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精准脱贫视域下生态移民生计方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在精准脱贫背景下,以贵州省生态移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生计转型的基本情况及其难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表现及原因,可以从重塑生态移民生计资本、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移民个人文化资本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其生计方式转型后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精准扶贫;生计方式;生态移民
  
   贵州省的生态移民工程是一个系统的民生工程,是一个改善民生,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减少其面临的各种生计风险的一种积极政策措施。通过这个工程一方面促进生态脆弱的地区回复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促进贫困地区村民能够转变生计方式,促进其生计转型,构建其可持续生计方式,进而促使其真正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贵州省自“2012年启动扶贫生态工程,计划用9年时间搬迁150万人,主要是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和滇黔桂石漠化区三大集中连片特困群众38万人,占91%”。在精准脱贫视野下,生态移民一方面需要利用各种资源完成生计转型摆脱已有的贫困状况;另一方面要重塑自己的生计资本系统,完成生计转型后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贵州省生态移民为调查对象,研究其在移民搬迁后所面临的生计方式的变化,分析其生计方式转型的现状以及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其中的影响因素并思考促进这个群体生计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
   一、生态移民生计方式的转型
   (一)丰乐安置社区生态扶贫移民基本情况介绍。2016年6~9月,本课题组和“西南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社会适应”课题组联合实施了实地调查活动。调查活动的范围覆盖了四川、云南、重庆、贵州等省。该项目主要采取问卷法加上访谈法,对生态移民、移民村干部、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作为问卷调查的一个重要补充。本文的资料来自这个调查过程对榕江县丰乐安置社区(以下简称“丰乐社区”)生态扶贫移民的深度访谈。该社区一共有40户移民,一共是182人。其中,男性占62.4%,女性占为37.6%;汉族占比10.2%,侗族占34.5%,55.3%为苗族。从年龄分布来看,20岁以下的占2.75%,21~30岁的占14.32%,31~40岁的占比为24.43%,41~50岁的占28.63%,51~60岁的占18.72%,61岁以上的11.15%。从文化程度来看,不识字的占全部调查对象的41.18%,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1.15%,初中文化的21.47%,高中文化程度的7.36%,大专以上的占8.84%。
   (二)生态移民生计方式在搬迁前后的转型。通过调查可以得知,该社区移民在搬迁前,80.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从事“农业种植”或是“家庭养殖业”“野外采摘”是其家庭收入来源的主要渠道,10.2%的移民认为“外出打工”或是“从事交通运输”是其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9.4%的移民认为从事小商小贩的工作是其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搬迁后,从这些数据可以得知,丰乐社区移民的生计方式发生了变化,被调查对象中32.74%的被调查者认为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业种植”或是“家庭养殖业”,40.32%的被调查者认为“外出打工”或“从事交通运输”,26.94%的被调查者认为从事小商小贩或是旅游服务业的工作是其家庭主要来源。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丰乐社区移民的生计方式在搬迁前后发生了转型,主要是从以主农的生计方式逐渐转变为农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多维生计方式的变化。生计方式的多样化为生态扶贫移民摆脱单一的经济方式,多方面增加经济收入创造了条件。
   二、生态移民生计转型后面临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尽管移民在搬迁后的生计方式比变迁前出现了一些可喜的改变,但同时也增加了一些风险,影响了其生计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移民搬迁后的生计转型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难以持续。生态移民搬迁前,其拥有比较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对于他们来说从事成规模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条件就较好。但移民搬迁后,丰乐村的移民大多是從高山上搬迁到城郊的移民社区,因为接近城镇,每户移民分到的土地资源就十分有限,据调查对象所言:“我们搬迁到这里来后,没有山上那么宽阔的空地让我们种植,想养点鸡、羊和牛也不方便了。”“现在这里每一个人最多就能分到5分地,原来的地方太远了,也抛荒了。现在就靠这么点地,种点菜也不方便了,以前还想继续靠种养,现在就只能外出打工了。当然孩子大了,也没有上学,一家人三个外出打工,一个人赚一两万,三个人能赚个四五万多,也还不错。”从上述数据也可以看出,生态移民搬迁前后从事与种植有关的第一产业的人数从搬迁前的80.4%下降到32.74%。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下降了50%多。这说明了移民搬迁导致一部分群体不得不改变了其原来的生计方式,其农业种养业的生计方式难以为继。
