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台州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性因素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管玲芳

  [摘 要]农民增收一直是难解课题。文章以温岭农业乡镇滨海镇为切入点,分析了滨海镇的经济发展特点、农民收入现状及针对现存问题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台州农业经济特点、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解决思路。
  [关键词]农民增收;制约因素;解决思路
  1 引言
  “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关系到能否实现脱贫致富和全面小康。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如何快速达到农民增收、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姜长云的《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现状及其中长期影响因素》[1],从中长期趋势的角度讨论了城镇化、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老龄化、资源和要素的资本化、垄断的加深,信息化及新型工业化等因素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并分析了这些影響的趋势和方向。
  李萍,王军的《城镇化发展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以四川省为例》[2]认为,中等收入农民群体最受益于城镇化发展,其次是高收入和低收入农民;中等收入农民群体也得以扩大,不过,低收入农民群体的收入出现了剧烈的波动,同时收入差距扩大。据此,笔者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丁建军的《基于土地流转的农民增收调查与思考》[3]谈到,城镇化快速推进后,土地流转加剧,而且它倾向于流转到规模经营实体。规模经营主体实行集约化管理,提高了农业效率和农民收入。但是,土地流转不畅、规模实体的经营缺乏完善管理将会极大影响农民的收入。因此,有必要增加政策支持,促进土地流转,改善经营管理,增加农民收入。
  张永敏、王云龙的《河北省农民增收问题研究》[4],研究的是提高财产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3 台州农民收入的基本现状及研究现状
  3.1 台州2018年统计年鉴数据
  台州各县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见表1。
  3.2 从“2018台州统计年鉴”数据发现
  近十年来,台州农民收入从总体上看增长较快。
  (1)农民收入变化情况。
  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9053元,增加到2018年的28023元,年均增长8.6%,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年均增长5.8%。
  2)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及特点:①社保参保面扩大,转移净收入增幅最大;②理财意识、渠道增加,财产净收入有所增长;③农业经营环境有所改善,经营净收入缓慢增长;④就业趋于稳定,工资性收入为主要收入。
  3.3 研究概况
  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温岭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十年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据此笔者把注意力投向温岭这片区域,同时选择滨海镇作为研究切入点。
  温岭市滨海镇,位于温岭东部沿海,面积58平方千米,辖60个村居。该镇农业资源丰富,盛产稻谷、葡萄、蜜梨、西瓜、蔬菜等优质农特产品。2017年,全镇种植(养殖)面积达到5.82万亩,设施农业面积比重达到60%。是温岭市的一个农业大镇,近年荣获“中国大棚葡萄之乡”美誉。
  滨海镇远离城区,极少土地征用。除了几家较大规模的工业企业,各村的土地均流转到户,是温岭市纯农区代表之一。其区位特点造成农业是滨海镇经济的支柱产业。台州各市县农村,城郊只是极少面积、人口,而呈辐射状拱卫这些城郊区域的是大片农区。所以,探讨台州市农民收入增长因素,以纯农区作为着眼点,具有典型性。所以,滨海镇可以作为台州农业乡镇的代表。
  3.4 滨海镇的经济发展现状
  滨海镇是温岭市农业大镇之一,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发展方式、防汛抗旱等优势条件都为创建滨海葡萄特色农业强镇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葡萄产业发展基础深厚。滨海镇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在快速发展,特别是葡萄种植。已形成葡萄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2017年,大棚形式的葡萄种植面积达2.5万亩,产量达3.8万吨,产值4.13亿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70%,被称为“中国大棚葡萄之乡”,享有“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镇”荣誉称号,在全国范围也是首屈一指的大棚葡萄生产基地。
  农旅融合基础较好。前后出现了约翰农庄、渔人山庄、老五农庄、永安孔雀园等休闲农业观光点。该镇的观光休闲农业开始起步,正在形成这样一个休闲旅游网络,既可以农耕、采摘、垂钓,又可以度假、运动,正在构建融产、销、游、娱为一体的滨海农业观光园区。2017年,实现休闲观光农业产值约5000万元。
  区位条件优势明显。滨海镇农业生产基地远离居民区,产业集中连片且工业污染少,生态优势得天独厚。同时,滨海镇也是温岭市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由政府牵引聚集。交通条件较为优越,75省道、沿海高速公路、104国道东延段、沿海高速连接线、市域铁路、甬台温高速至沿海高速台州南联络线等诸多重要区域性交通设施已通车或加快建设,不断缩短着与台州中心城区以及周边城市的距离。
  3.5 滨海镇农民收入现状
  2018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6亿元,同比增长52.6%,各项收入增幅均居温岭市第一。
  滨海镇的支柱产业是葡萄种植。据镇农办数据,20世纪90年代开始种植葡萄。全镇有300万亩种植面积。农户种植面积从20亩到数百亩,亩均纯收入8000元到15000元不等。大面积种植需要大量的雇工,每年的3~8月是集中用工期。2018年,男工300~400元/天,女工200~300元/天。全镇人均35369元/年。
  4 滨海镇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滨海镇的农业经济,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
  (1)品牌建设力度不够。基于较好的产业基础,滨海镇培育了“滨珠”“约翰”等多项省内知名品牌,但是近年来品牌影响力呈下降趋势。同时,上门收购等经营销售方式仍然较为普遍,精品化的自主品牌营销渠道尚有待构建。
  (2)经营主体引领能力不够。滨海葡萄产业体量巨大,但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仅有浙江旅都公司、约翰特产公司、滨海早熟梨专业合作社,辐射引领能力相对较弱。   (3)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滞后。目前,滨海镇农产品加工率偏低,大多为鲜活农产品和粗级加工品,后续加工能力较弱,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经济优势。
  (4)智慧农业的发展进展缓慢。滨海镇农业农村信息化刚刚起步,基础不厚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葡萄种植技术传统、落后,廉价的塑料大棚随处可见。一遇大风天气,大棚即会开出大大小小的“天窗”。封闭环境的水、温控制、远程监控、智能数控等智慧技术远未运用到葡萄生产领域中。农业生产要达到智能化和精准化,近期很难实现。
  5 台州农民增收不利因素
