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经济服务化背景下中西部的经济地位演变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我国已进入经济服务化阶段。在该阶段,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的占比上升,原因在于服务业的运输节约性使中西部减弱了因海港缺乏受到的不利影响;服务业的区域性和国内市场性使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差距缩小。为此,中西部地区应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重视各类城市服务业的分工,同时仍然要重视制造业的发展。
  关键词: 经济服务化 中西部 经济地位
  一、经济服务化
  根据配第·克拉克理论,劳动力在第一、二、三产业间转移具有规律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当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最终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并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超过50%,甚至更高[1]。
  经济服务化,又称为第三产业化、产业结构服务化[2],是指工业化进入高度发展阶段后,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占比不断上升并成为国民经济主导的过程,表现为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占比不断上升并超过工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3]。一般经济达到较高水平时,才会出现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但在此之前,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占比也是上升的,只是在国民经济中还未占绝对优势。这符合配第·克拉克理论的产业演变规律,而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证实了这一理论。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占比均比较高,根据《2019中国统计年鉴》公布资料,2000年,英国、法国、日本、美国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66 4%、66 5%、65 9%和73 1%;到2018年,前三国第三产业占比分别达到70 5%、70 3%和69 1%,而美国2017年也达到77 4%。可以看出,四个发达国家,不仅服务业占比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而且其占比仍然在上升,作用仍然在提升。
  经济服务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产生也是多种原因。一是由于科技进步,工业受自动化、机械化的影响,机器代替劳动明显,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而服务业虽然也存在机器代替劳动现象,但这种现象相对缓慢,并且许多服务劳动难以用机器代替。二是工农业生产中的服务化也日益增多。服务业和工农业生产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不断融合发展,服务业已成为生产企业创造价值的主要来源之一,导致生产的服务化。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服务成分或软件成分比重加大,加大了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在生产过程中,原来没有分离的辅助劳动在社会化分工的冲击下逐步社会化、产业化,产生诸多新兴服务业[4][5]。三是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高,对消费性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刺激了服务业的发展。如居民收入的提高刺激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城市化、非农化,大量劳动力参与到现代就业中,服务家庭劳动时间减少,大量家庭服务社会化,也刺激消费性服务。四是在生产力的推动下产生了许多新兴的服务业行业,并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特别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服务业融合,产生许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如互联网与诸多产业融合,产生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新兴服务业。新兴的5G技术,与互联网产业叠加,也将极大地推进新兴服务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推进经济的服务化。
  一些学者提出了国民经济呈现经济服务化的标准,如王艳等(2016)认为经济服务化的标准为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就业都显著高于农业和工业,农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低于10%,并且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均超过50%[6]。但经济服务化是一个过程,其起始于应该在工业化基本完成之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下降,服务业占比显著上升之时。发展的条件必须初步实现工业化,第一产业的就业占总就业比重低于50%,而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更低。在这种情况下,当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由长期上升转变为长期下降之时,国民经济进入服务化阶段;随着经济服务化的发展,当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时,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成为GDP增加的主要来源和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当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时,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经济服务化初步实现;当第三产业占比超过60%时,进入高度经济服务化阶段。
