维度,融入红杉、IDG、顺为等知名创投的资本谱系,同样可以借助其投资企业网络获得一定的资源协同效应。与此同时,这些新经济企业中有87家也在积极通过对外投资来实现自身的成长,平均投资企业6.53家,73.56%的企业将对外投资控制在三个以内,而且本行业投资企业占比34.51%。
  6 促进成都市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6.1 产业生态和功能区建设相融合,推进产业集聚
  要打造高质量的新经济产业体系,企业的集聚发展是必然。要坚持产业生态建设的政策导向,以66个产业功能区建设为契机,搭建新经济产业融合、共享发展的公共平台,优化不同产业领域的空间布局,促进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合作,形成区域内的价值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发展合力。
  6.2 加强政府服务创新,实现精准化扶持
  新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一是进一步推动放管服改革,加强对新经济委与科技、发改、经信、市场监督和财政等其他部门政策资源整合,形成系统化立体化的政策体系;二是坚持企业分层分类扶持,重點突出不同形态、不同场景的专项规划和扶持政策,提高扶持政策的针对性。
  6.3 完善创新激励制度,推动企业高质量创新
  创新是新经济企业的重要特征。要坚决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新经济企业的创新激励。一是打造宽松的创新氛围,提高对企业创新中试错纠错的容忍度,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具有原创性的高质量创新;二是坚持创新的市场引导,在城市机会清单中加入更多创新型技术应用需求;三是充分发挥科技金融政策的引导和支撑作用,促进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6.4 加强企业管理能力培育,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运营管理能力是新经济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政府在提供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和政策支持的同时,应从成长型中小企业为主的发展阶段特征以及高技术性、高不确定性的竞争环境出发,实施企业运营管理能力提升计划,加强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经营绩效。
  参考文献:
  [1] 范锐平. 学习新思想 发展新经济 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J]. 先锋, 2017 (11): 3-12.
  [2] 李欧美, 李钢. 经济学家如何看“新经济”——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J]. 经济研究参考,2017(25):17-24.
  [3] 王雯. 新经济背景下产业政策的演进:能力导向[J]. 学习与探索,2017(4):112-117.
  [4] 王业强. 成都新经济应注重实现区域协调发展[J]. 先锋, 2017(12):41-43.
  [5] 王玉. 我国新经济发展动态及政府政策对接[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7 (4): 83-86.
  [6] 张好雨, 武常岐. 新经济视角下企业组织管理创新路径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 2018, 306(9):66-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218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