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影子银行文献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受到国外监管当局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同时其规模也在扩大,穆迪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我国广义影子银行资产规模达到62.1万亿元。本文从影子银行的概念与构成,与货币政策相关性的研究,基于期限转换、高杠杆和监管的研究,影子银行的正面效应等四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从而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为业界提供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文献综述;货币政策;金融稳定性;监管
   本文为广西科技大学科学基金校科社项目:“影子银行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中小企业的视角”(197306)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4月9日
  影子银行自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受到国外监管当局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而依据穆迪发布的《中国影子银行季度监测报告》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我国广义影子银行资产规模达到 62.1万亿元。可以说,影子银行研究的重点已经不再是其是否应该存在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可控的情况下利用影子银行为经济发展服务。尽管影子银行在10多年里研究成果颇多,但对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梳理的文章几乎没有。因此,本文将从影子银行的概念与构成、与货币政策相关性的研究、基于期限转换、高杠杆和监管的研究、影子银行的正面效应四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从而为影子银行的深入研究提供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而对接业界,为业界提供政策性建议。
   一、影子银行的概念与构成
   尽管次贷危机已经过了10多年,但是影子银行的负面作用至今尚未完全消除。鉴于其严重的后果,业界和学术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Mc-Culley(2009)首次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这时的影子银行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它泛指“行使银行工作职责却没有银行之名的各类银行以外的机构”。
  目前,学者对影子银行概念界定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学者认为影子银行是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等的组合,如Gortonet et al.(2010)表明影子银行是受监管较少的且与传统银行体系发挥相同作用的不同主体。吴晓灵(2017)将影子银行视为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体系信贷之外的非银行金融活动;何平等(2017)中国背景下影子银行是没有按照传统商业银行的标准进行监管,甚至是不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第二类学者从影子银行构成因素的角度去诠释影子银行,如何平等(2017)认为中国影子银行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承兑汇票、企业债券融资,其中又以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集合信托计划三者构成影子银行的最主要部分;李文喆(2019)认为我国的影子银行包含了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准贷款”和金融嵌套等三类业务;骆振心和冯科(2012)认为影子银行是银行理财、民间借贷、私人股权基金等的总和;Bernanke(2012)认为影子银行包含证券化工具、资产抵押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基金、回购协议、投资银行和住房抵押公司。第三类学者基于功能的角度对其进行界定,如Pozsar et al.(2010)认为影子银行是不经过传统银行系统的具有流动性转换、期限转换和信用转化功能的金融中介系统或具备完整的信用转换、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功能的金融业务。
   另外,将影子银行概括得全面的是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FCIC)和“金融稳定委员会”等机构,他们经过大量研究归纳后在2011年公布了影子银行的概念,即影子银行包括广义上和侠义上的定义。广义的影子银行是指传统商业银行之外的一个信贷中介平台,包括各种能为投资者和融资者进行对接的金融实体、工具及活动(如金融担保机构、债券与抵押贷款保险商以及信用评级机构),它们具有流动性转换、期限转换和高杠杆性的功能,而侠义上的影子银行则是上述系统中具有监管套利隐患和系统性风险隐患的各类金融实体、金融工具以及金融活动。
   二、影子銀行与货币政策相关性研究
   影子银行是将资金从持有者与筹资者直接对接,不需经过金融机构的直接渠道,是传统商业银行之外的信贷业务模式。不少学者关心通过影子银行是如何实现货币创造功能及其与传统银行体系的差异,影子银行的规模的扩大对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等。如高然等(2018)认为影子银行的借贷业务与传统商业银行借贷业务成反向关系,企业转向影子银行机构借贷的同时会导致传统商业银行的客户减少和借贷业务缩减,进而导致政府通过传统商业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无法达到调整宏观经济的目的。李波、伍戈(2011)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一样,都有信用创造的功能,并且没有直接创造货币,只是创造了具有类似特征的金融产品。但是两国影子银行的构成因素有所不同,美国的影子银行以证券化基础上的产品以及货币基金为主,而中国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信托计划、银行理财和委托贷款等产品。马亚明、徐洋(2017)运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影子银行时,将货币政策分为数量型货币政策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发现当存在 “金融窖藏” 现象时,两类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都受到削弱;裘翔、周强龙(2014)的研究则表明影子银行是信贷业务在高风险领域的延伸,它对传统银行体系有正向补充作用,同时也不利于货币政策的执行;封思贤等(2014)却以货币政策对中介变量,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以上均是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研究。还有的学者反向思考货币政策会不会影响影子银行,如胡利琴等(2016)研究发现,长期内扩张性低利率政策和紧缩性数量型调控政策更容易引起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大,且两者的配合会强化影子银行的风险承担。此外,经济下行会助推影子银行转型,引起影子银行体系风险增加。Nelson et al.(2018)将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作为平行的体系纳入DSGE模型中,发现紧缩型货币政策在降低商业银行资产的同时会扩大影子银行的规模。    三、基于期限转换、高杠杆和监管的研究
   由于传统商业银行未能满足企业筹资需求,影子银行得到迅速的发展并且成为传统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有效补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但由于影子银行具有期限错配、高杠杆率及规避监管等原因,期限错配容易使短期资金长期用,增强流动性风险,而高杠杆则会数倍地放大流动性风险,放大以后的流动性风险通过金融市场传递到银行体系,严重威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进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
