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东莞园区经济增长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东莞五大园区是东莞产业优化升级的动力所在,近年来受产业经济大力发展的影响,东莞产业园区表现出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也存在着经济效果未能实现理想目标、产业发展定位不明确、产业集聚效应不显著、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欠缺等问题。通过准确定位园区主导产业、实施园区的特色发展、强化企业的关联性、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相融合等措施,可实现东莞园区经济的更好發展。
   关键词:东莞园区;经济增长;集聚效应;对策
  
   四十多年前,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允许沿海、沿边以及经济特区等优先发展经济,由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上述地区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东莞制造业在整个世界都占有一席之地,它一方面利用内地低廉劳动力的优势,另一方面又利用港台投资优势,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可是,东莞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波折,出现了一些挑战。GDP增速由改革开放前30年的平均增速18%降为现在的8%,东莞的经济增长方式迫切需要进行转变。因此,东莞市政府于21世纪初制定了新的经济发展策略,试图通过园区带动经济增长,先后建立了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产业园区、虎门港区、滨海新区和粤海高端装备产业园区等五大园区,以期顺利完成工业区到园区的组织演化,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东莞园区发展概况
   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在东江和珠江水道之间设立了虎门港区,拥有珠江口53公里的可规模开发深水岸线,海域范围将近80平方千米。整个规划控制区包括五大港区,分别为麻涌、沙田、沙角、长安、内河,共32平方千米。各港区都有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各自在整个专业化生产链条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虎门港运输系统涉及石化、煤炭、集装箱、汽车和粮食五大方面,使东莞企业可以享受到最优质的服务。
   2001年1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后,设立了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0年国务院将其批准设立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该产业园区共72平方公里,包括生态绿地和淡水湖,分别达14平方公里和8平方公里。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主要为科技密集型产业,主要涵盖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生物技术和高端电子信息四个领域。产业园区设有生物科技园、IT产品研发园、金融改革创新服务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台湾高科技园等,如今,已经有超过600家优质企业进驻园区。
   2003年,广东省发改委批复同意规划建设滨海新区,并于2008年投入建设,历经9年时间正式揭牌成立。滨海新区面积总共83.2平方公里,文化产业企业集中于此,力求发展成为珠三角国际海洋文化名城。
   东莞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作出建设生态产业园区的战略部署,省政府于2010年批准将其升级为省级园区。东莞生态园区的两大主题为生态发展和循环发展,主要分布着五大产业,形成以“一心、两翼、三区、多园”为主要特色的全方位、立体化产业布局。该生态园区五大产业分别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和休闲旅游业。
   东莞市与粤海集团于2012年12月签署了建设广东粤海高端装备技术产业园的合作协定,整个开发期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分阶段开发,重点引入高端制造业,如汽车装备制造业等,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完善的珠三角地区汽车产业链,在东莞打造战略性主导产业。
   二、东莞园区经济增长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东莞五大园区是东莞产业优化升级的动力所在,园区产业优化升级效果直接影响到整座城市转型升级结果。最近几年,东莞产业园区受产业经济大力发展的影响,表现出较快的发展速度,可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如下:
   (一)经济效果未能实现理想目标。松山湖科技园区是最早成立的产业园区,因此该产业园区发展最成熟。2018年,松山湖科技园区GDP达到630亿元,2019年GDP增长11%,与东莞GDP整体增长速度相比,松山湖GDP增长速度更快,它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以2019年为例,松山湖GDP在全市经济中所占比例为7.4%,这一比重远远低于广州开发区的14.8%,更不要说北京中关村的20.0%了,二者的差距更明显。
   (二)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尚待明确。一直以来,五大园区一直没有明确的发展定位目标,缺乏特色。松山湖科技园区的电器机械、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该园区以东莞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为载体,以产业支援服务业为中心,以产业结构升级为动力。松山湖科技园区发展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过于关注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第二,缺少特色产业,部分企业层次较低;第三,科技创新平台的应用程度不高。这些问题也普遍存在于其他园区,尤其是缺乏明确的功能定位。一是虎门港的优势条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注重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导致港口功能受到影响。二是生态园产业发展定位多次发生转变。起初,生态园产业的发展定位是“打造湿地生态园,高端产业发展及配套服务区”,之后转变为“打造八大产业园区”,后来又提出以包括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在内的五大产业为发展重点。三是长安滨海新区建设时间较短,致力于打造创意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园区,避免陷入同质化误区。可是,仅仅建立起一座汽车产业园,这与高端服务业之间并不等同。