  二、经济服务化背景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地位的变化及原因
  (一)我国已进入经济服务化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二、三产业占比不断增加。2003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49 1%,已低于50%;到2018年,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为26 11%。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持续上升。表1为2000—2019年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演变过程。从表中看出自2000年以来,我国第二产业占比经历先升后降的过程,其中2006年第二产业比重达到47 56%,為我国自2000年以来最高,自此之后,第二产业占比进入下降阶段,到2019年,仅占38 97%。其中,工业占比也是在2006年达到42 03%后,持续下降,到2019年,仅占GDP的32%。因此,可以认为2006年是我国经济服务化的开始年。从第三产业的占比看,从2000年到2019年,第三产业占比总体是上升的。特别是自2004年开始,进入持续上升阶段。2012年,第三产业占比达到45 46%,超过第二产业的45 42%,我国经济进入第三产业主导阶段。2015年,第三产占比超过50%,达到50 46%,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经济服务化初步实现。
  进入服务业为主导的阶段。第三产业不仅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主导,并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吸纳就业持续减少的情况下,成为我国吸纳就业仍然持续增长的唯一产业。在第三产业的助推下,我国总就业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二)经济服务化背景下中西部经济地位演变特征
  表2为2000—2019年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变化表。2003年,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为35 72%,为2000年以来的最低值;2005年,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比为35 90%,自此以后逐年上升,到2019年,达到43 02%。根据前文分析,2006年为我国经济服务化开始年,因此,中西部经济占全国比重的上升与全国经济服务化基本同步。从2006年到2019年,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上升了7 01个百分点,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上升明显。因此,经济服务化,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地位的提升。   将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作为衡量中西部发展指标,将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作为衡量服务化指数的指标,将全国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作为衡量工业化指标,分别为中西部发展指数(midwest)、全国服务化指数(tertiary)、全国工业化指数(industry)。为了指数更加直观,三个指数均乘以100,因此变化数即为百分点。将2006年到2019年的中西部发展指数分别与全国服务化指数和工业化指数做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0 9222、-0 9208,其绝对值均超过0 01置信度相关系数0 661的临界值,可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我国经济服务化高度相关,只是前者为正相关,后者为负相关。
  为深入分析,再将2006年到2019年的中西部发展指数分别与全国服务化指数和工业化指数做一元回归分析,分别为模型1、模型2,模型结果如下:
  midwestt=0 4776tertiaryt+16 992   [JY] (1)
  midwestt=-0 5750industryt+61 098[JY] (2)
  模型1和模型2中,midwestt、tertiaryt、industryt分别为t年中西部发展指数、全国服务化指数和全国工业化指数。两模型的系数均通过0 01的置信度检验。模型1和模型2的F检验值分别为68 251和66 866,也通过0 01置信度检验。从模型1看出,我国服务业占比每上升1个百分点,中西部GDP占全国的比重将上升0 4776个百分点。从模型2看出,我国工业占全国比重每下降1个百分点,中西部GDP占全国的比重将上升0 5750个百分点。因此,进一步说明,经济服务化更有利于中西部的发展,中西部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上升。
  (三)经济服务化背景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地位提升的原因
  国民经济的服务化,中西部地区经济地位上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对中西部支持的增加的原因,也有中西部工业发展的原因,本文重点从服务业发展及由此导致发展条件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1 服务业的运输节约性,使中西部减弱了因海港缺乏受到的不利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通過发展“三来一补”、引进外资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支持产品出口等方式,扩大了进出口,提升了国际化水平,带动了全国的发展。但由于外向型经济主要发展制造业的加工贸易和产品的进出口。东部地区由于位于沿海,港口众多,或离港口近,便于充分利用廉价的海运发展制造业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因此在外向型经济的推动下,东部地区大力发展制造业出口,得到了优先发展。而位于内陆的中西部地区,缺乏港口,难以通过廉价的海运与外国直接发展对外贸易。中西部地区发展一般工业产品的加工贸易和进出口,需要将国外原材料或零部件运到东部地区港口后,通过内河或陆运交通运到内地,加工后又运到东部港口出口到国外,因此额外增加了中西部加工地到东部港口的原材料和制成品运输成本,没有直接在东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产品进出口方便,中西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因港口缺乏受到制约,发展不足。因此,外向型经济发展在增强我国国力、提升我国发展水平的同时,也导致制造业高度集中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不足,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变大。由于经济服务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上升,预示着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下降,由于制造业发展差异带来的区域差异也将减弱。从这点来看,经济服务化,有利于中西部与东部发展差距的缩小。