   在期限错配和高杠杆方面,Gennaioli et al.(2012)认为基于金融创新模式的证券化扩大了影子银行规模,在理性预期的假设之下,影子银行是稳定的并且可以增加社会福利。由于乐观情景下容易让投资者忽略影子银行的尾部风险,一旦出现问题的时候,立马造成投资者恐慌,出现挤兑的现象,导致流动性干涸,从而引发更大的金融危机。Reinhart & Rogof(2008)指出,影子银行的高杠杆性容易引起马太效应,在经济繁荣期会有大量的供给,经济紧缩时资金大量出逃,最终导致金融系统的不稳定。Roland et al.(2014)认为资产支持类证券大量交易的过程中,会加大影子银行的杠杆水平,使风险也随之溢出到证券、银行保险等行业之中,增加了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
   在规避监管方面,大量的研究认为影子银行是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为了规避监管而出现的。如Richard(2009)认为传统商业银行为了逃避监管而将资产化产品等影子银行业务列入表外业务,容易积累风险,导致金融系统不稳定;Turner(2012)证实了影子银行会增加金融交易的链条,进而将风险转移到了商业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部门,如果存在过度交易、监管不力的情况,会导致风险大量聚集到传统金融部门,进而引起金融系统不稳定;Plantin(2015)研究结果发现商业银行会通过影子银行体系进行监管套利,进而影响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渠道;Acharya et al.(2012)认为规避监管是银行设置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的重要动机,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在次贷危机早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四、影子银行的正面效应
   虽然大部分的研究都在关注影子银行的负面效应,但也有学者思考影子银行对经济增长到底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对金融改革是否有利。于菁(2013)认为影子银行为部分融资受限企业或行业提供资金,使得这些企业或行业得到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李建军等(2015)认为虽然影响时间较短并作用有限,但在金融抑制的情况下影子银行确实能够增加社会产出,是传统银行融资的有效补充;颜永嘉(2014)认为,影子银行对满足社会投融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正面作用,但同时对于影子银行仍然缺乏有效监管,容易积累系统性风险;毛泽盛、万亚兰(2012)发现当影子银行规模小于6.07万亿元时,影子银行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另外,王达(2012)也指出,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加速了美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和美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进程,极大地提高了美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hou et al.(2018)发现影子银行活动的增长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五、未来研究启示
   基于以上梳理,笔者发现目前影子银行的研究还比较浅显且停留在概念界定、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影响上,加上次贷危機的后遗症导致大多研究只看到影子银行的危害性,且部分研究开始思考影子银行的正面效应还是基于不良后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影子银行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聚焦以下方面:
   (一)收集数据,开展更多实证研究。梳理的文献大部分都是定性类的研究,理论模型的构建等,实证研究的文章比较少,而且现存的实证研究文章大部分是基于一般均衡模型(DSGE)进行研究的,如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以及其他诸如利率、投资、消费总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对影子银行的影响等。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影子银行数据难以测量与收集。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收集变得可能,加上学者们在影子银行的测算研究也不断深入,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多地往实证研究靠拢。
   (二)正视影子银行的正面效应。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推进,使得影子银行的生存空间也在扩大,如何利用先进技术的便捷性,让影子银行更好地为经济稳定服务,为人类幸福感努力,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影子银行的优势。因此,一刀切的办法已经不适合用来解决影子银行的问题,深入挖掘影子银行更多的数据,识别影子银行的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厚实的理论基础。
   (三)理清金融创新与影子银行的关系。有些学者认为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的负面产物,然后影子银行自古就有,而金融创新是20世纪才出现的,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是需要关注的一个主题,这关系到后续的金融发展、金融创新的进一步推进,挖掘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国家政策的开展。
   (四)开展更多基于中国现实的研究。中国的金融体系与欧美国家的不同,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的作用机理以及作用效果对应的不同。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多地利用中国数据,结合中国现实,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研究,从而为经济发展献谋献策。
  主要参考文献:
  [1]高然,陈忱,曾辉,龚六堂.信贷约束、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传导[J].经济研究,2018.53(12).
  [2]胡利琴,陈锐,班若愚.货币政策、影子银行发展与风险承担渠道的非对称效应分析[J].金融研究,2016(2).
  [3]李中山,杜莉.中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J].财经理论研究,2019(4).
  [4]李文喆.中国影子银行的经济学分析:定义、构成和规模测算[J].金融研究,2019(3).
  [5]林琳,曹勇,肖寒.中国式影子银行下的金融系统脆弱性[J].经济学(季刊),2016.15(3).
  [6]何平,刘泽豪,方志玮.影子银行、流动性与社会融资规模[J].经济学(季刊),2018.17(1).
  [7]姜世超.影子银行规模与房地产价格关系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9.35(10).
  [8]裘翔,周强龙.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传导[J].经济研究,2014.49(5).
  [9]吴晓灵.最关注影子银行风险[EB/OL].中国证券网,2017.3.9.
  [10]颜恩点,孙安其,储溢泉,陈信元.影子银行业务、会计师事务所选择和审计特征——基于上市非金融企业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8.21(5).
  [11]郑兰祥,王三川.国外金融创新影子银行行为研究综述[J].国际金融研究,2014(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703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