   (三)园区企业间关联性较低,产业集聚效应不显著。目前,东莞园区多数企业属于外部入驻企业,由于这些企业并没有在当地逐步成长壮大,因而它们彼此之间缺乏密切联系,而且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任务并不明确,换句话说,很多企业都是“关起门来独自发展”。不仅如此,这些企业在技术、产品创新上也保持很强的戒备心理,它们不愿意分工合作,因此难以形成良好的合力。松山湖园区的制造业企业初具规模,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所占比重大于50%,尽管节能环保、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也有所发展,并且集聚了多个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可是总产值仍然偏低,与规模标准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集聚效应不明显。另外,大中型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多数为制造企业,精细化加工程度较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产业链条,不仅如此,金融服务、生物技术以及文化创意等产业也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的支持。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使产业缺乏竞争力,园区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四)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欠缺。东莞园区科技创新水平较低,园区企业没有掌握关键技术,因而产品附加值并不高。松山湖科技园区的整体创新能力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园区内企业规模有限,分布比较零散,而且普遍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产品技术含量不足,大部分企业只能进行粗加工或者分布在产业链低端。二是缺少高新技术企业。园区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311家,新增加了6家國家级孵化器,2家省级研发机构,在全国高新园区中排在第21名,可是却只有2家园区企业成功上市。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上市企业数量要求不低于50家,显然,松山湖科技园区地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远远低于这一要求。三是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尽管园区已经创建了十多个科技创新平台,可是平台收入主要是项目经费申报,企业与平台之间没有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这对企业技术转换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五)园区企业面临生产要素方面的制约。东莞园区重视招商引资,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了多个企业和项目前来。但是,随着园区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资金、土地等因素却对园区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园区发展进入到瓶颈期。从当前来看,园区土地库存量紧缺,新增项目对土地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举例来说,松山湖科技园区内可出让土地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下,土地供给与土地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某些重点项目可能会因为土地需求量大而无法入驻园区。另外,园区企业融资问题也很难得到解决。部分企业只能通过银行贷款的途径进行融资,可是银行贷款条件较高,需要抵押物,而且审批周期长,审批流程比较复杂,很多中小企业由于没有合适的抵押物,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
   三、东莞园区推动经济增长的具体措施
   (一)准确定位园区主导产业。东莞经济园区经济不再保持高速发展状态,而是开始出现激烈竞争的状态,因此必须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否则就会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境地。产业发展并不意味着全部产业齐头并进,平衡发展,也不意味着不同产业直线交替,相反,产业发展的过程会出现很多新的产业,新产业甚至会支持原有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整体经济的发展。园区建设的关键在于选择优势主导产业,这同时也是园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对任何一个园区来说,并不是想发展什么产业就可以发展什么产业,必须充分考虑多方因素,在全面分析考察结果的基础上思考适合发展的产业。产业并不存在好与坏的区别,只有是否适合某一园区的区别,因此园区要选择适合的产业。东莞园区选择产业时客观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没有明确的发展前景、主导产业没有明确的定位等以及过于追求高端产业的发展,并不考虑实际情况等。
   (二)实施园区的特色发展。园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园区竞争能力的大小主要通过产业的差异化、特色化程度来衡量,因此要从不同园区的特征和优势出发,有针对性地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突出园区特色。具体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松山湖科技园区要重视科技创新,打造科技特色。松山湖科技园区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不适合引进更多的产业,要将发展的重点放在装备制造业、高端电子信息产业;二是突出虎门港的物流特色。既要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大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又要注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物流产业的优势;三是打造生态园的生态特色。生态园属于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要同时彰显生态圆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只注重其中一个方面,要在节能减排中充当“排头兵”;四是要突出滨海新区的服务特色。必须重视园区规划,依据当地地理环境的优势,全力打造港澳粤通力合作的示范园区;五是突出粤海装备技术产业园发展平台特色,应该立足于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和制造,并逐步延伸制造业产业链条,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延伸。
