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以全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背景,研究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在高质量发展时期面临的问题,并寻求适合于本区发展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内蒙古  文化旅游产业  高质量发展
  目前,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如何紧跟步伐,主动承担国家文旅产业发展体系的区域分工,促成合作格局的形成;怎样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化增长动力的经济攻关期,促进文化旅游品牌发展,促成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先导产业的新型产业结构,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是本文研究的问题。
  一、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资源基础
  按照地理空间分布,内蒙古自治区形成了呼乌包鄂、锡林郭勒、赤峰、通辽、乌兰浩特、呼伦贝尔、阿拉善七个旅游区;产品包括草原生态旅游、沙漠戈壁旅游、民族风情与历史文化旅游、冰雪旅游、边境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地质地貌旅游、湖泊水域旅游与航天科普旅游等九大类。
  内蒙古旅游产业主要依托五大资源。一是草原。内蒙古天然草场总面积达13亿亩,居全国五大牧场之首。著名的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等草原是极具代表性的草原旅游区。二是民风民俗。内蒙古是蒙古民族在中国的聚居区,蒙古族以及鄂伦春等三少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三是文物古迹。内蒙古历史悠久,依托古代民族匈奴、鲜卑、突厥与回纥、契丹、西夏和金的遗存以及现有民族的历史遗存,开发了众多文物古迹旅游产品。四是沙漠。内蒙古的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著名的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毛乌素和库布齐沙漠。五是森林。内蒙古有一大批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衡量,旅游资源的8个主类内蒙古全部具备;34个亚类内蒙古拥有30种,181个基本类型中内蒙古拥有112种,分别占全国旅游亚类和基本类型的88.2%和61.9%。因此,内蒙古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赋存,资源类型多样,各类资源在全区广泛分布。资源个性突出,自然风光与人文胜迹、民俗风情紧密结合,彼此烘托,展现了内蒙古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民族独特性等旅游资源特色。优势是显在的、突出的,也因此获取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完成了原始积累。同时,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内蒙古旅游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文化传播和地区形象塑造方面创造了较高的社会效益。这些都为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主导要素仍等同于旅游产业自循环体系下的生产要素
  自循环体系下,旅游产业以自然资源为主要吸引物发展门票经济,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布局产业,从游客需求视角出发,通过资本、劳动、技术等主导要素,提升自然资源利用水平,发挥比较优势,提高产业效益。其中,自然资源的资本投入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劳动要素中涉及的高层次劳动力资本投入不多,对于产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大;技术进步的作用也很微弱。
  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完成动力的衔接和转换,要把要素投入型增长转变为要素效率型增长。以提高效率和效益为目标转换主导要素,优化生产要素分配结构,重新构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内涵增长,这是结构性增长的本质。
  (二)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供给体系不完善
  内蒙古文旅产品总体来说品质不高、品位不足、吸引力不够,无效、低端产能过剩,存量变增量能力不足,以致供需失衡,有效供給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足。
  具体表现是:文化旅游微观主体创新创意活力不足,自然资源依赖现象较为普遍,研发投入不到位,共性产业简单沿袭、模仿现象突出,个性化产业缺乏;传统文化旅游供大于求,新兴产品供不应求,产品开发缺乏创意和时尚,不适应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供给体系不完善。文旅产品供给特别是融合供给有效性不足,亟待需要通过文化资源的产品转化,资源匮乏情况下新吸引物的创造,以及现代服务体系的重构来开发和引导市场。
  (三)内蒙古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属劣势文化,处弱势地位,其经济功能尚未体现
  中国先进文化已经深刻融入中国文化旅游产业,乃至中国现代化发展整体进程中,其经济功能凸显,成为中国大国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文化三大源头之一的北方草原文化,并没有以其特殊性、稀缺性占据应有的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主要原因是区域内外对内蒙古区域文化、对草原民族文化均缺乏正确的体认和定位,面对具有高度融合力、强大传播力和广泛认同度的主流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对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趋同和原始文化生态的大变革;面对现代高新科技的革命、主导传媒形式的革新和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尚未进行现代转型的草原文化仍处弱势地位,在实践中缺乏足够的文化影响力,难以产生文化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
  (四)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对数控时代脉搏把握应还不够准确及时
  5G时代已经到来,万物互联已经不能概括当今时代的巨大变革,大数据信息化发展到数控时代,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海量式集聚的特点。信息技术与人类生产生活更加深入地交汇融合,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生活都因此产生重大影响。数控时代孕育出各个领域的创新发展新态势,引领着社会经济脱胎换骨式的新发展。
  面对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内蒙古没有及时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更谈不上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而是仍习惯于跟跑,被动接受,观望等待,长此以往,必将坐失良机。
  三、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正视新的生命周期,促成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主导要素转换和要素结构优化   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在地理空间格局上,叠加文化空间格局,就要对应不同的主导要素。作为典型的内容产业,内蒙古文化旅游產业要素结构要求具有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鲜明特征。
