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教育生态圈视角的产教深度融合途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产教深度融合存在诸多障碍和问题,高职教育生态圈研究为产教缺乏深度融合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根据高职教育生态圈的共生、融合、协同三大基本特征,提出产教深度融合的三大基本途径:一是搭建公共利益价值平台,完善平衡风险、分享收益的共同利益机制,让各参与主体通过这个平台聚焦共同目标,从而完成高职教育的目标使命;二是产权、资源、机制、课程等校企双方多方面融合;三是目标协同、产学研创协同、过程以及方法手段协同。
  关键词:高职教育 共生 融合 协同 生态圈
  针对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产教深度融合障碍和问题,依据教育生态学理论,研究高职教育生态圈的共生、融合、协同三大基本特征,提出多主体、多方位、多层次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为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高职教育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一、高职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障碍和问题
  有机联系和协同是生态系统的固有特征,其本质为深度融合。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核心是产教融合。但产教融合目标的实现存在以下障碍:一是高职院校在体制方面存在“准行政”治理制度和普通本科教育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合作条件下的制度创新,无法形成政府、学校、企业的利益共同体。一些职业院校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不能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难题提供智力支持,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因而缺乏合作的基础。二是合作不深入,形式化,合而不深。现有的几种合作形式,如由政校企合作共同建立的办学理事会、多元投资主体共建的职教集团,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及培训、研发中心等未能有效发挥产教深度融合的作用。目前,校企合作存在“命令式合作”、“人情式合作”和“补贴式合作”等形式化合作问题,这种合作没有以产权制度为前提,难以形成长久有效的内部机制。三是合作缺乏政府和法律层面的制度保障。校企合作监督机制、协调机制、考评机制、激励机制不完善。校企合作制度产权层面的制度设计缺乏明晰法规和政策,利益驱动机制没有形成,难以吸引企业等相关单位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高职教育生态圈研究为产教缺乏深度融合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
  二、现代高职教育生态圈相关研究
  1966年,英国教育学家阿什比(Eric Ashby)首次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Higller Education)的概念。经过多年发展,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高职教育是整個教育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高职教育本身又是一个生态系统,为此,不少学者探讨了高职教育的生态发展。刘其晴认为,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需要营造一种生态环境,避免利益主体追求短期的狭隘目标,实现利益各方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形成良性、和谐、共生的状态。丁钢认为:从生态系统考虑高职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既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大系统和谐发展的需要;既是一种高职教育在发展视角方面的转换,也是高职教育发展观的创生,并从生态位、生态链和生态化三个视角分析了高职教育的生态发展问题。宫峰、谭国锋讨论了高职院校发展的生态定位问题,并从质量、规模、空间、时间、资源等方面分析了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的生态位。李玉芬认为,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产教融合生态圈具有共享、融合、连接等特征,她分析了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的现实要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的路径。
  职业教育生态圈提出是教育生态理论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具体运用。职业教育生态圈应该是由政府、职业院校、企业、行业、教师、学生和其他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等等众多主体共同参与而构成的动态网络结构系统。多要素的共生、融合、协同是高职教育生态圈的基本特征。
  三、生态圈的共生特征与产教多主体共生途径
  共生是不同物种相互帮助,因为他们是一个复杂协同系统。高职院校内部生态系统是由管理者、教师、学生等主体及教学内容、教学场景等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诸因素结合而成,这一系统与外界环境组成更大系统,并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外部的输入包括学生、教师、经费、各种实物资源、信息、技术等;学校通过创新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编撰、实训基地、研究基地设置等手段对学生素质和能力进行培养转换,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与企业进行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等,最后向外部输出高素质毕业生及科研成果。三个环节中的任一因子的数量、质量的改变都将对整个系统产生相应的影响,优质的输入和科学培养转换必将产生优质的输出,如毕业生良好的社会认可反过来又会促进各因子输入的质量,最终形成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更为重要的是,系统之间必须建立有机、高效、顺畅网络联结,系统各部分之问功能协调,具有良好协调和匹配。
