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却不愿招收能力平平、抗打击能力弱的员工。因此,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不但需要超高的专业素养,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挫能力,以便在人才市场中能脱颖而出。但如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参差不齐,不能大量供给人才市场,归根结底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做得不到位,致使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无药可医”。总而言之,各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压力 人才培养  策略
  一、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群体,一个看似轻松,实际上却承担巨大压力的群体,在学业、生活、情感、就业多重大山的压迫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告急。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各大高校开设了心理课程,但由于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并不完善,所以在这方面还存在缺陷:研究发现:师生普遍重视理论、智能教育,且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介绍,缺乏学生的心理技能训练,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实际指导意义不大,达不到预期效果。
  (一)大一刚开学时
  1.对陌生环境的适应性问题
  很多的新生在离开了父母和熟悉的朋友,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接触陌生的人,大部分的新生变得沉迷寡言,不太爱说话,尤其是一些性格本就自卑、内向的学生,很多话都憋在了心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心理问题。
  2.心理落差的问题
  在高中时,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同学中的领头羊,班级的三好学生,学校里的佼佼者,但进入大学后发现身边的同学不泛有比自己出色、活泼、开朗、办事能力强的同学,而且个个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在大学校园里也“混”成了校级干部,风云角色,不由产生了心理落差。
  3.学业的学习问题
  每年九百多万高考生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因为家庭、地域、个人情况、分数等原因没有考上一个适合自己的大学,适合自己的专业。众所周知,让一个数学小白去学习金融就是天方夜谭。同理,一些新生在他的专业里学习他不擅长的科目非常困难,别人可能一节课就理解并运用的知识他可能十节课,这其中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让学生们感到疲惫不堪,这样长期的付出而且短期内看不到什么结果,很容易促使大学生对此科目产生厌烦、厌学的情绪,也不由自主会流露出“努力学习这么长时间也看不到回报,时间全浪费了,不如把时间花费在别的地方”的想法。长此以往,不仅学业荒废,也会让这些同學们自暴自弃,更甚者会产生自杀的心理。
  (二)大三大四考研实习
  1.考研压力问题
  众所周知,考研的难度不亚于高考。面向全国,如果导师名气大、专业好,那么一个考研名额可能上千人在竞争,几千分之一的概率无形中在考生们的身上压了一座大山,在这种极大的压力下,很多考生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达到极端者会伤人伤己。例如某学生为了学校的保研名额而让舍友去死等案例,这是教育的缺陷,同时也能看出学生的心理出现了极大的问题。由于一个保研名额而有这样过激的行为不失为一种嫉妒、焦虑心理。
  2.就业实习压力问题
  每年全国有上百万的本、专科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多数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少部分学者认为“人才稀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量还是供不应求,大学生找工作并不难”。但实际上,专业领域的人才稀少,天才更是凤毛麟角,大部分还是资质平凡的普通人。但是无论是天才还是普通人,找工作不难,找个让自己满意的“好”工作才难。现如今的九零后毕业生在面对就业问题上眼高手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很难精准定位自己的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大部分大学生热衷于工资高、津贴高、待遇优厚、地位高的职业岗位。从这种就业态度来看,是攀比心理、竞争心理、自负心理、焦虑心理、从众心理的表现。
  二、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一)加强活动引导,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
  为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其他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提高他们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的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应大力组织开展各项健康有益的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是趣味爬山、社会实践、团队合作、暑期三下乡、心声漂流瓶、王牌互怼、小小志愿者等新形的、符合当下青年人口味的新奇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对活动的“系统设定”来“刺激”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以达到疏导学生消极情绪的目的。
  (二)利用自媒体工具,建立学校论坛,给学生一个“合理的”发泄平台
  为了及时地了解、沟通全体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可以建立一个沟通论坛,在论坛内不要求展示姓名、性别、年龄等个人资料,只要注册账号就可以活跃于论坛。将论坛完全“私用”,不发表任何官方文章,只供同学们沟通交流。例如可以开通吐槽板块,让学生匿名将自己的烦恼发表,面向全体师生,按热度排行,热度最高的在论坛内做成条幅、推文,以求同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这种吐槽的方式将平日不敢说的、不能说的话发泄出来。希望心理老师主动“出诊”,每天按照热度话题寻找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提供必要的帮助,这样的做法不仅加强了双方身份的平等性和隐蔽性,维护了“访问者”的自尊,而且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从而使大学生们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针对高校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这几十年里,虽然不断探索、发展,但是在一些方面还处于薄弱环节,有待发展。
  为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良好发展,各大高校不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体系,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设立单独的心理辅导室,心理测评区、放松室等等,让学生们感到隐私被尊重,从而积极主动地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除此之外,还应完善教育机制,健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制度,遵守保密原则等,以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应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各大高校应积极推出心理治疗预案,时刻关注青年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有问题及时疏通解决。统而言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558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