  目前台州仍存在许多因素制约农民收入增长,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台州市统计局“2019年前三季度台州经济运行情况”。
  (1)整体经济趋缓和农民非农技能素质不高,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降低。
  (2)农业比较收益向低,导致农业内部增收乏力。
  (3)农村第三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
  (4)农村综合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才能带来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持续增长。
  台州的传统主要产业是农业。台州是渔业大市,水产品总量居省内第一,全国第六。台州又是名声远扬的水果生产基地,有“中国果品圣地”美誉。本省重要的粮食和柑橘生产基地,就位于东部的温黄平原。温黄平原分属台州市的椒江、温岭、路桥、黄岩4个市(区)。
  台州市各市县农村,土地征用情况包括:土地全征用或部分征用、纯农区、渔村等主要类型,而形成的经济模式分别是:集体经济收入为主、土地流转经营收入为主、自然经济如山区、渔村等的收入类型。
  凭借已有的资源优势和“二水”基础,纯农业乡镇应该考虑如何稳定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农民经营性收入可以作为龙头收入,带动“工资性收入”“转移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等各方面的持续稳定增长。而分析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工作,也得从农业经济的本身发展上挖掘。
  6 台州农民增收不利因素的解决对策
  6.1 滨海农民增收的对策探讨
  根据滨海镇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在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着力延长葡萄产业链条。趁着农业供给侧的改革,多途径延长葡萄产业发展链条,促进葡萄特色产业健康发展;二是积极拓宽农业功能。积极发掘农业文化遗产,促进葡萄产业与旅游、教育等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为农村经济增长树立新的标杆;三是推动基础设施提升改造。紧抓国家加大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投入机遇,大规模推进农田改造提升,同时对道路、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进行完善;四是推进品牌化、标准化建设。继续加强品牌建设,更多发掘壮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推进标准化生产,同时做好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
  6.2 从滨海经验得到的启示
  台州农业产业化之路在摸索中前进,不断发展壮大,农业经营主体也在不断蜕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施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截至2018年年底,台州全市家庭承包经营耕地177.34万亩,经营农户达120.77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8184家,家庭农场2518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31家。
  “两水一加”模式曾经是台州市的主导产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此模式已成历史,不过,在台州农村,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之一还是发展水果、水产等特色种养殖产业。2017年,全市水产品产量高达163.32万吨,是1990年的5.82倍,年均增长10.9%。2018年,全市水果面积127.6万亩、产量107.7万吨、产值63.5亿元,居全省首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两水一加’奠定了台州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市农业农村局产业处负责人谢周嵩说。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变革,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2000年8月17日,温岭市石桥头蔬菜合作社诞生,是首家工商注册成立并具法人资格的实体。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社从而开始发展。此后,台州各地出现了较多规模不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多年来,经过精心扶持、培育,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蹒跚学步到稳步小跑的转变,已经成为台州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2013年4月1日,台州市黄岩永安果蔬家庭农场诞生。农场主是黄岩区上郑乡大溪村种植大户王永国。这是响应当年中央1号文件,全市首家工商注册成立的“家庭农场”。永安果蔬农场登记类型为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体工商户执照不同的是,负责人一栏写着王永国和潘艳梅夫妇两人名字,直观地体现出“家庭经营”概念。
  自全市首家家庭农场成立以来,全市家庭农场蓬勃兴起,以日均诞生一家的速度快速发展,当年就发展家庭农场199家,注册资金1亿多元。
  2018年年底,全市创建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76家、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37家。
  家庭农场是一种新型经营实体,其主要劳动力是农民家庭成员,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经营。农场的经营主体是家庭,家庭承包着土地或流转土地。家庭农场已经成为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命力。实际上,家庭农场保留了农户家庭管理的核心,坚持家庭经营的基本地位,是农户承包经营的升级版。笔者认为,目前这就是较为合理的解决农民收入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姜长云.中国农民增收现状及其中长期影响因素[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4).
  [2]李萍,王军.城镇化发展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3]丁建军.基于土地流转的农民增收调查与思考——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J].荆楚学刊,2017(2).
  [4]张永敏,王云龙.河北省农民增收问题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5).
  [5]佟光霁,张林.农民增收的核心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观察,2013(13).
  [6]张红宇,张海阳,李伟毅,等.当前农民增收形势分析与对策思路[J].农业经济问题,2013(4).
  [7]吕美晔,金高峰.发达地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研究——基于沪杭苏锡四市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1(4).
  [8]胡红斌.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增收的关系[J].商业经济,2014(9).
  [作者簡介]管玲芳,女,汉族,浙江台州人,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企业财务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603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