  高职院校处于更大的生态系统之中,在这个系统中,有多个主体,包括政府、产业、企业和相关机构,这些主体是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协作者和支持者。高职教育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圈的建立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社会化协作为基础,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各个主体联结起来,构建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各种要素、资源和育人能量从各个不同的区域,沿着相互关联的环节集中和有机耦合起来,产生集聚效应,最终形成共生互补、合力递推的生态化教育教学体系。多主体共生是高职生态圈的主要特征,不同的主体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政府主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企业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对人才需求,学校主要考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就业率,但都有共同指向:人才培养。在这一目标下,开展分工协作,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最终实现生态圈的整体利益最大化。责任与义务、权利与利益等问题是共生的核心,因此,搭建公共利益价值平台,完善平衡风险、分享收益的共同利益机制,让各参与主体通过这个平台聚焦共同目标,从而完成高职教育的目标使命。
  四、生态圈融合特征与校企多方面融合途径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融合和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词。“合作”是双方共同完成某件事情,有多种形式和层次;“融合”是一种更为紧密联系,体现的是彼此交融、互为因果、高度互补的特征,是一种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生态圈中的融合表现为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生态圈各类要素之间形成了相互内嵌的关系格局,是高层次或深度合作。融合也有不同形式,它既包含了产业与教育的融合,也包括学校与企业的融合、教学与生产的融合等。融合发展超越了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合作层次和合作范围,是将具有高度互补性多种资源集成整合,结成共同体。因此,融合既有体制的融合、人才培养体系融合、课程的融合,也有管理的融合、文化的融合,是一种一体化合作模式。   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各个利益主体产权彼此分割,没有产权的交集。政府、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的组织形式、体制、治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也有区别。如果没有资本和体制的融合,就无法保证产教融合平台的日常运行,产教融合就难以落到实处。首先,是资本层面的合作和体制的融合。近年,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通过契约与企业建立合作生产型实训基地,开展协同技术攻关等,但这种合作具有不稳定性。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的关键是资本层面的合作,建立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合作平台。在此基础上,实现体制融合。其次,人才培养体系的融合。人才是各个利益主体的共同的交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现代职业教育目标,这一目标实现需要把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有效衔接有多种方式,一是学校与企业等主体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创意创业实践中心。二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共同体平台,如办学与招生、教育教学、师资建设、监控考核评价等共同体平台和协同创新等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实训基地和多种共同体平台,实现设备设施、创业基地等有形资源的融合和共享,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师资培养等无形资源的融合共建。其三,课程的融合。课程建设和知识传授是人才培养体系中关键环节。课程的融合需要校企共同参与教学改革、教材共编、课程共担,形成人才共育办学机制。这些融合的实现需要制度融合、文化的融合。
  五、生态圈协同特征与产教多层次协同途径
  高职教育产学研创生态圈是一个大系统,离开整个系统,系统单一因子或主体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每个因子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其它因子密切协同,更为重要的是,在协同下,系统整体功能成倍增强,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标。构建高职教育的产学研创生态圈,就是促进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功能相互耦合、叠加,并使整个系统协调运行。社会系统学派认为,协同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是协同系统三个基本要素。协同意愿是有机协作的关键;共同目标是前提;信息沟通促进相互联系和动态的协同过程。为实现协同,多元主体需要建立共同的协同愿景,找到共同的利益契合点和目标,不断進行信息沟通和联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畅通,信息自由而高效流动的产学研创生态圈。
  产学研创生态圈系统中协同有多个层次,一是目标协同。高职教育目标、专业设置要与社会需求、产业需求、企业用人需求的目标相一致,这既要考虑现实需求,又要充分前瞻行业企业技术技能变化方向,跟上技术迭代速度,培养出高水平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目标要与国家政策目标相一致,国家政策导向是根据社会需求而制定的,高职教育目标与国家政策目标协同是高职院校获得政策支持的基础。总之,目标协同要求政府、产业、企业、高职院校和其他相关组织密切合作、共同治理。二是产学研创紧密协同。围绕“产业”办专业,基于“产业+专业”搞科研,基于“产业+学业+研发”去创业;通过“科研+专业+创业”实现促进产业发展最终目的。三是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培养目标紧密契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育人目标相契合,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联系。四是校企协同育人。学习与工作角色相联系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有效途径,这需要学习场景、研发环境和创业环境“实战化”,“学做合一化”。高职院校与企业需要密切协同,通力合作,合理安排学生工作现场的学习等情境,共同实施育人计划。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28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