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升农民获得感的台州乡土文化打造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沈婉蓉

  摘 要:台州美丽乡村建设卓有成效,农民的物质水平提升较快,但在满足物质财富之后,精神财富的追求应提上日程。农民对家乡的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需要通过乡土文化的宣传与渗透来获得,要充分利用现有乡土文化的各种形式表达,也要挖掘新的乡土文化内涵,从而提升农民的获得感。
  关键词:农民获得感;乡土文化;原生态;新生态;农旅融合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5-0019-02
  2014年,农业部发布了中国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次年,国家质检总局等9家单位联合发文《美丽乡村建设指南》,2018年,台州市农业局发布了《2018年度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载体。美丽乡村的基本目的是让农民获得幸福感、满足感,其建设分为外观的美丽环境与潜在的农民获得感,而后者更是最终目标。
  乡土文化一种文化形态,与历史发展密切相关,它承载乡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担负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集成与传播,又维系着乡村、宗族,以及社会经济与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发展,台州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有自己独特的魅力。现在农民物质水平大大提升之后,政府十分重视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提升。农民获得感主要依赖于文化自信,根植于生长土地上的乡土文化是他们文化自信的根基。乡土文化模式的打造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化是客观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形态,承载了我国农民特有的精神财富,具备特有的地域文化传统,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反映的是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习惯、历史人文等意识形态的表达,不能轻视,也无法忽视。台州市村落众多,在城市化进程中,有些村落建设没有跟上,乡土文化氛围尚未形成,导致部分村落成了荒村。乡土文化具有物质和非物质等两种属性,但这两者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在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下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乡土文化的传承意义深远,如何提升农民获得感,打造乡土文化新模式是当下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台州乡村乡土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我们制作《乡村建设调查问卷》,发放200份左右并回收;以台州市为面,重点走访黄岩、路桥、椒江等三区的村庄和街道,走访了十几个村镇,将他们的乡村文化建设进行比较分析,从融合文化元素的环境建设上深入探究;针对不同人群进行采访座谈,包括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外出务工人员和外来商人,我们都进行访谈了解。这些乡镇公务人员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都表现积极,乡村外貌建设得到很大的改观,但受到本村经济与人口,以及观念的制约,不同乡村之间差距较大,乡土文化的宣传与利用更是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从乡土文化的物质属性与非物质属性入手,我们了解当地原生农民和外来打工者对农村环境的要求,对文化教育等的需求,以及获得感、满意度。经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原生农民对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基本持肯定态度,对家乡的新变化他们津津乐道,有些农民因为旅游发展带动农产品的畅销赚了不少钱,在谈论时笑得合不拢嘴。外来民工对工作环境、居住环境的满意度也比以往要上升不少。其中发现的问题是部分农民存在素质低下的情况,不重视教育,片面追求經济效益,做生意时以次充好,部分村落还存在用于乡村设施改造的竹林和椅凳等破坏较严重。所以,在农民满意度上升的同时,是否可以考虑提升对农民素质行为的满意度。
  美丽乡村的建设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直线上升。比如台州市设立专项信贷资金,提高农民建房配套建设,这一项直接惠民的政策让农民获益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与获得感。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农民的居住环境生活环境大大改善,物质条件满足之后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渐渐显露。这是一种进步,是好现象,那么乡土文化与新时代的多元文化如何融合就引起我们的思考与关注。
  二、乡土文化“原生态”与“新生态”的关系研究
  今年台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总目标是:顺应生态文明兴起和农民改善生活的新需求,以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提升、自然生态修复为重点,深入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创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基础建设提档升级、乡村历史文化传承弘扬“四大攻坚行动”,加快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机制从示范创建向示范创建与全域达标创建并重转变,努力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呈现出变盆景为风景、聚风景为全景的新态势。其中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实施乡村历史文化传承弘扬行动”。