  首先,融合视域下,资源要素需要增加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形成新的吸引物,重新构造内蒙古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其次,劳动要素中,劳动力投入要从专业技能低、知识水平低、劳动报酬低、人力资本含量低向专业技能高、知识水平高、劳动报酬高、人力资本含量高转变。此外,相对于传统动力体系,技术、制度、知识、信息、创意、管理、产业结构、环境质量也逐步转变为相对独立的生产要素,影响着旅游产业的经济收益。
  可见,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主导要素转换呈现两个变化趋势:从财、物向人的转换;从需求决定论向供给决定论的转型。经济增长机制由自然资源驱动、资本决定论转向文化、知识、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驱动,实现了内生性转变。
  (二)重构内蒙古文化旅游目的地供给体系
  自循环体系下,旅游产品包含旅游吸引物、交通、住宿、娱乐等组合,其供给主体是具体的旅游产业微观主体。高质量发展阶段,吸引物由具体景点景区扩展为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供给升级为一个高度复合型概念。
  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供给模式由简单的微观经济体生产营销转变为:政府规划+比较优势发掘+标志性文化资源开发+市场有效机制运行+微观经济体自主生产营销+现代时尚消费+品牌扩张。这既体现整体供给格局——政、产、商、学、研、购诸要素一体贯通;也表明供给主体构成——政府、文化旅游产业以及融合产业微观主体、学术研究力量、社会力量以及消费者组成的联合主体。
  政府主体负责理念供给、制度供给、管理供给、环境供给、公共供给;市场主体负责要素供给、产品供给、服务供给、人才供给和管理供给;学术研究力量负责知识供给、智慧供给、创意供给、人才供给;消费主体负责消费信息供给、产品流通、传播供给等;社会力量负责公共供给和产业辅助供给。
  (三)内蒙古地域及民族文化劣势向世界多元化特色化文化优势反转
  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要在中国文化旅游产业格局中独树一帜、争取份额,需要建构民族文化的价值自觉,它事关区域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走势、品质和意义,决定着产业和产品的内涵。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需要借助民族文化的认同,通过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为文化旅游产业赋能,成为文化融合、文明传承的中坚力量,承担凝聚人心、感召民众和传承文明的重任。
  草原文化以其地域独特性和民族差异性为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做着不朽的贡献,防止文化发展过分单一和专门化;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应变和创造性转换提供重要资源和更多的可能性。
  草原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审美和科学价值,也具有稀缺性,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这是经济开发和效益追求的前提,为资源的资本化转变、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化塑造奠定了逻辑基础。
  内蒙古要让独具特色的文化因素、文化精神、文化品格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地贯穿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各方面,并与内蒙古特色城镇的转型升级紧密结合,让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渗透到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方方面面。
  草原文化由弱势文化向先进文化转化,必须从传统走向现代,让草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流文化形成互动关系;让草原传统文化走进现代都市生活,让主流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传统文化,汲取民族的、地域的、原生态的文化营养,运用现代技术和现代思维的转化,让传统文化的生存方式由自在转型为自觉。
  文化和文化资源,都不是完整的产品形态,只有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才能实现其价值,并赋予其使用价值。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的中心任务就是在资源整合、市场配置、营销策划等环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文化资源的价值开发。
  (四)把准数控时代脉搏,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要全面利用外生性技术成果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评选出2018数字经济百强城市榜单,鄂尔多斯排名62,包头73,呼和浩特98,虽不领先,却已跻身百强。《白皮书》判断:以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包头、榆林为代表的呼榆城市群逐渐形成西北部数字经济“新高地”。这是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新的发展机遇。
  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要借助数字经济黄金期,以数据驱动、融合应用、科学发展为方向,探索长效、高价值的运营机制。各级政府要围绕城镇特色,根据自身文化定位和产业定位,科学选择数字经济发展路径,分城施策。通过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的有机结合,全力打造城市数字大脑计划,赋能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综上所述,内蒙古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在全域旅游战略和产业融合发展战略指导下,以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为目标,联合主体协调各主体相关利益,革新产业要素,高度合理配置资源,高度优化产业结构,做出有创新力、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系列行动计划,追求联合主体各自利益与资源、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淑梅.内蒙古艺术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9).
  [2]张淑梅.内蒙古艺术产业集聚区体系构建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3]张淑梅.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与文化品牌打造[J].前沿,2010,(10).
  [4]肖维歌.浙东唐诗之路文化产业园区开发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9,(3).
  [5]王其格.弘扬草原文化 为内蒙古文化建设提供有力学术支撑——第九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学术研讨综述[J].论草原文化(第九辑),2012,(6).
  [6]王其格.弘扬草原文化 为内蒙古文化建设提供有力学术支撑[N].内蒙古日报(汉),2012-09-03.
  [7]陈大路,谷晓红.地域文化基本特征的新审视[J].学术交流,2007,(11).
  [8]曹红艳.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呈“井喷”之势[N].经济日报,2017-07-14.
  (作者单位:内蒙古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32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