   (二)新型的旅游服务业发展难以壮大。就丰乐社区移民来说,尽管搬迁后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生计方式,即利用搬迁后的有利条件从事旅游服务业,但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生态移民从旅游服务业中获得的收入远远低于其搬迁前从事农业活动的收入。其中,制约移民从旅游服务业获得经济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生态移民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类服务业,自身对旅游服务业的不熟悉、不了解,还没有掌握其中的运作程序和规律;制约的因素之二是与这个移民社区相邻的村寨早在这个产业立足了脚跟,丰乐社区的移民作为后来者缺乏从事服务业的资金。丰乐社区所从事的旅游服务业主要是借助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开设家庭旅馆。而这需要前期投入一定的资金。很多移民缺乏这样的前期资金投入,导致其要么就难以步入这个行业,要么就是规模小,缺乏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面临着破产。丰乐社区的移民要想在搬迁后的旅游业生计中得以发展壮大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正如被调查对象所言:“我们以前不会做这个生意,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学会做这个生意,没有这个本钱,也没有这个本事。”
   (三)外出打工经济的稳定性收入日益减弱。在丰乐社区生态移民的生计系统中,搬迁后的生计方式中“外出打工”的比例从搬迁前的10.2%,迅速上升到40.3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移民从事与农业有关的种养业的土地资源和空间的逐渐减少,也有对新兴的旅游生计方式不熟悉造成的,更主要的原因是很长一段时间来,城市社会提供了比农村社会稳定得多,工资水平高得多的收入。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发展速度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随着企业减员的增加,城市并不能稳定地提供移民群体所需要的稳定收入,加上城市就业市场对就业者文化水平和技术技能要求较高,外出打工并不能长久地成为生态移民的首选就业方式。一些年长的中老年移民逐渐地被排除在城市打工经济的劳动力市场之外。正如被调查对象所言:“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干起活来力不从心,老了只能回农村,但农村也找不到好的工作,真发愁。”    三、促进生态移民可持续性生计发展的对策
   (一)增加其生计资本。丰乐社区生态移民的生计是否能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关键要素之一是其自身所拥有的生计资本。生态移民的生计资本数量和质量、生计资本系统的内在合理构成都会影响生态移民的可持续性生计的建构。移民搬迁使得生态移民摆脱了原来单一的依靠农业获得经济来源的生计方式,出现了综合第二、第三产业以及服务业并存的多维生计方式。而这种多维的生计方式在不同生态移民个体的生计资本构成中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和不同的结构。有些移民的生计资本系统的构成中仍然以农业为主导,从而这部分移民只能继续从事与农业有关的生计方式,有些移民的生计资本系统中加入了外来的因素,如政府的资金支持或技术指导,那么这部分移民的生计方式就能打破原来的纯农业模式,加入非农生计方式。生态移民的生计资本的构成以及质量状况较大地影响着这个群体的生计方式的可持续性发展方向。生态移民单一生态方式不利于其生计的可持续性,只有朝向多维度的生计系统发展,才能多维度增加移民的收入,改善其经济收入的结构,从而大大增强生态移民抵御生计风险的能力。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政策的支持,尤其是政府针对生态移民的经济帮助、金融支持或是技术指导、就业促进活动等能大大地增强生态移民的生计资本。正如著名移民专家塞尼所言“恢复移民的生产能力,为移民提供新土地供耕作,创造就业或新的商业机会”。
   政府的金融支持能直接介入生态移民的生计资本系统中,改善其生计资本的结构。一方面政府为了帮助生态移民摆脱贫困,针对生态移民的系列小额贷款,信用资金的投入等都直接变成生态移民维持生计资本可持续的重要动力。因为政府的支助活动是一种社会资源,而社会资源中蕴含着主体寻求经济帮助的多种可能性和多维向度。在移民安置社区,政府对移民的直接的经济帮助,将扶贫资金免费赠予或无息贷款给生态移民,改变了生态移民的社会关系网络,改善了其生计资本的质量。另一方面政府要达到精准脱贫的战略目标,就要为移民社区建设良好的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使移民获得更多的资源。
   (三)增加生态移民文化资本。生态移民的文化资本是获得高质量生计方式的前提和基础。要通过生态移民的文化资本,就要加大对生态移民的文化教育培训活动。有学者认为文化程度过低的劳动者很难接受需要投入更多脑力活动的职位。要改变生态移民的生计方式,丰富其生計资本系统,提高其生计资本的质量,就需要对生态移民进行职业培训或进行继续教育。因此,在精准脱贫的背景下,要加大对生态移民的教育扶贫力度,给予生态移民教育扶贫基金和补助,缓解其继续教育或职业教育中的资金缺乏;同时,也可以免费或低价提供就业指导、技术培训、就业指导等服务。政府通过多种方式自外而内地促进移民自身的文化资本的提高,进而丰富其生计资本。移民个体也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及时对政府的各种帮助和服务给予回应,能主动地认识到自身的文化资本的不足,并愿意改变自身的文化资本匮乏状态,积极主动地寻求提高文化资本的途径、机会和方法。只有综合各种内外力量,才能增加生态移民的文化资本,最终促进生态移民生计方式的可持续性发展。
   2020年将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在精准脱贫视野下思考生态扶贫移民搬迁后的生计转型后如何认识其生计情况,评估其生计风险,丰富其生计资本,重塑其生计资本结构,促进其可持续生计的发展,对于生态移民摆脱贫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从增加其生计资本、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生态移民的文化资本等方面采取措施来应对其生计风险,帮助其脱贫致富。
  主要参考文献:
  [1]贵州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四年搬迁42万人[EB/OL].多彩贵州网:http://www.gog.cn,2015.5.4.
  [2]李锦.四川横断山区生态移民的风险与对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
  [3]何志扬,张梦佳.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气候移民人力资本损失与重构——以宁夏中南部干旱地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14476.htm