  乡村及农民在我国近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直到改革开放前我们的人口比例都是以农民居多,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特有的乡土文化,而后来的多元文化刨根究底都会在千丝万缕中与乡土文化相联系。乡土文化有原生态与新生态的形式和内容,要融合发展,在乡土文化的传承中我们要注意尊重原生态形式并发展,比如乡村社会是一个多仪式的社会,乡村老百姓有不少的节日,也有固定的场所,比如祠堂、庙会等来举行各种仪式,我们对待这些仪式不能简单粗暴地冠之以迷信的签条,而应该在客观判断的基础上尊重他们的节日和文化,乡土文化根植于广大农村,具有原生、本土、地域等典型特征。这些文化理念及形式是当地先民在生产生活经验、审美、道德、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具体体现,在农民的内心深处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从乡土民情,民间艺术和宗教文化来看,村落呈现了一种活生生的农业社会形态,是各种传统优秀乡土文化资源传承的载体。乡村是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一角,农村人有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缓慢,心态安稳祥和,讲究孝悌,长幼有序,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淳朴互助融洽的。但在信息时代及新媒体背景下,乡土文化的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媒体时代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乡土文化的原生态若是没有与新生态相融合,就容易被淘汰,所以有时需要依附,有时需要相融,有时又需要剥离创新。网络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农村人也会使用淘宝、支付宝,也会刷抖音做微商等等,这些促使他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逐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信息时代各种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泥沙俱下,是对传统的乡土文化的一种挑战,所以我们既要保持原生态里好的、优秀的方面,又要创新乡土文化,既要融合新生态中能为我们所用的精华部分,又要取其急功近利之糟粕。   三、农旅产品的乡土文化打造模式
  1.利用农村文化旅游促进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具有鲜明的逆城市化特点,它让人们规避大城市病,向往自然宁静美丽的乡村生活旅游。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一是农村土地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利用农业土地和林业土地来开展农家乐之类的旅游项目;二是乡村旅游具备鲜明的乡土文化社会特征,让人们在休闲旅游的同时,感受到淳朴静谧的乡土文化气息,从而让烦躁压抑的心灵获得洗涤。农业产品的认可与购买,会极大地刺激乡村的经济发展,尤其是落后的偏远的乡村,真的可以将绿水青山上种植的农产品变为金子,绿水青山这时就是实际意义上的金山银山了。
  2.挖掘当地农旅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农旅资源需要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美景、发现美食、发现美感等等。台州很多乡村都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比如宁溪山区,再如澄江两岸都可以利用美丽的青山绿水资源。黄岩的蓝美庄园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里面有亲子游玩项目,也有火龙果、草莓等采摘园,互相影响,让蓝美庄园游玩项目十分丰富多样。目前有不少地方的果园,比如草莓园、橘园、枇杷园等水果种植园地,还有土豆洋芋等蔬菜类的种植园地都在瓜果成熟季节对外开放,既旺了人气又赚了钱,让乡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提升农旅融合品牌产业化之路的上升空间,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结合乡村实际,农旅产品的销售可以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帮助农民在新媒体平台上动起来,对农民进行培训指导。农旅资源的开发则需要在政府与相关专家的引领下进行,将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将本地的乡村美景充分利用,比如与同济大学合作实施的山区乌岩头村就是一个新乡土建造的完美案例,但是规模还可以扩大,在房舍内外再增加游玩项目,对零散的小摊位可以规划统一小店铺等。
  3.乡土文化与农旅深度融合开发。农旅产品是当下台州乡村振兴的主要特色产品,乡村的经济发展对提升农民获得感起重要作用,不光是環境的改善,还有经济的提升,都能带给农民强烈的获得感。以黄岩区为例,可以将农旅产品用文化来包装,最典型的就是黄岩蜜橘,有关蜜橘的典故和传说都已经被我们熟知,增强了蜜橘的销售魅力。其实还有很多农旅产品,比如宁溪的诸多农产品,都可以包装上乡土文化的外衣。宁溪特产有金山陵糟烧、地瓜干、绿豆面等,这些都可以借助宁溪的乡土文化来打造销售模式,可分为两方面。首先,打造宁溪品牌,可以利用和开发旅游资源,增强关注度,比如富山的原有资源开发。其次,基于本地资源的乡村旅游休闲村建设,在开发和建设的时候要兼顾本土文化和新时期网络文化的结合。台州市无论是特色旅游景区、历史文化名胜古迹,还是民宿、采摘园、花海、养殖基地、种植园,产品都需要带有历史文化特色和传奇故事特征,这样一方面对消费者增进了差异化的体验度,凸出消费者的沉浸感,另一方面也让当地乡土文化得以传播宣传。
  参考文献:
  [1]  郎亚萍.加快乡村农旅融合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新农村,2019,(1).
  [2]  卢渊,李颖,宋攀乡.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3]  索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J].贵州社会科学,2018,(1).
  [4]  卢晓春.以农促旅,催生美丽经济[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18,(3).
  [5]  曹云,周冠辰.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的保护困境与有效传承策略[J].现代城市研究,201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547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