   (三)强化园区内企业的关联性。从目前来看,东莞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关联程度不高,即便企业之间有合作关系,也仅仅停留在低层次合作,产业分工并不明确,而且企业之间尚未形成深度协作的良好氛围。由此可见,园区内企业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增强彼此之间的关联程度,政府可以立足于企业内涵,深入分析不同企业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对企业发展进行引导,使更多的企业聚集于此,产生集聚效应。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要进一步拓宽人才资源以及信息的交流渠道,建立起健全的园区交流网络体系,提升园区企业整体竞争力。首先,招商引资时要做好考察工作,优先引入园区主导产业企业及关联程度高的企业;其次,了解园区企业实际需求,不同企业之间要进行优势互补,同时还要建设完善的产业链条。园区要设立专门的采购组织和销售组织,园区企业可以将这些业务通过外包的形式转交给其他组织,从而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产品创新领域,或者也可以进一步细化分工,降低自身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再次,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和鼓励企业之间进行创新合作,从而降低创新风险,共同分享创新带来的收益。最后,要打造一体化网络体系,便于园区企业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进一步增强园区凝聚力。
   (四)提升园区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为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力,因而园区发展同样需要借助于创新的支持。从当前来看,园区企业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来增强自身创新能力:一是实现高新技术创新。园区企业要加大与科研院所、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深化合作范围,还可以与知名企业的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力争聚集起更多的创新资源。企业要根据市场发展具体情况,建立起健全的产学研创新机制,与此同时,还要对创新资源进行整合,以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实现产业技术升级。政府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协调引导工作,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二是要关注产品创新。园区企业要努力优化产品结构,将重点集中在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上,打造知名品牌,提高市场影响力,以优质的产品质量实现大力发展。三是关注市场创新。园区要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市场发展战略,突出多元化发展特色,提高产品知名度,成立系统的营销体系,细化市场,实现精准营销。如今,电子商务发展越来越快,园区内企业要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发展提供的良好机遇积极开拓市场,建立起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系统。四是提升园区内企业的整合能力。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不同企业尽管各自独立存在,可是却并不孤立,要增加彼此之间的联系,实现整体共同发展。    (五)集约开发利用土地。园区转变发展模式必须实现土地集约开发利用,如果不能集约开发利用土地,工业园区势必不能顺利转变发展模式。五大园区土地资源都处于紧缺狀态,因此必须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一是要注重土地规划,监督和指导园区土地资源的利用,编制具有前瞻性,并且可行性较强的土地总体规划。二是要重视土地资源管理,合理供给土地资源。园区招商引资过程中,要尽量引进土地资源需求低、技术含量高、资金需求大,且具有高附加值、生态环境破坏程度低的产业或项目,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鼓励企业设法提升建筑容积率等。通过资本投入合理降低土地资源需求增加量。三是依靠创新机制,设法增加土地集约利用效率。首先,要完善社会事业用地有偿供给制度,利用政府政策或措施减少土地需求,以便将城乡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其次,要设立园区产业淘汰标准,设立企业退出机制,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六)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相融合。科学技术和金融业是产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园区企业提升产业层次以及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都离不开科学技术与金融产业的支持,因此要推动科技、金融与产业的融合,为园区的整体发展提供动力,同时也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从当前来看,园区要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主导、高技术产业等,如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精心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挥聚集效应,使企业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集中在核心技术研发领域,企业不管在任何阶段都要重视培养和储存科技人才。园区不仅要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和技术共享平台,同时还要打造投融资平台,大力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促进园区产业规模的适当扩展。东莞政府要从政策上为企业创新研发与营销提供更多支持。中介服务机构以及行业协会要协调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处于关键地位,东莞园区要尽力实现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东莞应该有针对性地学习深圳发展经验,促进风险投资行业的合理化发展,对政府来说,可以成立投资公司,也可以与金融机构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解决园区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邓宇鹏,陈端计.从工业区到园区[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赖应豪.东莞工业区转型升级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1).
  [3]肖翠云.东莞松山湖科技园区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15(4).
  [4]谭裕华.从工业区到园区的发展路径与我国园区发展态势分析[J].江苏商论,2014(5).
  [5]肖翠云.东莞工业区转型升级路径与对策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139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