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发展“旅游富市”的人才瓶颈及突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日照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旅游富市”和“全域旅游”的宏大战略,对日照市旅游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日照市旅游业要创新、要腾飞,需要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综合人才队伍。但目前日照市受到了人才瓶颈的制约,为此要采取有力措施,制定旅游人才培育的政策及规划,加大对人才的投入。
  [关键词]旅游富市;全域旅游;旅游职业教育体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20.15.062
  未来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缺乏人才会带来企业的失败和产业的萎靡。建立一支合格的队伍,是提高旅游企业服务质量的关键要素,是开展“旅游富市”、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撑。现代人才是德(品德)、才(才干)、识(知识)、智(智能)、用(应用)五大要素的组合。对于旅游产业来说,主要表现为五大类型的社会群体:专业型、服务型、开发型、经营型、管理型。旅游企业作为服务业,是人才密集型企业,又是与市场接轨最早、人才流动最快的产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保证,企业的第一生产力即人,旅游人才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旅游产业需要有具备技能、知识、管理、公关等综合能力的综合人才。
  日照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面对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旅游富市”“全域旅游”的宏大战略。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日照市整体上旅游專业人才缺乏、专业素养低,从而影响了“旅游富市”战略的实施。对此,日照市要采取有力措施,在人才保障方面,需要争取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制定旅游人才培育的政策及规划,加大对人才的投入。
  1 构建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日照市在旅游教育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人才教育、交流、培训、使用制度。需要整合旅游教育资源,鼓励建立健全旅游职业教育体系,并搭建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平台。人才培养的渠道很多,其中学校是培养基础。日照市需要整合旅游教育资源,与国内旅游教育实力强的院校进行旅游产业体系方面的联合办学,促进人才高地建设,提升旅游教育办学水平。但学校主要解决的是高素质人才的来源问题,而对于旅游产业来说,其实践性较强需要接受的锻炼更是必不可少。利用现代旅游企业来培育专业人才也是一个好的模式。
  完善、改革导游人员的资格考试制度、等级考试制度、专业技术人员等级考试制度,尽可能将执业资格认证制度推行到旅游行业各个岗位,分级分类研究旅游专业人员职业标准及旅游经营管理人员标准,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技术服务能力,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的退出、淘汰机制,将旅游和行业管理与执业资格认证紧密结合。
  加强企业培训,完善继续教育。坚持旅游教育的人才开发理念,优化整合日照市地方高校、培训机构、职业学校、旅游协会人才培养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进而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尤其加强与旅游发达省市的合作与交流,借鉴人才培训的经验、做法。在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方面,建议企业与学校之间可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将旅游从业人员的持续培训作为旅游企业、行政管理企业的长远战略,依据从业人员的实际水平,为企业员工提供各式各样的培训机会,开发员工的潜能,提升旅游产业员工专业技术水平,尤其是提升企业员工的普通话水平和外语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经营者的培训教育,落实岗位培训持证上岗制、专业教育培训双证制、职业教育从业人员分等定级考核制、涉外单位外语达标制,全面开展岗位培训工作。通过采取职业培训、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做好旅游人才储备,让人力资源在素质上、结构上、数量上满足日照市旅游大发展的需要。在市区和各区县建立多层次的培训基地,加强对旅游人才培养学习基地和机构的建设。采用交叉培训、轮岗培训等方式培训从业人员,进行短期技能培训、系统理论培训、专业知识培训等,从经营观念、礼仪社交、思想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让从业人员在实践中升华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2 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开发
  要想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首先需要将“人才”战略作为旅游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大旅游人才资源开发的力度。日照市管理部门需要树立起人才开发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的意识及人才战略思想,加强宏观管理,建立健全人才开发、引进、培养、使用的科学机制,采用适度超前的专业旅游人才开发方式,实现人才资源的持续开发与旅游产业的稳定增长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日照市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近年来有大幅提升,也呈现出较高的人才聚集度,但与国内发达旅游城市相比,在员工个性化、职业道德建设、员工职业技能、标准化服务质量、企业家队伍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存在人才外流、产业用工短缺等问题。日照市地区需要从政策上做到重视人才、吸纳人才、善用人才,强化爱护人才的制度保障,形成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制度,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积极在落户、子女就学、管理培训、亲属就业、个人所得税、社保医疗等方面对投入成本要远远高于其他两种生产模式,但是由于集约化生产和机械化运作,两者的农业产量要远远高于传统小农和专业大户。在社会效益层面,传统小农主要依赖于留守低质量劳动力,主要是为进城劳动力提供后勤保障;专业大户则是牺牲了进城务工机会,为了确保家中幼儿和年迈父母获得较好的照顾;家庭农场进一步提升了劳动的价值,使得农村社会更加和谐。但是,农业企业大多是溢出产业,主要追求经济利益,对于家庭农场将产生较大的破坏性。
  3 进路选择
  为了确保我国第一产业的经济效益,也为了稳定农村社会和谐,必须要对不同的生产模式进行个性化纠正。首先,对于传统小农,政府要进行政策倾斜,可以通过并地互换等方式解决土地的零散性问题,降低土地分散带来的耕地成本。其次,要帮助专业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变,尤其是要根据当地的情况选择适宜的发展规模,但是对于我国西部地区,要慎重发展。这两种经营模式,避免对小农生产的挤压。最后,要充分发挥农业企业的优势,增强农业在生产前期和生产后期的溢出价值,但是在发展农业企业时必须要保护农业社会效益为主,切忌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让农业企业对当地的农业生产产生较大的破坏性。因此,至于选择何种农业生产方式,必须要以当地的经济和作业状况为依据,对于贫困地区要保障传统小农的地位,确保劳动力在城市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反哺贫困乡村。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则可以通过适当探索家庭农场或者生产合作社,让劳动力把城市先进的管理和生产经验带入乡村。
  4 结论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农业问题也是我国发展的核心问题,农业问题无法解决,我国现代化进程必将受到较大的阻碍。因此必须要因地制宜探索多样化的生产方式,确保农民具有足够的粮食产出,也能够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让农村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平衡。文章对于农业生产进行了简单探析,也提出了在生产模式选择中应当采取的有效措施,希望能为我国第一产业转型升级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睿,周应恒.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扶持研究[J].经济问题,2019(3):95-103.
  [2]张新文,高啸.农业经营主体的类型比较、效益分析与进路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19(3):101-1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22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