  另外,服务业总体属于运输节约型产业,对运输并不敏感,除了极少数服务业外,多数服务业的发展区位选择不受海港直接影响,如文化、信息、软件、金融等。对于缺乏海港的中西部地区来说,发展服务业因海港缺乏受到的影响远小于发展制造业,这就使中西部地区服务业的发展环境与沿海的差距,远小于制造业发展环境与沿海的差距。即使中西部地区部分服务业产品市场为国际市场,其向外输出也不需要通过沿海港口转运,可通过多种方式直接向外输出。因此,经济服务化,使中西部逐步摆脱了因海港缺乏而受到的发展束缚。在这种背景下,中西部与东部地区服务业发展差距将缩小,也将带来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的缩小。
  2 服务业的区域性和国内市场性,使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差距缩小。虽然服务业也有面向外国市场的服务,但相对于制造业,对外服务贸易在服务业中的占比要远远低于制造业,服务业的市场主要在国内。其中部分主要面向区域内市场,部分面向全国市场。面向区域市场的服务业,是区域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产业,如房地产、零售业、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公共管理、餐饮业等,是区域经济的标配产业,其市场主要面向区域内居民服务。但这些服务业难以作为支持区域发展的专业化产业。这些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占比,各区域相近。这部分服务业的发展对增加区域就业、活跃地方经济有重要意义。这部分服务业的发展,中西部和东部发展条件相近,因此发展差距不大,其发展也有利于缩小中西部和东部差距。目前这类服务业发展环境的主要差距是东部比中西部发达,消费水平高,其区域市场更大,所以服务业的规模更大。但这种差距是可以改变的,待中西部发展条件成熟后,将逐步缩小这方面的差距。
  而诸如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文化娱乐业、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业、商务服务等面向国内市场的服务业,中西部和东部发展条件、发展潜力差别并不大,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发展障碍。虽然部分服务业中西部与东部仍然有差距,但随着中西部发展水平的提升、发展条件的改善,只要中西部抓住机遇,可以很好发展尽快缩小与东部发展差距。其中部分服务业中西部地区还更有潜力,如旅游业,西部地区土地广阔、山川秀美、民族文化多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其旅游发展潜力甚至超越东部地区,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其发展将极大地推动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缩小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差距。   三、经济服务化背景下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对策
  经济的服务化必将带来我国区域经济分布的变化,重构我国的区域经济,我国将逐步由工业化、外向型经济向服务型、内需与外向结合型转型。相应地,东部地区不再成为国家发展动力的唯一区域,中西部地区在国家的经济地位将上升,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将缩小,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根据模型1,当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60%时,中西部GDP占比将达到45 65%。根据前几年的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大致要在2025到2030年左右达到该目标。当我国第三产业占比达到70%的时候,中西部的GDP占比可能达到48 42%左右,将近占全国一半,中西部与东部进一步协调发展,这个时期大概在2035年以后才能达到。虽然说中西部在国家的经济地位的提升是大势所趋,但中西部地区也不能被动发展,也需要清晰地认识到,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在国家经济地位的上升与中央的大力支持有关,中西部地区还没有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因此中西部地区应抓住经济服务化的机遇,积极主动培育新增长点,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一)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是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提升,是未来服务业发展方向。中西部地区由于区域广大、市场大,具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有利条件。完善中西部的基础服务业,当前在5G等领域中西部地区要跟上全国步伐,与东部地区同步实现普及。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业。在传统服务领域,重点发展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产业,增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提升消费服务的生产水平,促进中西部消费服务与东部地区同步发展。
  (二)大力发展中西部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增强服务业的出口创汇能力
