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范式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研究探索教学范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和改善教学实效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可以着重从认同教育和历史教育两个方面着手,达到追求最大化的实现教学目标之目的。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认同教育  历史教育
  一、认同教育范式与《纲要》课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要培育大学生对于“四个选择”的认同意识,进而增强他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既然是认同教育,那么《纲要》课教学活动就应该遵循认同规律。
  认同描述的是主体通过求同识异的方式,发觉、体认到对象所承载的意义与主体自身追求意义的“共同性、同一性”,基于这种“共同性、同一性”意义而将对象纳入了“自我性”的一部分,从而实现对于认同对象的认知理解、情感依附甚至坚持、维护、践行的心理发展历程。认同是主体意识与外界建立联系的普遍方式,作为主体的“人”从出生之日起,便开始从主体之外的客体对象中追求“共同性、同一性”意义以建构自身,这是主体自主性、自觉性的彰显。因而《纲要》课“四个选择”认同教育要革新观念,引导学生自觉学习领会“四个选择”的历史为主,灌输教育为辅。
  认同需要经历“认知对象——发觉体认‘一致性、同一性’意义——将对象纳入‘自我性’的一部分”这样一个过程,《纲要》课教学也应该遵循历史知识认知、历史逻辑理解、历史意识生成这样一条培育“四个选择”认同的教学实践路径,这三个环节应该循序完整的开展,不可急功近利。发觉体认“一致性、同一性”意义是认同的关键环节。《纲要》课教师教学的重点是揭示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国家民族与个人的关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活动,重点是要引导学生理解使大学生深刻体到“四个选择”帮助近现代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两大历史任务,成就了今天举世瞩目的中华民族,而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惠及的是中国人民,中国人民的利益彰显的是“我”的利益与追求,使学生体认到两者间具有“一致性、同一性”意义。
  二、历史教育范式与《纲要》课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目标是要培育大学生对于“四个选择”的认同意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实现该教学目标的载体却是历史,因而同样需要遵循历史教育的规律。
  历史是“过去存在的集合”,所谓“往事不可追”,人们欲认识、理解历史,就必须借由一定的介质,实现对已然逝去历史的叙述和呈现。认识、理解历史的介质一般包括有“历史遗址 、实物资料 、文献材料 、口碑材料 、文化习俗 、思维心理”等,所有这些我们都可以统称为历史资料。其中,“历史遗址 、实物资料”所提供的参考是碎片化的,“文献资料、口碑资料、思维心理”,又掺杂了太多的主观因素,要全面真切的认识历史,还需要借助思维活动运用历史资料建构系统性的历史图景。历史学家在研习历史资料,叙说、呈现历史的过程中,形成了对于历史内容的一定认识,对于历史内容所承载的历史意义的具体诠释,对于认识历史内容与意义之方法的归纳和总结,这些可以统称为关于历史的理论或历史知识。历史学家通过研习历史资料,形成历史知识,进而追求历史真相的过程中,催生了一门关于历史的学科,这就是历史学。社会大众所探讨的历史都是历史学范畴的历史。
  历史学通过历史叙事的方式叙说、呈现历史,历史叙事的要素大概可以概括为历史存在,历史话语,历史认识。其中历史存在指的是过去时空客观真切存在过的事与物,历史话语是表达历史的呈现、叙说者以什么样的态度呈现什么领域的历史的概念,历史认识,指的是人们通过历史话语呈现出的历史知识,所形成的主体意识中的历史,是主体对历史的认知与评价。
  历史教育就是要通过对特定话语体系内历史知识的引导和学习,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有利于指导实践发展的历史认识。这就要求人们了解历史,一方面从具体的历史记载中获得直接的需求内容,比如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人们可以借由历史留存的一鳞半爪建构起恢弘的历史进程,从而抽象出历史发展的规律,以指导当下的实践活动和规划未来的发展。这些经验和规律必须源自客观的历史存在,非如此不能称之为规律,亦不具有指导实践的意义。历史知识只有为主体内化吸收,上升为主体意识才能具有指导实践的意义。
  基于对历史教育规律的认识,《纲要》课教学活动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是歷史知识要尽可能客观的反应历史存在,《纲要》课教学中要忠于历史存在,忠于权威教材,不能为了认同而肆意发挥、主观臆造,更不能随便运用未经考据的历史材料,更不能根据教师个人喜好,偏离课程教学目标,戏说历史。
  二是历史知识是特定话语体系中的历史知识,《纲要》课要在“四个选择”认同的政治历史话语体系中,提纲挈领的,有选择性的讲授历史,历史的讲授是为了引导大学生实现对“四个选择”的认同,不能像历史课教学那样,漫谈、泛谈,而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线索和逻辑。
  三是历史知识对历史存在的反应是碎片化、不全面的。历史知识学习者在主体意识中构筑历史图景,才能对历史逻辑有深刻体会。具体而言,以灌输的方式向学生传达“‘四个选择’的历史早就了今天中国的现实,中国的繁荣昌盛体现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利益”,这样一种历史逻辑于学生而言这依然是枯燥的历史知识,学生难以形成深刻的体认。《纲要》课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搜索材料——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讲授”,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在学生主体意识中生成历史图景,经过学生深刻理解体认的历史图景才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历史意识,指导他们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林华开,龙静云.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概念界定和把握[J].思想教育研究,2020(05):23-27.
  [2]王德民.历史教育价值的历时性考察及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21(03):53-57.
  [3]孙大为.高校思政课精品视频公开课改革与创新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0,20(02):91-95.
  基金项目:文章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三贴近”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WJWJG2019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906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