  中西部地区要利用本地优势,挖掘服务业发展优势。中西部地区国土广大,自然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大量的不可复制、不可移动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有利于中西部保护资源环境、保护文化传承,满足国内居民需求,同时可以开拓国际旅游市场获得外汇,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国际化程度。大力宣传中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提升中西部旅游资源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增加中西部地区的国际机场数量,增加国际航线,增强中西部地区国内外通达性。结合旅游业,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丰富的餐饮文化,发展餐饮业,在多数县级以上城市,可以结合地方餐饮文化,建设美食街。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充分利用劳动力資源,发展劳动力输出;充分利用中西部工程建设优势,发展对外承包服务。这就要求中西部地区加强劳动力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中西部部分中心城市科研院校多,应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和生产服务、消费服务软件,增强中西部地区的软件创汇能力。充分利用中西部特色文化多样的特点,挖掘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拓展文化创意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增强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规模和创汇能力。充分利用中西部国境线长的优势,发展边贸和边境旅游。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距离欧洲、中东、中亚、南亚等区域距离近的优势,增加铁路和航空等国际货物运输,增加中欧铁路货运班列,在中西部建设一批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三)重视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发展在各类城市的分工
  中西部地区面积广大,各地发展服务业的条件差异大,因此需要各地分工协作。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中心城市要发展综合性服务业,形成完善的服务业产业链和产业门类。同时要重点发展具有区域带动力的服务业,如金融、总部与管理、研发、会展、高等教育、文化创意、互联网与数字经济等高端服务业。不断拓展服务业的国际市场,增强服务业的创汇能力。特别是像重庆、成都、武汉、西安、郑州5个国家中心城市,应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服务业,跟上世界新兴服务业的步伐,努力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城市。
  一般地级市和重点县级区域在保障本地基本服务需求的前提下,要重点发展物流、企业研发、区域管理、中高等职业教育等服务业,特别要围绕本地产业需求发展具有产业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形成产业集群,围绕本地特色发展特色服务业。
  一般县级及以下区域应重点发展满足本地需求的民生性服
  务业,保障本地居民对服务业的需求,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改造本地传统服务业,提升本地服务业水平。同时利用本地自然、文化特色等优势,发展旅游业,挖掘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发展乡村电子商务,通过电子商务,改变中西部闭塞的面貌,拓宽本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强农村的发展与致富能力。
  (四)仍然要重视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
  由于制造业是区域经济的根本,因此中西部地区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制造业。中西部地区重点发展三类制造业产品。一是可以大量出口国外的制造业。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集群。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一定是技术处于世界尖端、产品大量出口,并在世界市场占据较大份额的制造业。区域没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区域自我发展能力难以形成,难以成为核心发展地区。因中西部地区受海港缺乏、远离沿海的制约,其出口型制造业应选择对运输不敏感的制造业发展,重点发展单位重量附加价值高的产品,即主要为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如电子信息、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也可以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电气机械等产品,如有条件也可以发展高端奢侈品牌产品。这些产品可以摆脱海运的制约,可以通过空运、陆运向外国出口。即使通过海运出口,由于对运输不敏感,国内运输部分对产品出口影响不大。而大宗运输出口制造产品主要靠海运,西部地区应适度控制。二是发展依赖中西部资源的深加工产业和原产地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新材料、饮料食品等产业。这些产品中部分可以走向国际市场,提升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三是重点发展面向中西部本地市场而又不宜运输的产业,主要是汽车等产业。这类产业运输零部件比运输成品更经济实惠,西部地区发展该类产业,重点是占领本地市场,丰富本地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等。
  参考文献:
  [1]李悦 产业经济学(第五版)[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9
  [2]郑克强,彭迪云,胡春林等 江西产业结构服务化拐点预测及其政策涵义[J] 江西社会科学,2008(08).
  [3]王艳,吴蒙 我国是否已进入经济服务化时代 经济问题[J],2016(2):62—68
  [4]王素云,沈桂龙 制造业服务化内涵重释:从价值增值到价值创造[J] 学习与探索,2019(10).
  [5]胡查平,汪涛 制造企业服务化概念、特征及驱动力研究述评[J] 商业时代,2014(1).
  [6]王艳,吴蒙 我国是否已进入经济服务化时代[J] 经济问题,2016(2).
  (陈钊,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033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